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逢寿又在为樱桃换代"闹革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07:24 大连日报
王逢寿又在为樱桃换代"闹革命"(组图)
  1979年9月20日,本报曾专题报道王逢寿的事迹(资料片)。
王逢寿又在为樱桃换代"闹革命"(组图)
20多年前,王逢寿和妻子在桃园里研究种植技术。

王逢寿又在为樱桃换代"闹革命"(组图)
  此生与果树有着不解之缘的王逢寿走进房前的小果园,心里总是充满喜悦。王逢寿

  1924年3月出生,著名果树育种专家、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次获省劳动模范,市特等劳模。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樱桃原始材料圃,培育出“红灯”等众多樱桃新品种,被称为“樱桃大王”,樱桃推广累计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百亿元。他还被称为“桃子大王”,他选育的罐藏黄桃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国栽培总面积的50%%以上。78岁时因为贡献突出成为我市年龄最大的劳动模范。不久前,他荣获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奖金50万元。本报于1979年9月20日发表整版人物通讯———《桃子大王》,第一次全面推出他的事迹。此后20多年,王逢寿的名字在本报经常出现。

  【记者手记】

  听惯了“人老心不老”这句话,不觉得它有多么动人。然而,在和王逢寿老人短暂的采访接触中,记者却一再被这位老人不老的雄心、爱心深深打动。

  1949年王逢寿来到旅大实验农场(现大连农科院),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土地和果树。1994年9月,王逢寿在70岁高龄(“超期服役”10年后)从市农科院离休了。离休后,他又从国外引进桃子、油桃、洋梨、李子、杏等优良品种130多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老人已经81岁,身体也不太好,60多岁时得过肺癌,去年春天又查出患有前列腺癌。这个时候,老人应做的是调养身体、安度晚年,可是当4月13日记者来到王逢寿老人家时,却有意外地发现———

  “一根棍”又将改写樱桃栽培史

  在我国的樱桃栽培史上,王逢寿培育的新品种“红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又大又红,和此前人们吃的那些又酸又涩的品种有天地之差。谁能想到,此时此刻,就在老人家的小院里,一个全新的樱桃品种正在孕育。王逢寿领记者看那几株1米多高的小樱桃树,他的目光好像是一个父亲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声音里透着无法掩饰的喜悦和期待:“我管它叫‘一根棍’,今年6月就能开花结果,预期一亩地可以增收600公斤。它要是成功了,又是樱桃培育的一次革命啊!”

  眼前的小樱桃树不太起眼,不过倒是蛮有特点:浑身上下是笔直的一根棍。“90年代末推广大棚种植后,我发现樱桃树放在大棚里个头太高碰棚顶,树太大、占地太多,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培育新品种。你看,院子角落里的那棵大树是第一代,这边的是第二代,到‘一根棍’已经是第七代了。七世同堂,个头却一代比一代小。这‘一根棍’是将来樱桃的发展方向———单株小,占地少,采光、通风好,便于管理,提前两三年结果,果实口感更好。普通樱桃一亩地能种40棵,我的‘一根棍’却可以种600棵,亩产增加600公斤。”

  “一根棍”的培育是老人一辈子科研工作的缩影———一切为果农致富服务,一切为群众吃上好果服务。“一根棍”的苗木看似成本高、价格贵,但因为提前两三年结果,实际成本并不高,但王老还是担心推广有困难,便又开始苦思冥想解决方案。“有了!”一天,他有了一个好主意,不禁大叫一声。“育苗时,隔50厘米距离就用网袋种一棵,两年后花芽出来时把间种的这棵拔出来,卖给吉林、黑龙江等北面寒冷地区的果农。这样做,当年就能结果的苗可以卖出好价,而北面的果农又不再需要浪费大棚专门育苗了。”“这辈子为钱活着,就不是我王逢寿了”

  今年4月5日颁发的科技功勋奖在大连引起不小震动,王逢寿等三位科学家在我市历史上第一次分别获得50万元重奖。王逢寿培育的樱桃推广后创造了上百亿元经济效益,他自己却一直靠工资生活,住的房子在山坡下、阴暗潮湿。“我在物质上没什么追求,工资在农科院是最高的。”不过,对于很快能买一套亮堂的房子,有自己的书房,老人还是很高兴。“老房子不卖,儿子住,这样我能经常回到小院。”

  “要是为钱活着,就不是我王逢寿了。”当他帮助过的果农希望用钱来表达感激之情时,王老断然拒绝。即使是在大手术后不久,只要有人需要,他依然很快来到田间地头。记者到王老家的前一天,果农汪淑芳刚把大棚里第一批成熟的大樱桃送到王老家。在电话里,她告诉记者:“王老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真不知道怎样报答他呀。”

  离休10年,王逢寿帮助过的果农多达2000多人,创造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老人不曾索要金钱回报,但有一种回报,他是来者不拒的,那就是像老朋友那样走动走动、问候问候。王逢寿走“五七”道路,曾被安排到复州城八里大队二小队。那里的人如今户户栽种黄桃,王老去年还专门过去现场指导,乡亲们也常到他家里“唠唠嗑”。其他给王老打电话求教的人更多,他接一个长途电话经常要花1个多小时。那些人致富后,打来一个个电话报喜,王老的心舒坦极了。

  “我的军功章有老伴儿的一多半”

  老人的剪报本有5个,我们很快就找到了1979年9月20日《大连日报》发表的整版人物通讯《桃子大王》。那一年,老人55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老人终于能够甩开膀子搞科研。“从离休以后,我就开始自费订阅《大连日报》,喜欢看和农业有关的新闻,还愿意看足球。”老人边翻报纸边说。“你看,这几个都是我老伴儿的新闻。”记者接过本子,发现王逢寿老人的妻子刘桂林其实也是响当当的巾帼英雄,曾获大连市第三届科技金奖,“大连市十大杰出女性”、“大连市优秀发明家”等众多荣誉。

  “从1954年开始,我们就是农科院的同事,我的军功章有她的一多半。”老人这样感谢妻子多年来的支持。“我蹲牛棚的时候,工作不得不撂下,真是心急如焚啊。孩子送饭的时候,我就在饭盒里藏纸条,给老伴布置工作。就是现在,她也是我的好帮手。上山下乡、出国考察,我们总是在一起。”

  当摄影记者要从影集中选一张老人以前的照片翻拍时,目光一下子被一张照片吸引:桃园里,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夫妻俩的脸上满是喜悦。那时是1979年,这一辈子,他们始终如此亲密。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