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大,5年连获9个国家大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4:28 扬子晚报

  在3月28日揭晓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喜获丰收:一家独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大创下的历年来最好记录。至此,南大在2000至2004年连续五年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在全国高校中更是独一无二。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没有和其它高校合并,现有规模在全国只是一个中小型大学的状况下,南大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所百年老校靠着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和奋发图强,尤其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助推下,科学研究等工作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加快了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步伐。

  提高质量内涵,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明显增强

  学科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但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不是学科越多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特色与强项才是办学水平的内在体现。南大校长蒋树声教授形象地将大学的规模比做“分母”,办学质量和效益比作“分子”:“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在分子上下真功夫,在不一味追求规模的基础上追求分子的更大化。”

  南大坚持走“注重质量,提高内涵,追求卓越”的发展之路,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扬长避短,抓重点学科的建设,抓学科重点方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明显增强。2003年起,南大启动创新基金,每年划拨500万元支持全校的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这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大体覆盖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领域,较多的重点学科点和重点实验室相互支持、加强联系,形成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科群协调、协同发展的格局。

  近几年来,实验室的发展不仅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使南大的基础学科始终保持领跑地位:在国家组织的五年一次的评估中,南大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因为连续三次成绩优秀而获得免评;在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中,有5项出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10月22日,总投资达3亿元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协议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目前,国家实验室大楼建设等工作的展开,正成为南大发起新一轮冲刺的亮点。

  学科特区则是南京大学重点建设一批优秀一流学科的全新思路。1999年12月,南大成建制引入具有国际高水准的美国哈佛大学分子医学实验室,瞄准当代最前沿科学,成立了第一个学科特区———分子医学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所成立的两年多时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任务。迄今,南大成功建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模式动物研究所(国家小鼠资源库)、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现代数学研究所等5个紧跟学科前沿的学科特区。

  广揽杰出人才,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高地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蒋树声校长说,中国高水平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最大差距就在于高层次人才。要想建成一流大学,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向全球招揽各种杰出人才加盟,还要营造宽松民主、积极和谐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气。

  “985”一期建设的三年来,南大补充引进教师近四百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到一半以上,从国外引进的近100人,高层次人才引进比例大为增加。2003年5月,南京大学正式向海内外发出公告:新增149名教授、149名副教授岗位,全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共有421名海内外学者提出申请,最终17位海外学者加盟南大,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地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公司。经过两轮招聘,目前已有两百多位教授、副教授上岗。南大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工作现已转为聘任教师的日常性工作,岗位空缺就随时在网上招聘。南大还在全球招聘中引入人才快速反应机制:对于特别杰出的、愿意加盟南大而南大的学科发展又急需的引进对象,可以随时讨论并增设岗位;在招聘过程中,简化程序,缩短评价周期。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等引进对象可以直接引进聘任……以增加吸引人才的力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优秀人才的快速储备。

  南大的发展,既离不开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更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学科梯队和创新群体。经过“985”建设,南大60多个博士点中大部分学科均有1-2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教师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由1998年的24.8%增加到目前的46%;迄今,全校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26名院士、500余名博导、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包括讲座教授)、7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包括海外、香港青年学者合作项目)、4个创新研究群体……构成了一块令人瞩目的“人才高地”,尽显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有了一流的学科,一流的队伍,还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在竞争中绽放异彩,结出喜人的硕果。创新已成为南大每一项科技成果的灵魂,这9项国家大奖无不是经历了十余年的打磨与完善,蓄势待发,才得以最终产生厚积薄发之势。

  对接经济战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领域延伸

  在基础研究工作中力戒浮躁、看准方向的同时,南大也注重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领域延伸,在原理、技术、方法进行源头创新,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04年度获奖项目中,南大化院薛奇教授等人完成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项目中,通过杂环化合物界面反应提高高分子/金属界面粘结的技术,已应用于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该项成果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6项。他们与航天部四院所合作,解决了某种类型火箭发动机绝热层与壳体的复合问题。

  目前,南大的基础研究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取得若干点的突破:MO源(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方面,已研制成功20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种转让入股成立“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过长期的科技攻关,“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项目形成20多项专利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器分离技术已经在江苏和广西等地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1999年以来为南大争取到2000多万元科研经费,为相关企业创效益20多亿元……

  5年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面对这样的佳绩,蒋树声仍觉遗憾。他说,南大还没得过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证明南大在基础研究的领域还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蒋校长看得很远:今后南大将向中科院和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取得突破;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力度,为江苏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报通讯员 罗静 本报记者 陈晓春(新华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