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葑湄草堂天价被拍卖 谁为苏州古建筑保护负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6:09 东方网

  东方网4月14日消息:对于苏州这样拥有着丰富古代建筑的城市,保护古建是一个永恒主题,但大量资金缺口使保护古建筑成为城市的沉重负担。为寻求一条更好的保护之路,苏州政府有关部门决定让非国有控保古建筑进入到流通领域,通过产权买卖的方式让有经济实力的新主人对它进行保护。政府这么做能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从此以后政府就可以将保护的责任交给社会呢?

  对于“葑湄草堂”的流拍,外界有着众多猜测。这一拍卖将草堂的拥有者新沧浪房地产公司和实践通过产权买卖达到保护古建目的的苏州市有关部门推上了一个尴尬位置。事实上,通过社会力量来更好地保护古建的想法一路走得非常艰辛,但苏州市政府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贯彻着。

  感受天价“葑湄草堂”

  “开价5600万元的‘葑湄草堂’到底是怎样一处古宅?这个价格被人称为天价,它的价值何在?”从北京出发前往苏州的一路上,这个疑问在记者头脑中始终挥之不去。

  在苏州古城区,这个被称之为“豪宅”的古居并不为人所知,问起路来颇为费事。

  沿着一条由北至南的小河一直往南,步行约20分钟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这座位于官太尉河畔盛家带31号的老宅“葑湄草堂”。

  草堂门前,几名工人仍然在进行着一些装修工作。门面并不气派,两米左右的宽度,或许在那个时代也就属于一般的富贵人家而已。

  跨过门槛进去,就是轿厅了。南方的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并不相同,苏州的民居都是以“进”来算的,一户人家的富裕程度通过其宅子“进”的多少就能看出。

  轿厅的右手边,一条典型的小长廊曲径通幽——假山、池水、金鱼、鹅卵石地面、窗棂,一处悠然的江南小居。若不是木头散发出的清漆味浓郁地刺激着嗅觉神经,置身于其中的人很容易就会忘记了时空。

  每入一进,都有一道门把守着,但旁边的陪弄却是通的——陪弄是专门为仆人们设计的通道。

  穿过长长的陪弄,几把太师椅、一张案台衬得官厅愈发清冷。木梯的吱呀声与人的脚步唱和着。比起一楼来,二楼更具有居住的味道。正屋和旁边的偏房象征着住者的不同身份。

  记者了解到,“葑湄草堂”原来的宅基地只剩下了几间房子,但已经破旧不堪,大部分都是重修的。和大富人家的私宅相比,仅有五“进”三间、两处小园子的“葑湄草堂”仍显得狭促。但就是这个“葑湄草堂”却开出了5600万元的天价。

  流拍背后的隐忧

  “其实我们当初的价格并没有这么高,这都是因为媒体的炒作,最后就变成了这个局面,”提起此事,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力行有些忿忿,“外界甚至还传言说我们公司拍卖‘葑湄草堂’是为了炒作哄抬价格。如果不是媒体的过分关注,‘葑湄草堂’是不会流拍的。”

  王介绍说,新沧浪之所以取消拍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媒体的过分关注。王形容说,100多名记者都在拍卖会现场,吓得人都不敢来了。“一些记者甚至打听到了参拍者的联系方式,跑上门去采访人家。这些人其实很低调,但经记者们这么一折腾都不敢露面了。”记者了解到,因为客户资源毕竟有限,草堂在新沧浪公司手里已经攥了很久。因为上海新世纪拍卖公司有着丰富的海外买家资源,新沧浪才与之合作,希望在“葑湄草堂”售出后再投资开发新的项目。

  “不说前期的投入,光是每年零零散散的维修就要耗费不少钱。”王说。

  据悉,除了“葑湄草堂”之外,新沧浪房地产公司手里还握有一处面积更大的私宅——“双塔影园”。这两个项目已经花去了新沧浪不少精力。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仅这两个项目就够新沧浪疲于应付银行的。

  赶紧出手,一方面可以为公司顺利筹集资金转入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为古宅找到一个真正的保护者。

  10%非国有控保古宅

  新沧浪当初拿到这两处宅子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日后新沧浪要为其付出这么多精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的房产私有率达到了80%,这个比率远高于其他城市。但公私合营之后,这种局面已被改变,原有的私宅收为国有,也开始承担起更为实用的居住功能,这为后来的古建保护埋下了隐患。

  超负荷的居住、随意的改造、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火灾隐患等等,不仅使居住环境变得更为恶劣,而且对古建也是不可估量的破坏。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市在古城区的54个街坊中进行了一些试点改造。1995年,苏州市古城区的大规模改造开始。此时,苏州各个区的房管所都拿到了一些改造项目。当时,拿到改造项目的房管所还必须承担所改造的街坊中原有的古建筑保护工作。

  新沧浪原是苏州市沧浪区辖下的房管所,当时的沧浪区房管所承担了包括37号、44号街坊等7个街坊的改造,同时它也揽下了现在的“葑湄草堂”和“双塔影园”两处控保建筑的保护工作。

  随着国有股的退出以及公司其他经营项目的剥离,2002年,原来的沧浪区房管所由国有彻底变成了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现在的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都变成了一些控保建筑的所有者,再加上以前国家归还房产的私有者,统共25处,占到了苏州市控保建筑总数的10%。

  产权交换之路

  据苏州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苏州拥有9处世界遗产园林、13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保单位、66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250处控保建筑,而一些驳岸之类的古构筑物则多达790处。地面文物占到了江苏省的1/3之多,至今保存完好率达80%。这些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不仅给苏州带来了辉煌,同时也成为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

  据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嵘介绍,仅这些文物的恢复、维修费用每年就需要投入10亿元之多,这笔费用对于GDP排名第四位的苏州而言也是一个重负。

  比起文保单位,这些控保的古建筑却面临着更加让人担心的困境。

  据陈嵘介绍,虽然每年市一级政府专项拨款达200万元,再加上其他各区政府的拨款,但较之10亿元仍是一个小数字,远达不到维护古建筑的目的。

  “虽然苏州GDP增长非常快,自古就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但是每年这么大的投入仍旧是一个重负,”陈嵘说,“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很难保护好这些古建筑。让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人士来购买这些古建筑,通过产权的转换来达到保护目的是今后的趋势。”

  “通过私人购买来达到保护古建的想法符合现实情况。”苏州地方志办公室陈其弟如是说。按照陈的介绍,苏州的园林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就在于这些园林是私产,所有者对自己的居所会依据实力进行保护。

  而现实的矛盾正在于此,目前居住在这些控保建筑里的大部分人都并非这些古建的拥有者;另一方面,这些住户极多,不可能由他们来做古建的保护和修建工作。

  历史的沉积再加上这些居民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使这些古建陷于尴尬之中。

  “我们探索了很久才找到这条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低调进行实践,”陈嵘说,“这样一来,因为资金限制而影响到古建保护的难题也就只能通过社会力量来加以解决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政府就置身事外,不过问已经售出的古建。”

  政府部门的责任

  一个事实是,非国有的控保古建产权卖给私人之后,政府是否不管不问了?购买者是否能对这些购买来的古建进行很好的保护?又由谁来监督此事?苏州市文物局提供给记者的2004年12月出版的《苏州市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准则》里有这样的表述:“在出售古宅的时候,我们会要求购买者和政府签订一个保护责任合同,以法律条文形式来限制他们日后对古建做出的各种行为。”陈嵘说,“这些私人业主要对古建修护时,都要上报方案,然后经过专家的审批之后才可以进行操作。从设计、施工、监理到最后的竣工,我们的稽查队都将定期检查。”

  “那个时候,政府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依法行政管理,而不负责具体的维修之类工作。”陈嵘解释道。

  “事实上,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古建的保护。不过有一个问题,即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监督、管理怎么办?毕竟保护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苏州地方志办公室陈其弟认为。

  苏州市在古建保护上所走的路是否正确,只有时间可以回答了。

  2002年,苏州公布《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其中就涉及到了未列入文保范围的控保建筑允许买卖,但是由于它与当时新出台的《国家文物保护法》有悖,这个条例最后将可买卖的控保建筑范围缩小到了非国有的控保建筑。

  2003年4月,《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发布,确立了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原则。

  2003年底,《苏州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和《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作为《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的重要配套措施,《苏州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涉及到了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优惠政策,而紫线则是指各类已登记的文化遗存控制线。

  2004年8月,《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实施。在这一文件里,苏州市对私人修复国有古建提供了银行贷款贴息和奖励的具体办法。

  2005年2月,《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出台。选稿:吴晨(实习生) 来源:中新江苏网 作者:徐英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