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村干部为啥“捏把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06:5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淮上花红,江南草绿,布谷鸟“咕咕”地劝着春耕,一直劝到省城人的耳边。来省城的,还有三三两两上访的乡亲。记者不禁纳闷了:不是连农业税都免了吗?为什么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噪音?

  一把冷汗算错了账

  翻开本报《来访登记卡》,那些乡下来的信访,多数与村干部有些牵连。

  4月6日,亳州市信访局来了公函:谯城区龙杨镇焦庙村支书焦宏伟严重违反财务纪律,已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村支书职务。记者随即电话采访了龙杨镇纪委书记随景宪。他说:“焦宏伟去年一直唠叨要修柏油马路,资金欠缺,想让村里每人集资100元,大家反对,他硬是要干,把路边茂盛的树木砍了,整个村炸了锅。你们转来材料,我们一查,他果然有问题,比如私自收了超生抚养费1.9万多元,挪用灾后减免税1万多元。”

  胡乱集资,置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于不顾;贪污挪用,把个人算盘打到了国家、集体账上;这明显是算错了账。焦宏伟算错了账,村民就会怀疑他,举报他,使他围绕柏油马路打的如意算盘打不下去。老少爷们,眼睛雪亮,又岂是那么好糊弄的?

  本报接待室。3月31日上午。为了另一位村支书的问题,3位宿州市A徘毖钫宓南缜祝欢系匕谂吮荆阒竿贰8么迩叭沃檠钗耐サ雀刹浚?年来煤矿征地补偿的300多万元弄得不清不楚,其中包括投入130万元的胶合板厂,2年不到,4次火灾,化为乌有,一团疑云。检察院认定杨文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1万多元,对他批捕。有干部声称,大多数资金是为发展经济“交了学费”,村民们却算起政治账:当时,杨与村委会主任是亲戚,与副支书是堂兄弟,与会计是姨表兄弟,在18名党员中,除了部队入党的8人,其余全部沾亲带故。这样的裙带关系,很容易形成小集团利益,使杨文庭的权力失去监督,所以,乡亲们有理由怀疑,在消失了的300多万元中,杨文庭可能不只是侵吞1万多元,他那一伙还在互相掩护。

  仲春天气,乍暖还寒,尽管在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三号文件的激励下,农民增产增收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有的村级组织被宗族宗派势力破坏了,有的村干部在腐败现象面前投降了,有的村庄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信访不断,干部和群众没有心思抓经济发展。因此,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的村级干部队伍,已经成了建设和谐乡村的关键,成了奋力崛起的关键。

  一把虚汗带错了头

  老百姓对一些账本的计较,其实是对干部作风的计较。

  “村干部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负责查处焦宏伟问题的随景宪告诉记者:“我走村串户做过调查,乡亲们说得透彻,丢开每年两千元、三千元的补助不说,做了村干部,不仅腰板直,就是谈生意,拉项目,也容易。这说明,村干部的身份,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但是也容易导致腐败行为和作风问题。”

  北杨寨乡党委书记张岩说起另一位村支书杨文庭,直摇头:“他整天骂骂咧咧,一身的痞子气,哪像个党员?他当支书,干群关系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坚决撤换了他。”

  3月31日上午。本报接待室。3位不断“算账”的乡亲,以他们的三种遭遇、一种情怀,为张岩对杨文庭的评价提供了佐证。一个是现在的村委会主任王凤云:她挨过杨文庭家人的殴打,带着手机和小灵通,在接待室一共接打了3个电话,一个堂堂村主任,现在完全被杨家掣肘,也无奈做了上访之人。一个是谢立萍:3年前,她作为村民代表,在乡里财政所翻看本村账目,一见那么多的违纪账,便想找杨文庭理论一番,被对方一脚踢了过去,踢得3年精神恍惚,像秋菊那样打起了“官司”。一个是杨文章:他今年72岁,弟弟是现在的会计,10天前被杨文庭家人当面侮辱,怄气成病,而今还躺在宿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科一楼西边的病床上……杨文庭在批捕后,不知怎么弄的被保释了出来,如今“无官一身轻”,照样操纵干部,照样骂骂咧咧,北杨寨村根本不可能安静下来。

  那些作风粗暴的村干部,带的不是发展改革稳定的头,而是不断制造矛盾、不断催生信访的坏头。

  一把热汗选错了路

  假设一下,焦宏伟、杨文庭没有个人算盘,算对了账,没有粗暴作风,带好了头,他们要上的柏油马路和胶合板厂项目,是否就一定成功呢?他们又是否拥有这些项目所需要的现代眼光、工业知识和市场资源呢?

  或摊派扰民,滥砍违纪,好大喜功;或缺乏可行性论证,产权界定不清,承包不伦不类,显然,他们经营方向不对,路径不对。名头一打,争议就起;路子一趟,败局已定。一些地方流行把这种注定要失败的项目的损失,说成是“交学费”,为渎职开脱,为腐败掩护。有关党委、政府应当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严肃查处,举一反三,切实解决此类问题。

  去年正月,10多位身在上海、广东、江苏的我省民工,纷纷用手机向本报反映老家村干部问题。记者当时惊讶于这种现象,现在看来,这不仅是通讯方式的变化,也蕴涵着一种时代嬗变。

  800万在外打工的我省农民,犹如800万只布谷鸟,正在一步步融入城市,一声声呼唤家乡,尝试用城市的声谱,市民的音调,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牵动着农业产业的工业化,农村环境的城镇化,农民素质的市民化。其声嘤嘤,其鸣婉转;妇孺相应,父老相求。他们的日益活跃,正在打破个别“土霸王”试图维护的“割据”局面。一些不合潮流的村干部,出汗的日子还在后头。

  我省绝大部分的村干部是好的,是受到群众信赖的。亳州市龙杨镇有个木庙村,6000多人,800多亩地,105名党员。3月村支部换届时,30多岁的王凯作为能人和养殖厂老板,承诺将带领全村致富,在一片掌声中被选为支书。不过一个月,他从亳州买来兔子,赊销给20多户,无偿提供技术,答应包销产品。随景宪说:“比起焦宏伟,他不知要强多少倍!”

  小农经济的残余,宗族文化的拖累,计划经济的羁绊,粗放经营的痼疾,使村干部中少数人失败了,掉队了,淘汰了。而众多的佼佼者,则善于向沿海地区村干部学习,向下派的城市干部学习,向外出打工的民工学习,完成了乡村经营者角色的转轨定位,脱胎换骨,真正掌握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权。

  布谷声声,安徽崛起,一个更加和谐的乡村,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本报记者孟晓阳沈荟本报实习生桂筠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