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厦四个月:鲁迅是“沉默”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03:17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苏丽艳文/图(翻拍)

  受林语堂引荐到厦大

  据朱水涌介绍,鲁迅是在林语堂的引荐下南下的。当时,厦门大学刚刚创建国学院,校长林文庆请林语堂主持国学院的工作。在林语堂的引荐下,林文庆以4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2万元)月薪聘请鲁迅为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

  一张木床、一把摇椅、一个书柜,写字桌上摆放着毛笔和砚台,屋角,小水缸紧挨着放置脸盆的木架……鲁迅故居摆设简单,足可见其生活的朴实。

  1926年9月4日,鲁迅经过3天的行程到达厦门。当时,他是搭乘小舢板搬入厦大的,因为“教员住室尚未造好”,所以“暂住在国学院的陈列室所里,是三层楼上,眺望风景,极其合宜”。

  后来,由于陈列室要陈列物品了,鲁迅于1926年9月25日搬到当时厦大图书馆———集美楼,在这里一直住到离开厦门之时。他在给许广平的去信中画了一张示意图,并将自己的住处做了标志。鲁迅去上课须走台阶九十六级,“来回就是一百九十二级”。

  厦大创建于1921年,鲁迅来的时候,正是初创时期。鲁迅是抱着“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想法来到厦门的,称此“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当时,鼓浪屿沦为“万国公地”,使鲁迅造成一种“大约也不过像别处的租界”之惑。但是,他却对郑成功遗迹十分难忘,自称“对于自然美,自恨无敏感,所以即使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了郑成功的遗迹”。

  编写作品30多万字

  相比其他时期,鲁迅在厦门的4个月,才是纯粹以教授身份出现的一段时期。在这之前,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兼职教育部的工作,而在之后的广州中山大学,他担任的职务则为教务长。

  鲁迅本打算在厦大呆上两年的,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决定缩为一年。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写道:“因为玉堂邀我一场,我本想做点事,现在看来,恐怕不行,能否到一年,也很难说……”由于国学院来了一批鲁迅“不与此辈共事”的学者,他辞去“国学院兼职(研究教授)”,然而最终还是未能辞去,原因是“据说林玉堂因此一晚睡不着”,使玉堂睡不着,鲁迅觉得对不起他,所以只得收回聘书,将辞意取消。

  打消辞去国学院兼职的念头后,鲁迅开始做他认为该做的事——着手编中国文学史讲义。他在信中告诉许广平:“看看这里旧存的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我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自己好好的来编一编,功罪在所不计……”

  在厦大的4个月间,鲁迅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两本教材。朱水涌称,创建国学研究院是厦门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开始,《汉文学史纲》如今仍然是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而除了这些学术上的成就,鲁迅的很多重要著作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如历史小说《铸剑》、《奔月》,《旧事重提》(后为《朝花夕拾》)里的4篇文章、《华盖集》续篇、《〈坟〉的后记》以及《〈阿Q正传〉的成因》等。这些编写的文字,共计30多万字。

  如今,在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里,仍然能看到鲁迅先生在厦大期间编写的部分手稿。

  精彩演讲为青年励志

  鲁迅为厦门带来了演讲之风。他的几场精彩演讲,如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正是这几场演讲,为一代爱国青年励志,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1926年10月14日上午,厦门大学周会,鲁迅在厦大群贤楼礼堂为全体师生演讲,讲题为“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针对当时时局,他把少读中国书同“救中国”联系起来,提出青年学生当日要救国,并不在读中国书,而是要勇于做改革社会的“好事之徒”。

  这场演讲由校长林文庆主持。据朱水涌介绍,由于厦大推崇国学和儒教,林文庆在会后小结时只是以陈嘉庚为例对“做好事之徒”作进一步的诠释,而当时的《厦大周刊》在对此事进行报道时,也没有提及“少读中国书”这一部分。朱水涌指出,虽然如此,鲁迅与林文庆之间并没有正面的冲突,“不像先前一些研究鲁迅的著作所称,与林文庆不合”。

  一个月后,鲁迅和林语堂应邀前往集美中学演说,鲁迅又把这个话题深入下去,提出世上聪明人很多,却往往不能办事,因为他们想来想去,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了,即使肯做有利于社会别人的事情,也常常不真诚,不彻底。于是“世界是属于傻子的”,他们是社会的改造者和创造者,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鲁迅的演说,激发了集美学校学生的爱国精神。当时在集美中学读书的张鸣玉、方松杉、杨格致等人,就是听了鲁迅的演说后投考到黄埔军校去的。北伐时期,方松杉和张鸣玉不幸牺牲。杨格致后改名杨育庭,北伐胜利后,在福建漳州任某师政治部主任。他说,当年听了鲁迅的演说而去投考黄埔军校的集美学校学生,还有二三十人。

  1951年10月19日,章木老在厦门《江声日报》副刊上发表《世界是傻子的世界》一文。章木老是当时集美学校教员,该文追记了鲁迅当时演说的话。如今,这份珍贵的报纸陈列在厦大纪念馆里。

  “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智慧,你们平民的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你们穷人的子女,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能下决心,你们能够奋斗,一定会成功,有光明的前途……”这是鲁迅在平民学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平民学校由厦大学生会共产党员罗扬才等倡办,1926年12月12日借厦大群贤楼礼堂开成立大会,鲁迅支持平民学校的创立。

  应罗扬才之邀,鲁迅还到厦门中山中学作了演讲,他告诫学生:“你们尤其不可忘记:革命在前线,要效法孙中山先生,因为他常常在革命的前线,走在革命家前头。”

  被称为“北人”感觉受欺

  “这里的人似乎很有点欺生,因为是闽南了,所以称我们为北人,我被称为北人,这回是第一次。”鲁迅在“两地书”中,将自己在厦门的种种生活细节都说给许广平听。在最初到达厦门的日子里,他在信里聊绝佳的风景、突来的飓风,甚至饭量的增减、睡眠的好坏也成为他们的话题。许广平在回信中劝诫鲁迅“自爱节饮”,并画出示意图,教鲁迅如何“抗蚂蚁”,为鲁迅解“点心无法过夜”之忧。

  由于言语不通,鲁迅在厦门的生活多有不便。他雇佣“会说几句普通话”的厨子,然而对于本地的食物仍难适应。在信中,他诙谐地写道:“……只吃了几回香蕉,自然比北京的好。但价亦不廉,此地有一所小店,我去买时,倘五个,那里的一个老婆子就要‘吉格浑’(一角钱),倘是十个,便要‘能(二)格浑’了。究竟是确要这许多呢,还是欺我是外江佬之故,我至今还不得而知。好在我的钱原是从厦门骗来的,拿出‘吉格浑’‘能格浑’去给厦门人,也不打紧。”

  与许广平频繁的通信充实了鲁迅在厦门的日子。然而,在他写给许广平的信中,“无聊”二字也出现得十分频繁。

  到校8天后(1926年9月12日),他在信中说:“此地四无人烟,图书馆中书籍不多,常在一处的人,又都是‘面笑心不笑’,无话可谈,真是无聊之至。”

  搬入集美楼后(1926年9月26日),他在信中说:“有人看见我这许多器具,以为我在此要作长治久安之计了,殊不知其实不然。我仍然觉得无聊。我想,一个人要生活必需有生活费,人生劳苦,大抵为此。但是有生活而无‘费’,固然痛苦;在此地则似乎有‘费’而没有了生活,更使人没有趣味了。我也许敷衍不到一年。”

  又过了4天(1926年9月26日),他再次在信中说:“我之愿‘合同早满’者,就是愿意年月过得快……可惜到此未及一月,却如过了一年。其实此地对于我的身体,仿佛倒好,能吃能睡,便是证据,也许肥胖了一点罢。不过总有些无聊,有些不满足,仿佛缺了什么似的……”

  鲁迅在厦是沉默的

  当时,沈兼士也被聘至厦门大学,然而,他始终没有在应聘书上签名,后来很快便离开厦门。由此,鲁迅在1926年10月10日的信中感慨:“此地的生活也实在无聊,外省的教员,几乎无一人作长久之计。兼士之去,固无足怪。”10月15日,他再次写道:“其实我在这里不大高兴的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语言无味的人,不足与语,令我觉得无聊。”

  然而,虽然如此,鲁迅虑及“玉堂的兄弟(他有二兄一弟都在厦大)及太太,都很为我们的生活操心;学生对我尤好,只恐怕我在此住不惯,有几个本地人,甚至于星期六不回家,豫(预)备星期日我要往市上去玩,

  他们好同去作翻译,所以只要没有什么大不下去的事,我总想至少在此讲一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曾说,他在沉默的时候是充实的,在爆发时却是空虚的。

  朱水涌指出,在厦门的这段日子,相对在北京、广州以及上海的日子而言,鲁迅是“沉默”的。

  带数十学生离开厦大

  1926年12月31日,鲁迅正式提交辞职书,辞去一切职务。他在“两地书”里写道:“我这一走,搅动了空气不少,总有一二十人也要走的学生,他们或往广州,或向武昌,倘有二十余人,就是十分之一……”

  1927年1月4日,厦门大学文科学生组织送别鲁迅大会会后,一部分进步青年学生邀请鲁迅摄影留念。而厦大女生则全体写了一篇送别辞给鲁迅。这份送别辞的复印件陈列在厦大鲁迅纪念馆第二室中。

  1927年1月16日,鲁迅登上“苏州号”轮船,前往广州。与他同行的,是三个广东籍学生,他们计划转入中山大学。

  校园寻踪

  鲁迅之风后人不忘

  作为厦门大学人文氛围的一种依托,一个载体,鲁迅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符号。一批批学生从鲁迅像下走过,曾经在鲁迅像下的草地上晨读、参加读书沙龙、操着不甚流利的英文在英语角里与陌生人交流……正如朱水涌教授所说,一所名校所具备的人文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鼓浪:坚守校园纯文学

  鲁迅在厦大的4个月中,指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创办了《鼓浪》和《波艇》两种刊物。

  《波艇》隶属于“泱泱”文学社,鲁迅将它送到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只出了两期;而《鼓浪》由“鼓浪”文学社每周三附刊在厦门《民钟日报》上出版,鲁迅在厦大的4个月里,共出了6期。为了支持文学青年的刊物,鲁迅还特地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波艇》上。

  据介绍,除了战乱和“文革”,《鼓浪》作为不定期的综合性文学刊物,从未间断过。而“鼓浪”文学社作为全校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生社团,更是受到一代代校内名师的指点,而且受到冰心等全国名作家的关怀。2000年、2004年,“鼓浪”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社团、文学刊物。

  厦门大学中文系2002级学生陈晶是“鼓浪”文学社的负责人。她认为,鲁迅关注苦难,他的文字深沉而又振奋人心。《鼓浪》向来坚持纯文学、坚持鲁迅的风格,这便是对鲁迅精神的最好的继承。

  1996年,《鼓浪》曾出过一期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的专刊;2006年,他们打算再出一期专刊并策划举办一个文化周,纪念《鼓浪》创刊80周年。

  旧楼仍在英烈却已长眠

  鲁迅曾在厦大群贤楼作过演讲,在同安楼二楼靠西的第一间教室讲课。如今,这些旧楼仍在原址,但已移为他用。

  群贤楼位于厦门大学下弦场对面,现在,它的二楼是陈嘉庚纪念堂,三楼则为厦大校友总会办公场所。而原来的教学楼同安楼如今却已变更为厦大电池研究所。

  鲁迅在厦大任教的短短4个月中,革命烈士罗扬才曾经与其有过亲密接触。当时,罗扬才并非国文系的学生,但他倡办平民学校,先后两次要求鲁迅作演讲。后人为追思罗扬才,特为他辟了一个烈士园,这个烈士园,就位于鲁迅像的右侧。

  到银行领薪水身份遭质疑

  鲁迅衣着朴素,到银行领取薪水时,表明自己的身份为厦门大学教授后,却遭到质疑。当时,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请鲁迅“先坐坐”,自己却跑去拨电话,向厦门大学进行核实。

  鲁迅对生命的看法独特

  80年代以前,许多研究鲁迅的著作均把鲁迅在厦门的这一段经历定位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变”。

  朱水涌主张把鲁迅还原为“人间的鲁迅”。他认为,在厦门的4个月,是鲁迅的生命、情感中十分丰富的一段。

  他认为,正是在厦门的这4个月间,鲁迅开始就学术生涯、今后要走的道路以及爱情生活进行自我剖析,并产生了深刻的结果。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而对于他个人的爱情生活而言,这4个月无疑也是最为充实的一段时期。

  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这“三家”成为人们对鲁迅的最高评价。周海婴提出,鲁迅从日本回来后,从事的多是教育工作,实际上他还是个教育家。

  朱水涌不主张把鲁迅定位为不同的“家”。他认为,鲁迅是20世纪对中国的文化命运最有思考的人。他甚至认为,有关鲁迅的个性,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鲁迅在厦门的留影,多在坟场。朱水涌认为,这恰恰表明了鲁迅对于生命有着独特的看法。鲁迅的个性是贯穿他的一生的,在厦门的种种事例,也不无例外地体现着他的独特个性。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