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无锡盲人“定向行走” 折射城市盲道之“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06:33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高学军

  如果你还能阅读这篇文章,你就不容易理解他们的困难:我国的近1000万盲人仍然处于“瞎走”的状态,他们作为一个巨大的集体,因缺乏科学的行走训练而一直步履艰难。

  2005年的春花烂漫时节,中国残联在全国5个城市开展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试点工作到了收获季节。随着对试点工作的总结和随后的推广,全国近千万盲人将会迈出前所未有的步伐。

  而让人非常意外的是,传统上被大众寄予厚望的盲道在这一时代进程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至少专家是这么说的。

  盲妇独自去买菜

  38岁的无锡盲人张红娟从未像最近一段时间这样被人关注。不久前的一天,当她依靠盲杖顺利地从附近的菜市场买回蔬菜时,无锡人通过媒体看到了她幸福的笑容。

  如果忽略视力上的残疾,张红娟就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主妇。每天早上,她要去附近的菜市场买回一天的菜,亲手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

  张红娟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在接受定向行走训练之前,她一直依靠邻居的帮助去完成每天的头等大事———买菜。她每天去找邻居,让她带着去菜市场。

  “有时候人家有事情,我找不到人,心里就很难受,就恨自己为什么是一个盲人。”张红娟略带伤感地说。

  10岁的时候,张红娟因为意外而导致右眼失明。随后几年里,她靠一只眼睛随同学们读到初中,但由于左眼视神经受到影响而逐渐萎缩,她的左眼视力迅速下降,直到近乎全盲。

  这时候,她已经是家里的第3个盲人了。

  张红娟的父亲在40多岁的时候由于白内障致盲,她的哥哥则同样在10岁时因为意外事故而失去视力。

  对于失去视力的人们来说,走路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主任钱志亮博士告诉本报记者,一个人在失明之后,最大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联系,行走能力丧失,而我们国家目前有近千万的盲人,他们基本上一直在“瞎走”。

  “真正的行走应该是自然的、独立的、有效的和方便的行走,而现在的行走则不是,不是自然的,不是独立的,也做了很多无用功。”钱志亮说。

  一根盲杖走遍天下

  早在10年前,无锡宜兴残联就和中国爱德基金会合作,利用国际克里斯多夫防盲协会(CBM)捐助的资金,开展了农村盲人社区康复项目,对盲人进行定向行走和劳动技能训练,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据无锡市残联康复处处长窦红波介绍,康复社区内的盲人经过培训以后,不但可以顺利地完成日常行走,甚至可以完成一些技术性很高、工序复杂的劳动,比如做豆腐。

  2001年,国家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试点工作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2年,中国残联正式在5个城市的10个区县启动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试点工作。这5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无锡、青岛、洛阳和长沙。

  窦红波处长说:“定向行走训练的目的就是让盲人一根盲杖走遍天下。”

  无锡被作为试点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宜兴所取得的成绩。本次试点工作的第一次交流活动也是无锡开展的。

  张红娟是幸运的,她所在的崇安区被选为无锡市的试点区,去年5月,张红娟等7人被正式确定为培训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定向行走训练。

  崇安区残联副理事长高冰介绍说,训练是完全免费的,折叠式盲杖也是免费赠送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残疾人通常都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不愿意拿着盲杖出门,因此光是确定这7个培训对象就费了一番工夫,要逐个上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为了鼓励更多盲人接受训练,区里去年还给第一批7位盲人每人发了200元奖金。

  崇安区广益街道的宋佩仙是街道的康复指导员。她在接受定向行走康复指导员的岗前培训之后,承担了张红娟的训练任务。

  “每周来她家两三次,每次都要进行2小时训练。持续了3个月。”宋佩仙说。

  训练的内容包括,学会使用盲杖的基本方法,学会辨认各种参照物和寻找边缘线,记住一条路线上的地形,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礼貌地向路人求助,等等。

  “很多盲人由于长期与人缺乏沟通,可能都不太会说话了,因此必须教会他们求助的方式方法。”高冰说。

  中国在补课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盲人的绝对数量也是惊人的。钱志亮博士介绍说,目前我国有近1000万盲人,而我国对盲人的定向行走训练服务是滞后的。

  “虽然这项工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比我理想中的状况还差得非常远。”钱志亮语气沉重地说。

  作为我国的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学士和国内特殊教育研究的权威,钱志亮一直关注盲人定向行走的研究,并且参与了这次试点工作的培训和教材编写工作。

  钱志亮介绍说,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从1986年才在我国出现,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国外的专家学者来到中国,进行一些师资培训的工作。从1991年开始,我国将定向行走训练列入了盲校课程,但是到现在有的学校仍然没有开展。主要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则是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钱志亮介绍,在发达国家,对于盲人的定向行走训练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他们的行走也完全没有问题了。

  “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盲人基本上还处在‘瞎走’的阶段。”他说。

  本次“十五”试点虽然给人姗姗来迟的感觉,但仍可以看作是相关部门的一次努力。2004年12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试点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各试点城市就试点工作进行了阶段总结和经验交流。

  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综合处主任陈夏尧介绍说,2005年是试点工作总结年,从明年开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将作为“十一五计划”的一部分在全国推广。

  修建盲道的不同之音

  人们通常认为,盲道的不完善和不规范是制约盲人行走的主要因素,因此,媒体在谈到尊重盲人权益的时候,经常大声疾呼要多修盲道、管好盲道。但是,按照钱志亮的观点,这种做法是误入歧途。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钱志亮说:“我个人对盲道是有保留意见的。我坚决反对修盲道,因为盲道不是盲人最需要的,盲人最需要的是定向行走训练。”

  他说,按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只要把马路牙子旁边30至50厘米的范围内整平,清除所有障碍,就完全可以满足盲人行走的需要,经过定向行走训练的盲人用盲杖试探马路边缘即可顺利行走。

  “你到美国、德国去看一下,他们有多少盲道?”

  针对目前盲道管理不善以及利用率几乎为零的现状,多位残联系统的人士都表示,盲道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是有必要存在的。

  但是钱志亮猛烈抨击这种现象,说这是“形式主义”。他解释说,本来也不想跟已成定论的“发展盲道”唱反调,但是《江南时报》是家乡的报纸(钱志亮是江苏海安人),所以“还是要说”。

  他说,如果一定要建盲道,也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并且在成本不影响道路造价的情况下修。

  有关人士指出,在目前我国各项盲人辅助系统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修建盲道至少是方便了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走路。“有总比没有的强。”这是民政部门相关人士对盲道建设的一个基本态度。他认为,在目前的国情下,修建盲道并非没有必要,但关键是社会各界对于盲人的关心帮助不能仅仅停留在修盲道上,应该说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

  正如钱志亮呼吁的那样,要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清除,尤其是像电话亭这种东西,还有电线杆的斜拉线,都要尽量减少,把这些工作做好,才是对盲人的尊重。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16日 第十七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