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在困难中发展 百姓对未来有信心军人管理下的缅甸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9:54 环球时报

  本报驻缅甸特约记者 郝志刚

  缅甸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军人执政的国家之一,也是仅有的几个佛教徒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之一。军人属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而佛教让人想到的是青灯古佛,与世无争的祥和气氛。两者反差如此强烈,却在缅甸这个神秘的国度共存下来。

  生活中离不开军人和僧侣

  缅甸人信奉的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85%以上的缅甸人笃信佛教,家家有佛龛,村村建佛塔。人们每日早晚都要念一次经。逢缅历的初一、十五或斋戒日,人们还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物。红白喜事或过生日时,要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很多家庭还有固定的僧人前来诵经和化缘。

  缅甸男子自五六岁起就要举行剃度仪式,进寺庙当一次和尚,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是一个星期,这样才算成人,在社会上才会受到尊敬。佛教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缅甸联邦独立于1948年1月4日。缅甸有130多个不同的民族,加上英国殖民者长期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政策,不同民族间存在很深的隔阂。自独立以来,缅甸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不断发生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国内的战斗半个多世纪从未停止过。1988年,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军队出面恢复秩序,组建了军人政府,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所有政府高官均是军人,将军们担任部长,国防军总司令兼国防部长就是国家元首。军人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军官们管理着一切,于是人们自出生到入土,生老病死都与军人发生着联系。军人数量也从10余万增加到近40万。大量军官离开军营到政府部门及各种社会团体任职。据粗略估算,40万现役军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再加上退役或转到地方任职的前军人,总数超过500万,占缅甸全国人口的10%,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力量不可低估的队伍。

  军人是当今缅甸社会的世俗统治者,像历代的统治者一样,他们也笃信佛教,虔诚祈祷佛祖的保佑。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经常出现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元首)丹瑞大将等领导人拜佛修塔的报道。隆重的佛事活动在缅甸也从不间断。军人和僧侣共同构成了缅甸的风情画。

  守着“金矿”的国家

  古时,缅甸有个美丽的名字—————“金地”,传说这块土地是神王的金斧落下后变成的。“金地”自然资源丰富,素以翡翠、宝石、柚木闻名,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铝、金、银等,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蕴藏量较大。森林覆盖率为52.28%,全国拥有林地3412万公顷。伊洛瓦底江、钦敦江、萨尔温江三大水系纵贯南北,水力资源丰富。

  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00亿美元,是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63%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农、林、牧、渔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5%,而工业产值占10.5%,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尚有缺口,包括日用消费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工业制品均需要进口;外汇储备不足2亿美元,外债高达60多亿美元。

  目前,缅甸人的月工资一般为5000缅币到10万缅币不等。按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6缅币计算,月工资应是833美元到16666美元,算是“高收入”了。实际上,缅甸没有哪个地方按这种汇率兑换。缅甸有个黑市汇率,决定缅币的价值,目前约为1美元兑换900缅币。按此计算,缅甸人的月工资为5.5美元到111美元。

  记者在缅甸工作和生活多年,经过对比发现,首都仰光等大城市的物价水平和北京相似,边远的农村物价相对低得多。缅甸人靠什么生活呢?一般来说,普通人的收入够维持伙食开销;住房、水电、交通、教育均靠政府提供。在城市生活的费用较高,人们尽量寻找增收的渠道。吴丁拉是缅甸教育部高等教育局的园丁,月薪为5000缅币,一家三口人,妻儿生活在仰光近郊的农村。记者问他收入够不够用,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够”,然后小声说:“我做3份工作。早上9时来高教局报到,中午赶到一家商厦为他们开送水机,晚上6时后到一家商店守夜。其他两份工作可以赚3.5万缅币,够一家人用。”

  农村人的生活费用低,自己种粮自己吃,除了购买一些必要的衣物、日用品和用具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开销。

  懂得享受生活乐趣

  与缅甸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发觉,他们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仔细梳洗一番,衣着鲜亮地回家;傍晚时分,人们三五成群地到茶馆小坐片刻,悠闲地品一杯奶茶,相互交流一天的见闻;人们也不会忘记到佛塔寺院祈祷。

  每年泼水节到来时,缅甸就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所有城市都举行花车巡游,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翩翩起舞。年轻人呼朋唤友,穿行于市集街道中,像赶庙会一样从一个泼水台奔向另一个泼水台。这时,人们即使彼此不认识,也要相互泼洒盛满吉祥祝福的水。

  记者问过很多缅甸朋友:“难道你们不为收入少担心吗?”回答几乎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呢?”与生俱来的乐观性格使缅甸人的脸上很少出现愁苦的表情,也帮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缅甸人很爱国。不少缅甸人通过留学、劳务输出等方式到国外工作,寻找发展和赚钱的机会。记者问那些即将到国外工作的缅甸人:“将来怎么打算?”几乎所有人都说:“赚了钱就回来。”“如果没赚到钱呢?”“也要回来,在家乡生活才幸福。”缅甸人称中国人为“胞波”,意思是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和中国人一样,无论走多远,离开多久,最终还是要回到故土。

  2004年,缅甸政府对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经贸往来,对内鼓励进口替代工业发展,经营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政府总理梭温中将表示,2004—2005财年,缅甸经济增长率已达12.3%,人均收入增长到16万缅币,力争2005—2006财年使经济增长率达到12.6%,人均收入达18万缅币。

  《环球时报》〔20050411 第14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