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著名诗人点评“诗歌节”:诗歌今年穿上T恤,热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08:57 南方日报

  当诗歌节受到大众热烈追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欢呼,只有诗人还在清醒地思考。诗歌节到底是好是坏?诗人们怎样看待曾被妖魔化又突然被神圣化的诗歌?广东诗歌在一条什么道路上前进?为此,从4月15日开始,记者追踪采访了众多国内一线诗人和评论家。

  话题一:

  诗歌一夜之间变成时尚

  徐敬亚:有人说,“诗歌今年穿上T恤了,热了。”去年,谢冕也说,“今年(诗歌)玩疯了。”确实,这种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时尚。许多商人、慈善家赞助诗歌活动。北大诗歌节有一位“诗歌老板”赞助了100多万元。大连一位房地产商人为诗歌花了200多万元,这次又有珠江地产。

  王小妮:诗歌活动的主角,突然不是诗人,而是商业、时尚、功利了。诗人在这种活动里感觉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他们骄傲无比、自尊无比,另一方面,他们碍于朋友的面子,必须参加这类活动。舒婷每次参加完就暗下决心再也不参加诗歌活动,可还是不能幸免。

  徐敬亚:因为公商界的宠幸,关注的不是诗歌内部的元素,过多的关注可能是出于同情,也可能是出于功利,但都可能埋葬诗歌。他们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策划的。诗人总是对这种活动充满戒心。

  王小妮:你看多多那戒备的眼神。在国外,像鹿特丹诗歌节,那都是以诗人朗诵为主,诗歌是主角。而且,请诗人朗诵要付费。这并不是说具体损失了多少多少钱,而是这种行为表示你对诗人作为一个人的尊重,对一个人付出的劳动的尊重。

  徐敬亚:说到底,是中国的诗歌节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没有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细分。我觉得,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中介公司的形式,搞什么活动,邀请什么人,有什么义务和权益,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样更尊重艺术,也更尊重商业利益。

  王小妮:其实,任何外在的消耗,都是在消耗生命和艺术。这种活动参加多了,也就会消耗诗人的诗性。所以,我还是觉得活动的形式和规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应该尊重诗歌、尊重精神。而且,由商业公司来搞诗歌节,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盘一次。我很怀疑它的延续性。它最愿意利用诗歌但又最不稳定。相对来说,我更倾向于由高校组织诗歌节。

  徐敬亚:其实,如果一个商业公司肯长期做,如果真的他有信心形成一南一北的诗歌节,也是可以的。这是一种理想。只有做到稳定和尊重诗歌,你才可能和北大未名诗歌节媲美。

  话题二:

  广东的精英是年轻一代

  桑克:广东的诗歌氛围更接近诗歌本身的状态,自由、原生。我想,这跟广东人员流动大也有关系。而且,广东文化氛围相对宽松,约束力小。文化的市民性,还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促进了广东诗歌的繁荣。

  臧棣:南方相对来说更开放、敏锐,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变得更加明显。北京我是越来越不喜欢。

  王小妮:我倒是认为,诗歌跟地域没有关系。在哪里都能写出好诗。不过诗歌的内容、方向和容量跟地域和生活状态是有关系的。

  广东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憨厚,或者说规矩。我在深圳20多年,更喜欢这种气氛。我喜欢这种明晰的规则,不喜欢一切太模糊。广东的诗人也有这个特点,他们很清楚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不会因为诗歌立场影响世俗感情。

  广东的诗人更有原生态的冲击力,这和广东的生活环境也是有关系的。广州的诗人大部分比较年轻,他们背井离乡,在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工作辛苦,生存艰难,因而压抑在心底的苦难会更持久而且巨大。这时候他们自然会想到:要表达。于是他们就写诗了。

  陈仲义:我觉得王小妮说得很有道理。广东诗人更多的是“移民诗人”。本地是很少人写诗的,因为他们生活相对富足,喝喝茶,挺舒服。

  我最近正在写一篇“叙事诗学”的论文。我感觉,叙事诗为抒情诗打开了一条道路,但是现在还处在一个泛滥的阶段,过于散文化,还缺乏提炼、缺乏语言质感。相对来说,广东这边的诗人叙事诗写得更多一点。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广东生活复杂多变,往往你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强烈地想要表达。

  桑克:广东诗人多,但有影响的少。而且,年轻人写得比年龄大的人好,像这次参加诗歌节的阿斐、唐不遇、陈旧都是同时代中的佼佼者。广东的精英是年轻一代。

  话题三:

  学习古诗要“借诗还魂”

  多多:汉语最精妙的变化、最尊严的那部分都在诗歌这里。中国古诗词无疑是人类诗歌的一大高峰。另一大高峰是现代主义以来的西方诗歌。这两大高峰合在一起,成为我的两大压力。所以,我一开始就活在问题之中。我现在活在问题之中,我以后也必将在问题中死去。(笑)

  学习古诗,我主张“借诗还魂”。我们要学习的,不是诗歌中微小部分的变化,而是本质上的接近,灵魂上的吻合。古往今来杰出的诗歌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无限接近、期待超越这些灵魂。

  陈仲义:多多说得很好。诗歌不但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变化。

  王小妮:这么多年来,我琢磨了那么久,也只是对诗细微之处的奇妙了解了那么一点点。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妙手偶得之”,都会十分骄傲,我儿子也是,但是当你懂得那么一点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变得谦逊。

  桑克:一般中国的好诗人都是40岁左右,再大就很少写了。而外国最好的诗人都是老而弥坚,60岁以上。 本报记者 蒲荔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