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一稿多投现象的焦虑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08:23 光明网-光明日报

  王兆鹏

  近日在盘点统计20022003年宋代文学研究论著目录时,发现一稿多投现象日趋严重,而且花样翻新,颇令人焦虑。如果长此以往,听之任之,必将腐蚀学术风气,影响古典文学研究的正常发展。

  一稿多投,准确地说是一稿多用。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但在近两年的宋代文学研究中,不仅是一稿两投、一稿三投,甚至改头换面,将题目稍加改动,一篇文章就变成了二、三篇。且看一位作者发表于五种刊物的五篇论文: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论元初南宋遗民词人中的隐逸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4 、《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 《南昌大学学报》2002.4、《张炎隐逸词的文化阐释》《广西社会科学》2002.3 、《从隐逸文化解读张炎词》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 。

  仅从题目上看,这几篇由同一作者署名的文章似乎看不出是一稿两投或三投,而将原文比较后发现,这五篇文章其实是两篇,前三篇同属一文,后两篇同属一文,经改头换面后才变成了五篇,除了题目和正文的少量文字稍有不同之外,内容上没有多少差别。很显然,这种改头换面的一稿多投,作者不是为了提高投稿的命中率,而是故意将一篇文章当成二、三篇来发表。无独有偶。且看下面一组文章

  《象 古代诗词评赏之枢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辨象以会意,察象以析情论“象”的破译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4 、《象 诗词创作和鉴赏寻觅的终极》 《东岳论丛》2003.4。

  这三篇文章,题目虽异,内容实同,只是文章的开头略有变化。这类改头换面的一稿多投,显然是一种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其危害不可小觑

  一是有违学术创新性原则,有悖学术道德。学术研究是为了发现和创新。而一稿多投,将一篇文章变成几篇文章,将已经发表过的“旧”成果改换作“新”成果,以欺瞒编辑和读者,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更有损学术的尊严和诚信。

  二是影响了期刊的信誉和编辑的形象。有鉴于此,除要求作者自律之外,期刊方面也应加强与投稿作者的联系,在刊发文稿之前,应尽可能向作者确认其文稿未曾刊发。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一稿多用,也可以在一稿多用后分清是非与责任。

  三是有损本单位同仁的利益。一稿多投,将原本应得的一份工作量变成了几份的工作量和几倍的报酬,无疑会侵占本单位其他同仁的利益。

  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恐怕也是弊大于利。一稿多发,固然能获取一时的利益,但影响到未来的学术前途。一旦失去学术诚信,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就令人怀疑而大打折扣。其学术道德既受到质疑,势必会影响其学术成果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对于年青学人来说,未来的学术前途还很远大,切莫因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害及终身。

  一稿多投现象的出现和变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与作者的素质有关。浮躁的学风,投机取巧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态度,促使有的论文作者不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走捷径,图省力,不惜悖离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良知去一稿多投。从客观环境上看,时下高校和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学术研究人员的考核评价,往往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硬性规定研究人员在一定时间内要发表多少论文,并将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所得经济报酬、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迫使那些不容易完成任务的人或者想占便宜的人以不正常的手法来应对量化的考核。所以有人戏称这是逼良为娼。我们当然不能将一稿多投等非正常的现象完全归咎于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但学术评价制度的不科学和不完善给学术研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迫切希望学术评价体系能有所改变和完善,以期更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促进学术研究沿着更健康良性的轨道前行。

  一稿多投的现象,其实并不局限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文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形。我写这篇小文,对事不对人,目的是维护学术的尊严与纯洁,净化学术风气,也希望引起学界的反思和讨论,尽可能制止和杜绝一稿多投的现象。(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