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03:35 人民网-江南时报

  赵子云

  1987年1月18日的中国台北,九十高龄的宋美龄从美国返回台湾后,兴致勃勃地接见了在台湾的二百多名遗族学校毕业生,并与他们举行了茶会,欢聚一堂,叙怀情谊浓。这里提到的“遗族学校”,乃是距今70多年前,创立于南京中山陵园,在宋庆龄和宋美龄共同关怀下建设和开办的“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简称“遗族学校”。

  前期的讨论工作

  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有不少志士仁人洒血战场,为国捐躯,留下了许多未及成年的遗孤。如何告慰已死去的先烈,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材的问题,摆到了刚刚完成北伐革命的国民政府面前。1928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决议,决定在首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园附近,创办一所革命烈士子弟学校,专门收容北伐大革命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先烈后代,由国家培养教育,学校定名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任命宋庆龄为校长。为了便于筹备工作的进行,后来又增加了江问渔、傅焕光两人为筹备委员,江问渔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社长,是进步的教育家;傅焕光是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筹备处地址设在城南户部街天印庵内,著名教育家章绳为主任。

  筹备工作

  遗族学校的筹备工作,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筹集学校经费,由于学校不隶属中央教育部,也不属于南京特别市管辖。几经洽商,后经时任铁道部部长孙科同意,在陇海铁路东段(徐州至连云港)货运附加税内划拨一部分资金,充作费用。但一时仍然无法筹齐建设新校舍的费用。而此时,闻讯南京开办遗族学校的各省国民革命军烈士的遗孤已经纷纷来到南京要求上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筹备处便决定:招收学生先行开学,筹备处选定先在城内大仓园设立临时校舍,凡北伐阵亡将士的子女,年满6岁至18岁,身体健康,能独立生活的,不论有无文化,都可申请入学。经批准入学后,学、食等费用,均由学校供给。1929年4月正式开学,设有小学六个年级,入学年龄6至11岁。另设一个职工科农事班,入学年龄最大不超过20岁。二是在宋庆龄校长和宋美龄的催促和过问下,筹备工作和经费保障得以顺利进行,由时任中山陵园主任技师的傅焕光负责在中山陵园附近选择校址,蒋介石也亲自多次去勘视,最后决定在四方城前建校。中山陵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画了校舍的地盘图,后因病改由朱葆初继续绘制校舍的详细建设图纸。学校建设规模宏大,全校建地面积共200余亩。1929年2月开工建设,同年9月落成。校门为传统牌楼式,校门正面由当时的书法家、行政院院长谭延恺书写“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背面是蒋介石亲笔题的“亲爱精城”四个大字。门前自南至北是一条大石子马路,南到卫岗接宁杭公路,北到四方城接中山路,汽车可通学校。校园内的布置、栽花、植树、铺草地等,由陵园管理委员会的园林专家设计,校园点缀得十分美丽,成为先烈子女生活的乐园。教室、宿舍、办公室、医院、农场、厨房、浴室等更是一应俱全。1930年冬,因学校扩大,实行男女分校,另设遗族女校,暂借羊皮巷1号为临时校舍(解放后东风剧场原址)。教师大部分是原校的老教师。1933年宋美龄指拨中山门外宁汤路傍遗族学校农场地100亩建设女校,采取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宫殿式大屋结构,外表巍峨壮观(今南京农业大学处)。

  “东方第一所新兴学校”

  宋氏姐妹十分关心这所新型的遗族学校。宋庆龄对教师们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而设立的,教育对象是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先烈遗孤。因此,一定要为彻底实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教育主张而努力工作。”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优良习性,到中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组织他们到学校附近的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学习生产技能,使他们毕业后成为社会上“手脑并用”的生产者。教师们也常去晓庄师范学校,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请教。为鼓励学生继承父志,学校还常请林森、于右任等到校演讲。

  由于宋庆龄忙于国际反帝同盟的工作,因而遗族学校的校长职务,由宋美龄全权代理。宋美龄很注重农业,她认为农业是建国的基础。根据她的意见,学校设立了农科。她又从上海迁来一个良种乳牛场(今卫岗奶业公司前身),供学生们实习之用。她还兴建了一个织袜厂,有机器20多台。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供学生参加劳动和学习技能而建的。她还在新街口羊皮巷口设立了商店,专门销售学生生产的农产品和女校学生制作的工艺品。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美国人士林白克,曾到遗族学校来参观,称赞遗族学校是“当今东方第一所新兴学校”。

  抗战爆发,学校停办

  正当遗族学校逐步走上正轨,在社会上声誉隆起之际,抗战爆发了。鉴于南京形势严峻,学校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停办遗族学校,当时正是放暑假期间,留在学校的年幼学生由家属领回,其余的派在校办农场维持生产。南京沦陷前半个月,留校的学生由傅焕光带领撤离南京,并将40余头奶牛及全部校具等转运到长沙。后随抗战形势的发展,全校人员、校具辗转运到成都。至于不想离开南京的学生,除维持生产外,还担当保护校舍的任务。教职员则自谋出路,各奔前程。

  1937年冬,南京沦陷,遗族女校和教员宿舍,成了日伪军的临时伤兵医院,后因无人过问,校舍设施几乎全被毁坏。男校因有留校学生维护,校舍得以幸存。1945年,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又添出许多抗日阵亡将士的子女,需要及时收容教养,于是宋美龄委派“励志社”副总干事黎离尘筹备恢复遗族学校,经过一年时间的修葺整理,于1946年秋正式开学。学校只招男生,不招女生,只办初、高中,不办小学。

  遗族学校前期学生,有许多经过8年抗战,大学已毕业,他(她)们被调回母校服务。有的在教务处工作,有的当各科老师,也有当医务室医生、护士,都能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工作很出色。

  完成使命

  抗战后恢复的遗族学校,定期安排学生体检,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宋美龄曾向美联社记者表示,她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就是遗族学校办得成功。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的溃败已成定局,在大陆的统治行将结束。春节之际,学校开始迁移,不愿走的学生被家属领回,余下的迁往杭州,停留将近一个月后,学校又迁往南昌。无奈形势急剧变化,南昌也不能久留,乃迁至广州,最后300多名学生到达了台北,寄读在台湾省立师范大学附中上学,但不再招生,学生逐年毕业,直到1953年,送走了最后一批学生,遗族学校走过了她成立14年,迁移二次的聚散征途,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留在南京的校舍,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接管使用至今。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17日 第十五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