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台当局难挡两岸交流(附图片1张)(热点聚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9:54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柴湘怡 本报记者 丁文君

  在台湾岛内就国民党派团参访大陆激烈争辩的时刻,4月10日,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悍然宣布,将中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岛内的驻点采访资格,引起了轩然大波。岛内媒体称,台湾当局打压两岸交流的行动正在升级,为稳定其支持者的士气,“台独”正在开始新一轮的赌博。而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对立,正在演变成为蓝绿阵营继去年台湾“大选”

  后的又一次重大交锋。

  中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到台驻点采访资格

  据台湾媒体报道,4月10日,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在参加一个“内阁联谊会”时称,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后,两岸交流气氛一直不太好,而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并没有真实反映台湾人民的声音。因此,“陆委会”在与相关部门开会后,决定以“全面评估”为由,中止这两家媒体的驻点采访资格。至于何时开放,或是换哪两家媒体来台,吴钊燮称“暂时没有时间表”。

  记者随后打电话询问了本报驻台北记者聂传清。他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下个月的驻点计划确实没被批准,但他们并不清楚“陆委会”突然中止驻点采访的真正目的。除上述两家媒体外,目前驻台的大陆媒体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新闻社。

  吴钊燮的讲话令台北市长马英九非常气愤。他说,台湾可以派人去大陆采访,大陆的媒体为何就不能来台湾?“陆委会”的做法太不明智了。台湾《联合报》则认为,“陆委会”之所以这么做,除了要表达对大陆制定反分裂法的抗议外,更重要的是想借此打压国民党,因为江丙坤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达成的12点共识中,就包含新闻交流方面的内容。这是台湾方面允许祖国大陆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后,“陆委会”采取的最严厉的反制措施。

  国民党反击陈水扁

  对台湾当局4月5日提出的限制两岸交流的“七点结论”(详见本报第955期11版),以及民进党当局的一系列反扑,国民党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样也是强烈的,硬碰硬的。

  首先是批评台湾当局的错误举动。在陈水扁要以“私与外国订约罪”法办江丙坤的流言传出后,包括“立法院长”王金平在内的诸多“立委”都抬高嗓门,痛批台湾当局是“司法干预政治”,意在挑起朝野政治恶斗,令人悲哀。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张荣恭则质问台湾当局:“民进党口口声声说江丙坤去大陆没有事先报备,那陈水扁1991年7月访问大陆时也没有报备;吕秀莲1990年访问大陆27天,行踪诡异,也没向台湾当局报备,司法部门是否也该查他们?”

  其次是断然采取措施,无限期关闭朝野协商大门。针对台湾当局企图以“外患罪”法办江丙坤,国民党“立法院”党团4月7日宣布,在“行政院”善意回应前,将无限期关闭“立法院”朝野协商大门,使台湾当局急欲过关的“监委”人事同意权、“军购条例”草案等六大法案都被卡住。亲民党“立法院”党团随即跟进,支持关闭朝野协商大门。宋楚瑜称,台湾当局的做法完全是乱扣帽子。随后,国民党又提出议案,准备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33条。这条的内容是:台湾地区民众、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非经各主管机关许可,不得与大陆地区党务、军事、行政、具政治性机关(构)、团体或涉及对台政治工作、影响“国家”安全或利益之机关(构)、团体以任何形式合作。修改后的规定会让两岸民间的交流更顺畅,同时为连战访大陆铺路。

  三是紧锣密鼓规划连战参访大陆事宜。陈水扁抛出“七点结论”后,国民党公开表示,他们“不是被吓大的”,连战访大陆的计划也不会改变。4月9日,台湾政坛还传出,国民党主席连战可能于5月10日提前赴大陆访问。面对国民党的强硬表态,陈水扁召开记者会表示,他愿意支持连战参访大陆,但希望连战行前能先和他谈谈。与此同时,国民党还在准备派团到大陆讨论两岸包机、农产品登陆等问题。

  陈水扁不敢把江丙坤怎么样

  尽管台湾当局扬言要“法办”江丙坤,但岛内媒体普遍认为,陈水扁只是在玩“文攻法吓”的两面手段,并不敢把江丙坤怎么样。台湾当局一向惟美国马首是瞻,但在江丙坤参访大陆一事上,不仅美国行政部门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两岸沟通,就连一向与台关系不错的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里奇,也接连两天(4月6日、7日)在不同场合严辞警告台湾当局。里奇称,如果台湾当局领导人反复无常,导致两岸无法对话甚至发生冲突,则美国很难履行《与台湾关系法》。里奇同时强调,自尼克松总统以来,美国的立场一直是“认同中国人的立场,即中国只有一个,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美国或台湾当局领导人判断失误,寻求其他立场,不仅会在国际事务上制造一场地震,还会“导致亚洲、美国以及全世界的灾难”。所以,台湾当局在“法办”江丙坤之前,必定会先考虑美国的态度。此外,台湾当局“法办”江丙坤还会“违宪”、“违法”。岛内法学专家认为,如果陈水扁真以“私与外国订约罪”处理江丙坤,势必以大陆为“外国”作前提,但台湾的“宪法”至今仍是“一中”架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更明确规定,“大陆地区是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因此,在没有“制宪”之前,陈水扁要说江丙坤是跟“外国政府”订约,就等于已经自行宣布独立了。

  台湾当局为何逆潮流而动

  既然陈水扁明白他限制两岸交流的小动作不会捞到什么好处,为什么还要逆潮流而动呢?岛内舆论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去年年底的“立委”选举,民进党虽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实现“泛绿过半”,这说明其“急独”动作并不能获得多数台湾民众的认同。为稳定政局,陈水扁不得不求助于“扁宋会”,并重新宣布“四不一没有”,但却引起“急独”势力的强烈反弹,部分“急独”分子甚至掀起一股“辞职潮”。“台湾团结联盟”也乘机猛挖民进党的墙脚。因此,面对新一波“大陆热”,陈水扁坐不住了。

  二是担心大权旁落。陈水扁凭借一枪取得“总统”连任,造成了台湾社会的严重撕裂,半数选民并不接受陈是“总统”,令陈一直耿耿于怀。但是,江丙坤到大陆参访带回了12点共识,让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办不成的事,国民党能办到”。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愿松手的大陆政策主导权面临被在野党拿走的危险。因此,台高层日前公开表示,在野党是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侵犯了他们的“公权力”,会使他们的大陆政策崩盘。

  三是担心两岸交流热挖了民进党的根,这是民进党最担心的。当前岛内蓝绿之争的实质是政权之争。过去,民进党一直利用台湾的“南北差距”大做文章,并使中南部地区成为其主要选民基础。现在,国民党推动两岸交流,特别是大陆推动台湾农产品登陆问题,受惠的不只是工商界,还包括中南部地区的农民。若如此,民进党在中南部选票基础势必会被削弱。

  两岸交流势不可挡

  不管民进党再怎么闹腾,两岸交流20多年的经验证明,大陆始终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大陆出台新政策———岛内民众普遍响应———台湾当局被迫放宽政策”的模式始终不会改变。现在,大陆又成立了以吴仪为负责人的“台湾农产品输入工作小组”,国家民航总局台港澳办公室主任浦照洲也发函给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范志强,希望他尽快率团与大陆民航协会、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委员会进行新一轮沟通。大陆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台湾同胞的利益,必将在岛内产生热烈回响。

  岛内舆论、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也不支持台湾当局的倒退立场。台湾《联合报》认为,陈水扁限制两岸交流的动作是“蔑视法治的拙劣政治操作”,不仅不能达到政治目的,还可能将司法公信力一起陪葬。台湾《中国时报》的评论认为,陈水扁的“七点结论”,开启了台湾另一波朝野恶斗。民进党对在野党一阵乱打,最终受伤害的不只是政府形象,连台湾未来都可能赔进去。

  现在,台湾许多大商人早已看到台湾经济的前途在大陆,就连一些长期支持李登辉、陈水扁的企业界大佬也开始绕道前往大陆投资办厂。台湾航运界龙头长荣集团日前以2亿元人民币的高价购入北京市中心高档写字楼的一层楼,作为集团在大陆的总部。台湾富邦集团也在香港并购了港基银行,并将之更名为富邦银行(香港),以图透过香港,争取在年底由富邦(港基)银行到广东东莞申请成立代表处,建立台湾银行业进军大陆的新渠道。

  此外,台湾民意也让两岸交流的步伐难以阻挡。据“年代电视台”3月26日的民调显示,超过68%的民众希望陈水扁未来3年能在处理两岸关系上走向务实谈判,4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与大陆关系应优于加强与美国关系。4月1日的民调又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江丙坤访大陆有助缓和两岸紧张关系,42%的民众认为陈水扁上台5年来对两岸关系的政策和处理不及格,72%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好坏会影响台湾整体经济。台湾《联合报》4月2日的民调则显示,42%的受访者乐见连战与胡锦涛主席会面。旅美学者、著名政论家方焰的话是很有道理的:顺民意者昌,逆民意者迟早要被民众“联合抵制”。台湾当局应认清形势,顺应台湾主流民意,不要做两岸政党对话的“拦路虎”,不要对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关闸上锁,“开刀问斩”,应该改变思路,朝接受“一中原则”的方向努力。图片:

  台湾当局4月5日提出的“七点结论”,直接影响了台湾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图为台北的水果市场。(法新社图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台当局难挡两岸交流(附图片1张)(热点聚焦)
《环球时报》〔20050411 第16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