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日寇震撼的狼牙山五壮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08:45 今晚报

  恰逢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抗日英雄葛振林悄然地走了。六十甲子,古人看成是一个人的生命轮回。葛振林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与他的四位战友从狼牙山的棋盘坨上跳下去,三位当场牺牲,他和宋学义被树枝挂住,重新获得了生命。宋学义已于1971年病逝。葛振林的生命又顽强地走过了六十年,整整一个轮回。

  五壮士跳崖之后,曾发生过戏剧化的一幕。但这一幕后来不仅不让说,还被认作反动谣传,彻底否定,也就一直鲜为人知。今天,借悼念葛振林去世之机,可以也应该旧事重提一回。

  狼牙山激战发生在1941年9月25日。战斗打了一整天,日寇以为找到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集中3200多名兵力猛攻。打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围剿的仅是几个士兵。班长马宝玉看看时间,知道已经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但他们却被逼到山顶的悬崖边,再也没有退路。他向敌人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断枪支,毅然转身跳下悬崖。战士胡福才、胡德林、葛振林、宋学义,也砸烂武器,纵身跳了下去。追上山顶的日寇,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壮举,不禁肃然起敬。随着指挥官的口令,他们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这情景,被棋盘坨道观的老道长李海忠看得真切。战斗打响后,他躲在棋盘坨的仙人洞里,目睹了五壮士全部跳崖的悲壮,也目睹了日寇向五壮士鞠躬的情景。可是解放后,道长之言不仅不具有权威性,还被当作为敌人抹粉的反动谣传加以批判。这件事情,李海忠也就不敢再讲了,旁人也不敢再听再传了。当年的那一幕,毕竟只有一个人看到,再无别人证言,似乎也就消失了。

  日寇向五壮士三鞠躬的情景,虽然再找不到别人证实,但在今天,重新对这个事件进行思索和评说,却不必有什么忌讳。从另一位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中,就可以引来旁证。

  1940年初,在吉林省蒙江县的山岭上,杨靖宇将军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寇展开了激战,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日寇利用叛徒喊话劝降:“杨,现在就剩你一个人了,你的命要紧,抵抗没用了,快投降吧!你如果归顺,皇军大大地重用!”杨靖宇面无惧色,瞄准喊叫的敌人不停地射击。敌人见他不肯投降,便向他疯狂地还击。子弹穿透了杨靖宇的胸膛,但他高大的身躯仍然靠在树上,睁着双眼怒视敌人,手里紧紧握着驳壳枪,至死没有倒下。日寇将他围困了20多天,要看看他到底是怎样活下来的,剖开腹部,发现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日寇的一个军官都被感动得流泪,他连声赞扬说:“杨靖宇,中国人的英雄!”

  其实,这不难理解。任何军队,古今中外,都崇尚英雄,崇尚战斗精神,崇尚不怕死的大无畏气概。五壮士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日寇也为之惊愕,为之震撼,而对他们肃然起敬。这同杨靖宇震撼日寇军官的情形是一样的。在那个日寇的心目中,是喊话劝降的叛徒分量重,还是宁死不屈的杨靖宇分量重?显然是后者,不是前者。叛徒贪生怕死,癞皮狗一只,日寇留他一条命,是要利用,利用完了,便会一脚踢开。五壮士,杨靖宇,这样的顽强不屈的中国英雄,在日寇的心目中,也是高大的,敬意中含有畏惧,震撼中含有威慑。日寇列队向五壮士肃立鞠躬,是让士兵仿效“中国人的英雄”不怕死。当然,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正义而战,为反侵略而战的勇士,才能一身浩然正气,才可称为英雄。日寇不过是凶恶的侵略者。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一个民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代表团中有一位当年的侵华士兵,在华北大扫荡中,他曾打到过保定。这次,他要求到当年的战场上去,向当地人民群众悔罪,向抗日英雄致敬。他只经历过保定冉庄的地道战,没参加狼牙山战斗,但说到老道长见到的那一幕,他肯定地说:完全可能,完全可信。

  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是人民军队战斗作风的夺目光耀,是人民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精神支柱。为国为民,视死如归,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先烈先贤们具有的气节和气质。岳飞有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很质朴,却是经典。一个民族,这种精神代代传承,这类精英层出不穷,这个民族就永远不可战胜。反之,打仗的怕死,当官的爱钱,这个民族必然败落,终归消亡,别的说得再多再好也不管用。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