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庚育:相伴敦煌半世纪(百味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万庚育:相伴敦煌半世纪(百味人生)(图)
今年83岁的万庚育老人仍在临摹敦煌壁画

  在甘肃档案馆,有一幅全长9米、绘制于1955年的“敦煌莫高窟全景图”,真实准确地绘制了五十年代敦煌莫高窟全景。然而遗憾的是,这份珍贵的原件已经遗失,现在能看到是用好多张照片合成的。绘制此图的作者万庚育,半个世纪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和丈夫带着幼子来到清冷沉寂的大漠绝地,与同伴们一起用满腔热血挽救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

  义无反顾随君去

  出生在湖北黄陂县的万庚育,从小酷爱画画,后来如愿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专业。1946年8月毕业后,担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助教。

  “1954年,常书鸿到文化部去挑选一个可以搞‘石窟摄影’的人,当时选中了我爱人,或许这就是缘分。当我知道了这一消息,听到在戈壁沙漠里有一个‘美术馆’聚积了11个朝代的壁画、精美的彩塑,这一切对于酷爱油画的我来讲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万庚育义无反顾地决定随丈夫而去。

  1954年,万庚育和丈夫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向敦煌出发了。1200公里路程,吉普车整整走了8天8夜,吃住完全都在汽车里。一路上除了荒凉还是荒凉,此时万庚育才真正体会到古人说的“出了玉门关,两眼泪不干”。到了第八天,当万庚育终于来到莫高窟看到那些壁画和彩塑时,她已经忘却了路途的劳累,久久伫立在洞窟前不肯离去。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已毫无条件地恋上了这些个“洞洞”。

  大漠无涯苦作舟

  “当时我们都住在莫高窟千佛洞中的破庙里,全是土坯房子。屋子里除了一个大土炕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用土块垒起了桌子和板凳。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吃的更差,除了面粉外,菜和油都很少见到,吃的水都是苦泉水。”万庚育这样形容她当时的生活状况。“即使是这样,我只要一进洞洞,看到那些个壁画,开始工作起来的时候就会完全忘记这些了。”

  谈起敦煌的环境,万庚育说:“在敦煌不起风的时候,阳光刺眼的明媚。老天要发起威来可真厉害,刮的风都是黑风或黄风,一旦刮起来昏天暗地,满眼的飞沙,人只有躲在房子里,无助地看着微弱的油灯忽明忽暗。还有比这更可怕的,是远离社会和亲人们的孤独和寂寞。在莫高窟周围40里荒无人烟的戈壁孤滩上,呆在这里就像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一样,就连看病也得靠两头驴、一副担架拉到50里外的县城去。”

  在这样的条件下,万庚育和常书鸿等人开始了神圣的工作。1955年,万庚育在临摹壁画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把492个窟挨个画下来,绘制一幅“敦煌莫高窟全景图”。她从第一个洞窟开始,一个一个挨个画,大概花费了半个月时间,终于画就了清晰反映敦煌莫高窟全貌的全景图。

  历经磨难终不悔

  在“文革”中,万庚育被打成了“五类分子”,从此开始了另一种人生经历。“我做起了羊倌,每天要赶着300只羊到30里外的戈壁滩上去放羊,这一去就得好几个小时,荒无人烟的戈壁上是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还有更为可怕的,这里经常有狼出没,通常都是踩着狼的脚印胆战心惊地放羊。除了放羊,我还喂过猪,还奉命在千佛洞的寺里侍候过两个老喇嘛,直到两个喇嘛去世。”

  直到“文革”结束,万庚育才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她并没有选择离开,仍然留在了敦煌。这一干又是10多年,直到1992年时才从敦煌来到了兰州,这一年万庚育已是70岁的老人了。

  “我现在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敦煌壁画,492个洞窟清清楚楚。”万老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已经年逾古稀,可她仍坚持每天临摹敦煌壁画。

  有人问万庚育:“您这一辈子后不后悔在敦煌的半个世纪?”她说:“从不后悔,尽管儿女为此埋怨我,我也知道愧疚于他们,可我想儿女们最终会理解他们的父母。”万庚育说她正在写《回忆录》,“我要把自己的经历都写下来,留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铭记敦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15日 第四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