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能否降下来? 宏观调控可釜底抽薪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15:48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4月15日电中国《金融时报》今日刊载评论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要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可见控制投资规模、严防投资反弹,仍然是目前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原因,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投资结构方面看,整个投资增长与地方项目增长的相关性依然比较高,地方项目上得越快,整个投资增长也就越快。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央项目增长加快,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却迅速回落,降幅近40个百分点。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投资的作用十分显著。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前两个月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自筹资金与其他资金占比也比去年同期上升。值得关注的是,贷款增长大幅回落,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也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为了遏止投资和金融风险,国家陆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加强土地管理以及央行的“窗口指导”等收紧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从行业角度看,头两个月最大的特点在于农业投资增速高达69.9%,这一方面与上年基数低(增速为负)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加大对农业投资有关。另外,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回落,尤其是第二产业回落近50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由正增长94.3%变为今年的负增长28.9%。总体看来,今年投资增长在总量增速缓慢回落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得到了优化。今年1至2月,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该保的保住了,该压的也压了下去。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只有19.5%,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9.9%,而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采选及矿物制品业的投资甚至分别下降了9%和7.7%。 特别是国家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也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从政策层面上看,财政性投资今年将会有所减少。2005年中国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全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比2004年减少2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减少300亿元,两项累计减少支出500亿元。政府投资缩减和功能转换将抑制投资总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从扩张性调整为稳健,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收紧,长期建设国债要逐步减少发行直至不再发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财政投资于竞争性行业的比重更要较大幅度降低,而主要投资于公共领域。财政政策的这种调整,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向中性转变。 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严控投资增长的态势。2004年、2005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名称上似乎与过去几年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然。2004年,央行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房地产、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实行贷款的额度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都是收缩银根的措施,同2004年以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2004年10月底,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虽然幅度不大(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提高0.27个百分点),但影响大,标志着政府终于开始启动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调控经济运行,使经济走向更加稳健。在这一基础上,2005年M1和M2的调控目标均为15%,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贷款总额定为25000亿元,比上年的计划减少了2000亿元。此外,人们对2005年再次提高利率水平的预期较强。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货币政策仍是较为偏紧的局面,也将制约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投资调控将进一步向结构优化、向靠近市场的方向发展,投资增长将更加注重效益,而不是速度。而降低投资增速的关键是把住信贷、土地“两个闸门”,继续搞好信贷、土地、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惟有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切实防止某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反弹。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性,从而使我国今年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程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