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尚长荣:“于成龙让我落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11:44 河北日报

  4月14日晚,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在河北艺术中心上演。观众们被剧中感人的情节所感动,更被领衔主演这部戏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精湛的演技所折服……

  而最先被这出戏感动的,恰恰是尚长荣本人。

  人物档案尚长荣,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获得者,当代颇负盛名的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

  1940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第三子。

  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5岁登台,10岁正式拜师学习花脸,师从陈富瑞、苏连汉等名家。其后,拜“花脸三杰”之一的侯喜瑞为师。

  解放后随父亲在陕西省京剧团工作,1991年调入上海京剧院。

  代表剧目:《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连环套》、《将相和》、《野猪林》、《张飞敬贤》等。

  1

  无法拒绝演好于成龙

  “一开始,我本不打算接《廉吏于成龙》这出戏。”4月12日,在省会金谷大厦1808房间,一见到记者,尚长荣开门见山的话着实让人吃了一惊。“都60多岁了,《贞观盛事》得了不少奖了,自己也得了3次国家戏剧梅花奖,究竟接不接这出新戏,当初还真是有一点犹豫。”

  可是,在有关领导和媒体朋友的“鼓动下”,他还是接过了本子。“于成龙让我落泪,那是一种拒绝不了的诱惑。”翻看了《清史稿》中关于于成龙的记载,读了山西作家王永泰的小说,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后,尚长荣被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的于成龙深深地折服着,感动着。

  于是,从剧本大纲开始,到第一稿、第二稿,尚长荣不知道流了多少次泪。“看了剧本,我感到灵魂得到了净化。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如果对这样的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我们不能用我们本职工作———戏曲表演艺术的形式,在当今的舞台上有血有肉、活生生地表现出来,那是我们的失职。”

  此行石家庄,65岁的尚长荣不顾旅途劳累,一下车就提出“明天一早要到西柏坡去看看。”记者问:“这么紧张,会不会累?”尚长荣立刻严肃起来:“你觉得这会比1949年以前戏曲艺人卖艺糊口谋生更累吗?”他特意叮嘱:“一定把这句话写上!”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从那个黑暗的旧社会走出来的。曾经亲眼目睹国民党伤兵在戏园子里打人,目睹过穷苦艺人到过年吃窝头也困难的他,最清楚地感受到了解放后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艺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称作“艺术工作者”、“人民演员”、“艺术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也正是感到了这些变化,他的父亲、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才让早就表现出戏曲天赋的尚长荣正式拜师学艺。那一年,尚长荣10岁。

  父亲定的第一条家训是,不准看不起贫苦老百姓。尚长荣记得,小时候家乡来人求助、告贷,父亲总要把他们叫出来,说这是什么什么人,小哥几个一概要垂手立正。客人走了以后,父亲总是告诫他们,亲戚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忙。

  另一条印象深刻的家训是:不许像那些八旗子弟败家子一样,虽有家财万贯,最后也落个吃光、喝光、抽光、卖光。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用最好的形式,讴歌我们的时代,讴歌我们的中华民族,讴歌我们的欣欣向荣的祖国,这是我们戏曲人的天职。”尚长荣说。

  2

  只想做个观众喜欢的合格演员

  对于“京剧大师”、“第一花脸”这样的赞誉,尚长荣淡然处之:“我只想做一个观众喜欢的、合格的演员。”

  2002年,《廉吏于成龙》在上海首演。在演出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上海市委有关领导提出:“这个戏很好,是这样演下去呢?还是再好好打磨加工后再演?”

  “当然是再打磨,再加工。”尚长荣微微一笑。

  实际上,尚长荣排演的每一出戏都会经过无数次修改、打磨,有时候上一场演了,第二场就改了。《廉吏于成龙》如此,《贞观盛事》如此,《曹操与杨修》也是如此。他甚至为此付出不小代价。

  1995年,上海京剧院复排《曹操与杨修》,剧组吃了几个月的盒饭。一次在排练厅,尚长荣招呼大家:“留神,脚下挺滑的———”话音未落,他自己就先滑倒了,右脚钻心地疼。到医院一检查,右脚蹠骨骨折。但10天之后,他就坚持下场排练。18天之后,就带着没有愈合好的伤脚参加了演出。

  尚长荣说:“排练时候苦一点,累一点,一旦有了进步,有了突破,心里那个美啊!”

  无论在怎样的艰苦情况下,尚长荣都没有放弃练功。“文革”期间,传统戏不让唱了,就唱现代戏;不让唱戏,就念毛主席诗词。他生怕在僻静地方练会被“极左”的眼睛盯上,揪住小辫子,就专挑人多的地方练。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而又令人心酸的场面: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众人注视下,扯开嗓子念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由于“表现好”,京剧院按“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给尚长荣落实了政策。得到了演出的机会,他在《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中担任诸如匪兵甲、“八大金刚”之类的角色,同时还有机会出任李勇奇、雷刚等主要角色的B角。“那个时候,能有这样的机会演出,也是很难得的啊!”

  正是由于在不断的磨难中坚持着练功,尚长荣始终保持了相当的艺术水准。“文革”一结束,他很快恢复了状态,排演了《平江晨曦》(饰彭德怀)、《张飞敬贤》(饰张飞)等新编剧目,不但广受好评,而且为日后在新编剧目上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养尊处优的演员没出息

  采访尚长荣前,记者专门收集了资料,开列了尚长荣几十年来创排的部分新编剧目清单,一共12出。

  “您给我一支笔。”接过记者递过去的清单,他沉吟片刻,提笔在上面加了3出。

  《廉吏于成龙》是他创排的第15出新编戏,也是他最为欣赏、觉得最有“演头”的新编戏“三部曲”的第三部。

  其他两部是《曹操与杨修》和《贞观盛事》。

  说到《曹操与杨修》,尚长荣感慨颇

  多。

  事情要回溯到1987年。那时,尚长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名气,有了陕西省京剧团名誉团长的头衔,有了五室一厅的房子和一辆由单位提供使用的伏尔加轿车。他可以很轻松地按部就班地上班,也可以轻轻松松地作些演唱或者讲演。但是,他并不甘心。

  “人不能安逸,不能养尊处优,安逸、养尊处优对一个演员来说,3个字:没出息。”尚长荣说。

  1959年,年仅19岁的尚长荣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随父亲到西安工作。尚长荣回忆起当时对父亲说的话,仍然满带豪情:“好男儿志在四方,到西安去是为大西北建设出力,青年人不能光窝在北京。”

  而后来又到上海去,正是他不甘安逸的另一个例证。

  也许是一次机遇,一个巧合,一种缘分,1987年秋天,尚长荣看到了剧本《曹操与杨修》。看完这个令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剧本,或者是想到了解放初期到上海演出时留下的美好印象,或者是想到了上海京剧院齐整、高水平的创作团队,也不知怎么的,他当时就想:“这戏得到上海去搞!”

  尚长荣下定的决心是没有人能够挽回的。他乘火车到上海,找到上海京剧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出乎他意料的是,上海方面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决定了同意排练这部戏。这更加坚定了他与上海合作的想法。

  于是,尚长荣抛开舒适的家,一个人住在上海京剧院那间夏天热、冬天冷的小宿舍里,吃着食堂单调的饭菜,进行着一次次不亚于“战斗”的排练。多年以后,他为当时的情况写下了一首七律,开始两句是:“酷暑仲秋又临冬,浦江携手颂曹公。”

  这出于1988年12月13日在天津“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首演的剧目,为尚长荣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第七代活曹操”、“新曹操”等赞誉纷纷涌向这位“里程碑式剧作”的主演。

  但尚长荣并没有满足。1991年正式调到上海京剧院,成为“上海新移民”之后,他又开始了新的求索。

  1999年,排演新剧《贞观盛事》,2002年排演《廉吏于成龙》,加上《曹操与杨修》,3个剧目参加了3次中国京剧艺术节,得到了3个金奖,而且都是金奖之中的榜首。

  在尚长荣心中,永远记得他的恩师侯喜瑞先生。他回忆说,其实在14岁的时候就希望拜侯老为师,但是当时侯老没收,6年之后,当他正式从侯老学艺时,侯老告诉他:“小子,当初我不是不收你,我是怕你是个公子哥,吃不了苦!干咱们这行,就得能吃苦!”

  4

  京剧多演点新编戏有什么不好呢

  尚长荣并不否认目前推动戏曲的发展有一定难处,但自认乐观主义者的他在回顾了京剧历史后认为,任何表演形式的作品,失掉了观众就没有生命力,就会消亡。京剧的发展关键是顺应观众的需求,应该“顺天应时”,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去粗存精,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拥抱时代。

  尚长荣认为,京剧诞生之初,徽、汉合流,有昆曲,有柳子腔,有梆子,也就是说,京剧这个剧种并不保守。马连良上个世纪60年代还移植了秦腔的《赵氏孤儿》,既没有按照传统的《八义图》演,也没按照《搜孤救孤》演。梅兰芳先生晚年还移植了豫剧《穆桂英挂帅》。

  他反问:“在抢救、研究、继承传统剧目的时候,编演一些当代文学家、剧作家写的作品,有什么不好?不一定老是关汉卿,老是汤显祖,老是李笠翁吧?”

  不过尚长荣对那种“走火入魔式”的“创新”也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是非常先进的,根本不能说守旧,关键是教师能否诠释给学生,演员能不能运用它来真正激活表演程式,为塑造角色服务。“我的口头禅是‘死学而用活’。死学不是学死,而是真心实意地学;用活,就是把传统程式应用到角色塑造中去,激活人物。”

  “只要我们精排、精演、出精品,就不怕观众不来;只要观众看了京剧,我们就有办法让他们爱上京剧!”尚长荣不但乐观,而且充满自信。

  5

  夫妻情深:

  相濡以沫40年这次莅临石家庄,尚长荣的夫人高立骊陪同前来。

  这位祖籍武安的河北女儿,气质高雅。她父亲与尚小云关系很好,两个人的恋爱也是家人介绍的。

  从1961年到1965年,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发展。由于爱好、志趣相投,每次在一起,他们谈抱负、谈理想、谈文学、谈艺术,总有说不完的话。

  然而,结婚不久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使两家人都受到了磨难。

  尚长荣人被批斗,家被查抄,后来被派到京剧院的劳动队拉砖。

  “拉砖就拉砖。”尚长荣凭着年轻力壮,干得比谁都多。他甚至为此产生了一种幸福感,觉得能够劳动一下,可以暂时忘掉精神上的痛苦,最起码,可以锻炼身体吧。

  1967年,各文艺单位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而没有戏可演的尚长荣却在“逗(孩子)、劈(柴)、改(学做菜改善生活)”。眼前看不见曙光,精神的苦闷可想而知。

  尚长荣很清楚地记得,1966年11月,他正在工地上搬砖,妻子忽然走了过来,一把抢过他手中的砖头:“走,咱们回去!你这么年轻有什么问题?‘血统论’早批臭了,咱这里还能再执行吗?”

  本来以为妻子是给自己送饭的尚长荣被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惊呆了。尚长荣最先清醒过来:“我根本没问题,我干吗在这儿劳动?从今天起,我不听你们的话了!”

  “患难见真情啊!”近40年后回忆起这段“抢夫记”的往事,尚长荣很是感慨。不过当时他还是觉得有点害怕,戏曲演员都胆小,用他的话说就是“脑袋上有一个紧箍咒,脖子上有一副枷锁,身上背着个十字架”。

  1968年秋天,陕西省京剧院成立“革委会”,开始恢复演出,而没有演出资格的尚长荣先被派去拉大幕,后又被嫌他过于“舒服”的人派去从事“高空作业”———打灯光。

  即使这些活儿看起来微不足道,尚长荣也并不马虎应付,而是将这两件事作为对艺术和人生的体验,认认真真地完成。而这,为他20年后创排新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对夫妻就这样相伴相随,相濡以沫,度过了40年的时光。

  现在,尚长荣的3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有了两个孙子。两个小家伙非常可爱,经常叫着:“爷爷累了,躺下,我给你按摩!”要么就拿着痒痒挠撬开爷爷的嘴巴:“我给你看牙,爷爷牙坏了,我给你治!”

  “哎哟,好玩极了!”谈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尚长荣一脸幸福。

  虽然3个儿子都没有从事戏曲工作,但尚长荣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好。在他眼中,应该尊重晚辈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够自立、自强。

  “我们这个家是和谐的,民主的,新型的,幸福的。”尚长荣非常欣慰。本报记者 徐国栋

  链接

  妻子高立骊:我给他打100分

  尚长荣有个外号叫做“空中飞人”。

  高立骊———与尚长荣相濡以沫40年的夫人解释说,尚先生实在是太忙了,一年内大约有一半时间在外地。

  “可是他太爱京剧了,我只能支持他。”高立骊这样表示。对此,尚长荣也充满感激之情:“我夫人在支持我这一点上,那是没有二话的!”

  但是,高立骊话锋一转:“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顾家的男人。”

  高立骊透露,除了做饭、做家务之外,只要有时间,尚长荣就陪着她说话、听音乐。

  “他不想当戏痴,每天一睁眼就是戏。他反对家门-剧场门-院团门‘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始终认为,当演员得懂得生活。”

  “他中餐做得好,做西餐更是一绝,凡是来我家吃过饭的,没有不说好的。”

  “这样的丈夫,我当然给他打100分!”高立骊说。

  弟子吴桂云:师父教我学做人

  [吴桂云,尚长荣弟子,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曾获全国地方戏比赛一等奖,常演剧目《钟馗》、《南北合》等。]

  “桂云你记住,你师爷爷当初也总这么说:‘做好人,演好戏,幸运之神会敲你的门的’。”这是尚长荣对吴桂云最初的忠告。

  “随和与严厉的师父。”吴桂云这样形容尚长荣。

  吴桂云回忆起第一次拜会尚长荣的情况:“当时我几乎都要打退堂鼓了,这么大的名角,会是个什么样子?”可是门开之后,见到尚长荣那张和蔼、慈祥的脸,吴桂云感到特别亲切。让进门之后,尚长荣看到吴桂云拘束的神情,亲自搬了把椅子让她坐下。

  “就在他搬椅子那一瞬间,我一下子就感觉到师父那种对后辈的关心。”

  可是拜师之后,吴桂云就很快体会到老师的严厉了。

  吴桂云在排演《钟馗》、并申报国家精品剧目的时候,尚长荣在某一场中加了6句新词,当她请教应该怎么念的时候,尚长荣示范了4句就戛然而止,任凭吴桂云怎么请求,就是不念最后两句:要都念给你了,你还有自己创造的空间吗?剩下两句自己想,想好了念给我听!

  吴桂云总结道:“我说他严厉,就是说他对艺术的要求太严格了,太认真了。只要关系到艺术问题,关系到原则问题,任你是谁、任你怎么说,没用!”

  同事李国静:他带着我们演戏

  [李国静,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工青衣,在《廉吏于成龙》中饰演于成龙夫人。]

  《廉吏于成龙》是李国静与尚长荣的第三次合作,第一次是《霸王别姬》,第二次是《贞观盛事》。

  李国静对尚长荣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演《霸王别姬》时我刚刚到上海,又是个年轻演员。尚老师肯提携我,真是难得。”

  李国静认为尚长荣的表演已经到了化境。在场上,时刻能让观众感觉出那种充满活力与魅力、热情奔放的表演风格。

  更重要的是,尚长荣能使他的合作伙伴变得更好。李国静感叹:“到了场上,他能带着我们向前走,把自身的水平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大艺术家呢!”

  本报记者 徐国栋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