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五个残疾弃儿的幸福之家--走近好人申敏、李凤月夫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12:08 河北日报

  一对普通农民夫妇,7年里先后收养了5个被遗弃的残疾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治病,这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改变了原来的轨迹;

  虽然苦了、累了,但他们很开心,因为他们是幸福的一家人。在固安县,申敏、李凤月夫妇是一对“名人”。在县城打听他们所住的西宫村,很多人问我们:“是去采访申敏、李凤月吧?”一路寻去,总有热心的群众为我们指引行车的路线。

  有人说申敏、李凤月夫妇“傻”,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收养5个残疾的孩子,“不知道到底图个什么?”

  更多的人说,申敏、李凤月二人是“天下少有的大好人,那才是菩萨心肠呢。”他们在说到二人时,都特意在前面加上“好人”两个字。

  “这5个孩子来了以后的每一件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3月31日上午,当我们推开廊涿公路宫村段北侧“申敏诊所”的屋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怀抱着孩子的妇女和两个正在地上玩耍的小孩。妇女身上的毛衣破了两个大洞,头发也略显蓬乱,满脸的疲惫。

  抱孩子的妇女就是李凤月。消瘦憔悴、皱纹深深的面容,让人很难和她51岁的实际年龄联系起来。她和58岁的丈夫申敏,看上去都要比同龄人老了许多。握手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她粗糙的手掌上满布硬茧。

  “这是最小的孩子申骏为,是个闺女。昨天有点感冒,到晚上开始发烧,夜里十二点半我们爬起来给孩子打针、吃药。今天早晨起来还有点热,所以一直要我抱着。”轻轻拍打着怀里的孩子,李凤月又向我们介绍身边正在玩耍的两个孩子:“这个是申骏杰,那个是申骏涛。这3个孩子差不多大,都是马年生的,不到3周岁。我们盼着3个孩子有出息,所以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骏马的‘骏’字。”

  在我们上午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申骏为始终依偎在妈妈李凤月的怀抱里。她两只小手紧紧抓住妈妈破旧的毛衣,有时瞪大了眼睛听我们谈话,有时和两个哥哥扮鬼脸。虽然听不懂我们谈话的内容,但从她纯净的目光中我们分明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安全、宁静的港湾。

  李凤月现在是8个孩子的母亲。1998年以前,她和丈夫申敏,女儿申大为,儿子申美涛、申大山,一家5口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申敏在村里开着诊所,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属于村里的小康人家。这样平淡、舒适的日子,一直延续到1998年那个深秋的早晨。

  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早晨。清晨,女儿申大为早早出门去上学,李凤月还躺在温暖的被窝中,哄着儿子申大山睡觉。突然,屋门被猛地推开,申大为站在了母亲的床前。“大为,怎么了?”看着怔怔站在床前的女儿,李凤月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路边有一个孩子,都快冻死了。”女儿的回答让李凤月和正在收拾屋子的申敏大吃一惊。连袜子都没有顾上穿,李凤月蹬上鞋就和丈夫申敏出了家门。

  公路上浓雾弥漫,能见度不过十来米远,时不时有早起上学的孩子,三三两两骑车结伴而行。为早几分钟赶到孩子被遗弃的地点,申敏一边快速蹬车一边喊:“躲道!躲道!”喊声引来路人的侧目观瞧,都以为这两口子家里出了什么急事。

  当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包裹孩子的小棉被已经被雾水湿透,孩子冻得浑身黑紫。李凤月连忙扯过自家孩子盖着的、温热的小棉被,捂在孩子身上。为保持盖在孩子身上棉被的温度,李凤月找来4个输液用的吊瓶,灌好热水,偎着棉被的外面。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4天以后,孩子终于睁开了眼睛。孩子的命保住了,这时两人才觉出浑身累得仿佛散了架一般。

  从那之后,申家就多了一个新成员———申博学。之后,申敏、李凤月夫妇又陆续收养了4个孩子。这5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都身患残疾,有4个是先天性唇腭裂,还有一个是先天性腹肌缺损。如今,申家已经是一个10口人的大家庭了。

  说起收养的5个孩子,李凤月满脸的怜爱。第四个收养的孩子申骏涛,是先天性腹肌缺损。2002年7月,李凤月两口儿抱到孩子时,申骏涛刚刚生下来不久,脐带还在,腹部的伤口不断往外流脓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两口子一商量,租车就赶往了北京儿童医院。昂贵的医疗费让申敏、李凤月愁眉不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求助。

  报道播出的当天,满载着热心的北京市民殷殷深情的捐款就送到申敏、李凤月手上,小骏涛顺利住院并进行了手术。几天之后,孩子安全度过了手术危险期,百感交集的申敏、李凤月夫妇抱头大哭。

  收养第三个孩子申骏杰的情形,也清清楚楚地记在李凤月心头:当丈夫刚刚把孩子抱上三轮车开始往家走,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要是我们晚去5分钟,大雨淋湿了包裹孩子的小被,捂住孩子的嘴和鼻子,孩子就没命了。”李凤月怜爱地抚摸着申骏杰的头对我们说:“这个小子命大,将来一定有出息。”“自家3个孩子怎么长大的我记不清楚,这5个孩子来了以后的每一件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李凤月的这句话,也清清楚楚印在我们的心里。

  “因为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

  从1998年那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开始,申敏、李凤月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申家1998年盖了一半的新房。粗大的立柱,宽敞的房间,这在当时应该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漂亮建筑。漂亮的房子只有一个“架子”,里面堆得全是扔了多年的木料、杂物。

  新房一直没有完工,因为从那年起,申家陆续收养了5个残疾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做数次手术。为了孩子的手术,申敏、李凤月掏出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再也没有一分钱收拾自己的新房。从收养第一个孩子申博学那天起,申家盖了一半的新房停了工,一放就是7年。

  李凤月告诉我们,一般来讲,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要通过五六次手术才能基本正常。虽然后来孩子的手术得到了“微笑列车”活动的免费治疗,但每次手术时住院、吃饭、往返路费等花销,也要花上两三千元钱。几年下来,他们借遍了亲戚朋友,最多的时候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务。

  “去年有两个孩子做了手术,今年还要有4个孩子做手术。”虽然肩上压着沉沉的债务,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还是很开朗,“到时候再想办法吧,孩子的手术不能耽误。过了合适的年龄再做手术,效果就不好了。能让这5个苦命的孩子过上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我们受点苦、受点累都算不上什么。”7年来,申敏、李凤月到底受了多少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收养第一个孩子后,曾有人来到申家,提出收养小博学。当来人解开包裹孩子的小棉被,用手拎起孩子两条小腿仔细观看时,李凤月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深深地刺了一下,那挑剔的目光刺痛了她那颗善良的心。来人提出解开孩子上衣再看看时,李凤月拒绝了。她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送走了来人,李凤月问丈夫:“老申,你怕受累吗?”“不怕。”丈夫的回答让李凤月放下了悬着的心。“那咱们把孩子留下吧。他们那样看孩子,我怕他们将来对孩子不好。”李凤月向丈夫说出了埋在心头的话:“孩子进了咱们家的门,我想把他养大成人。”

  第二个被收养的孩子叫申博文,今年6岁,和哥哥申博学一起上学前班。李凤月告诉我们,由于被遗弃时间较长,收养申博文时,孩子后背、大腿的皮肤都被“淹坏了”,“抹药也不顶事,孩子疼得整夜哭”。李凤月找来了细沙,用筛面的细箩细细筛干净,在饼铛上炒热消毒,晾到温热后装进缝好的布兜,让孩子躺在细沙上面。几天过去,孩子的哭声渐渐少了,慢慢有了笑声……10天之后,孩子被“淹坏”的皮肤完好如初。

  李凤月收养的5个孩子中,有4个是先天性唇腭裂,不能用普通奶瓶喝奶。她就用小汤匙一勺一勺地喂,直到孩子们吃饱。申骏杰、申骏涛、申骏为3个孩子来到申家时,都在吃奶。夜里孩子饿了,申敏和李凤月就一个一个地喂,喂完这个喂那个,经常是一夜也睡不了三两个小时。后来,一家福利院给了他们4个专门给唇腭裂婴儿喂奶的特殊奶瓶,孩子们才能用奶瓶吃奶。

  最开始收养两个孩子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还比较好一点,李凤月就给孩子们买“三鹿”牌奶粉,一袋要十二三元。后来一下子又收养了3个孩子,还要做手术,家里实在没有钱,李凤月就买8元一袋的“金星”牌奶粉,最多的时候,孩子们每个月就要吃六百元钱的奶粉。“再难,我也要让孩子们都吃饱。”李凤月说。

  家里孩子多,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每逢到北京、天津给孩子做手术,李凤月就得和丈夫带上孩子们,一起住进医院。每次,他们都要两个床位,一个给做手术的孩子,一个给其他的孩子。两个大人经常是坐在凳子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每次带孩子到北京、天津住院,申敏、李凤月都要从家里带很多干粮。孩子们吃饭,花钱从医院的食堂里买。他们两个大人,总是把孩子吃剩的饭菜兑上热水,一边嚼干粮一边喝菜汤……

  这几年,李凤月家里没有添置过任何家用电器,也没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我们问起收养5个孩子以前的生活,李凤月说:“那时我们在村里是上等的人家。逢年过节,经常一家人外出看花灯、逛庙会、买衣服,从来没有在意过花钱。收养这5个孩子之前还曾经打算,过几年再盖一处新房呢。”

  “现在这样苦,后悔吗?”我们问。

  “一个孩子三年穷,这个理儿我早就知道。虽然生活比过去苦了、累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李凤月说,这8个孩子和亲兄弟姐妹一模一样,在石家庄上学的大女儿、在县城读书的大儿子每次离家返校,弟弟妹妹们都舍不得,“经常得背着弟弟妹妹偷着走”。“我打心眼里往外高兴。”李凤月说。

  5个身患残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不仅拥有了一个完整、幸福的家,更拥有了一个完整、幸福的世界。

  “如果还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还会做他的父亲母亲。”

  收养5个有残疾的孩子,申敏、李凤月夫妇原来的生活轨迹全部改变了。

  7年来,每年都有孩子做手术。为了给孩子治病做手术,申家的小诊所经常是“铁将军”把门。一来二去,来这里看病的乡亲们少了很多。我们采访的时候,一个老乡来诊所打针。申敏当时正在地里干活,李凤月怀里一直抱着生病的小骏为,等了一会儿见申敏没有回来,这个老乡就离开了。

  看着老乡离去的身影,李凤月告诉我们:“过去,我能帮着老申干点拿药、打针的简单活。现在这么多孩子,什么也做不了了。”

  7年来,申敏、李凤月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也几乎没有吃过一顿消停饭。家里孩子多,照顾不过来,有时一个孩子感冒了,很快就会传给其他的孩子。“有一个孩子感冒,就一宿不敢合眼。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生怕哪个孩子的病厉害了。”李凤月说,多亏家里开着这个小诊所,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能及时打针、吃药,“哪个孩子不感冒、发烧就长大了?”

  这几年到处给孩子看病、做手术,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说起孩子们的病情,就连李凤月也讲得头头是道: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3个月时手术做外面,一周岁时手术做里面,然后还要做牙床手术,然后植骨,然后鼻子……她说,孩子的手术一点也不能耽误,“耽误了一次手术就会耽误孩子一辈子”。

  收养博学、博文后,申敏觉得自己的医术对治好孩子们的病帮不了多大的忙。为更好地医治5个孩子的病,夫妇二人商量后决定,让女儿申大为报考了石家庄的白求恩医学院,学的就是

  口腔专业。如今,申大为已经开始实习,正在寻找工作单位。“等到大为有了固定工作,家里的日子就会好一点,弟弟妹妹们的病也就能全治好了,家里欠的账也就能还一些了。”李凤月很乐观。

  李凤月姐妹3人,她排行第三。大姐、二姐家条件比较好,经常接济她,就连外甥女也经常三千元、五千元的给她汇款。李凤月说,好几次都要过不去了,多亏了亲戚们的帮助。她说,她要特别感谢自己的母亲。身体硬朗的老人没有住在条件更好的姐姐家,而是和她住在一起,要没有老人帮她带孩子,这5个孩子真会把她累坏了。

  如今,李凤月最早收养的两个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了。每天,申敏都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李凤月说,自己收养5个孩子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民政部门给办了两个低保,每月补助300多元。乡亲们也经常给送些孩子们穿的衣服过来。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们的困难会更多。”

  “如果还有被遗弃的残疾孩子送过来,你还会收养吗?”我们向李凤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李凤月低头看着怀里的孩子,沉默许久。“如果还有这样的孩子,我还会做他的母亲,给他一个温暖的家。”李凤月缓缓抬起头,轻轻地、一字一句地回答我们。

  临别,李凤月拉住我们的手,叮嘱我们在稿件中尽量少写一些孩子被遗弃的过程,“孩子大了,以后会看到这些东西。我们不想让他心里有阴影。”

  本报通讯员 刘建升 本报记者 解丽达 孙占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