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奚旭初:"26岁现象"不只是"年龄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10:05 东方网

  > 正文

  奚旭初:26岁现象不只是年龄现象

  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旭初 2005年4月17日 10:4

  上海一个26岁的“核算员”,两年内靠大肆贪污成“百万富翁”,案发后还像没事一样。上海市检察机关最新统计显示,去年查处平均年龄在26岁上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32起32人,比前年增长近两倍。舆论称比为“26岁现象”。(4月15日解放日报)

  在这些年披露的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得较多的是“59岁现象”。所谓“59岁现象”,就是指一批有权势的人物临近退休之前,觉得手中的权利已经时日无多,便“狠捞一把”,疯狂敛钱,结果终于玩火自焚,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成了铁窗囚徒。而当人们对“59岁现象”所指代的腐败状况不再陌生时,贪污犯罪年轻化的“26岁现象”却又悄然登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的势头。

  上海市检察机关最新统计对“26岁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犯罪嫌疑人多为独生子女,社会阅历浅,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缺乏认识,普遍具有“生理上是成年人,心理上是未成年人”的特点。作案手段比较简单、传统,但大案多,金额巨大,案值最高达1800万元。

  正如针对“59岁现象”,有人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一样,对“26岁现象”也有人建议,应抓好中学、大学特别是财经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把30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列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其实,“59岁现象”也罢,“26岁现象”也罢,犯罪分子的年龄固然相差悬殊,作案手段也大相径庭,然而年龄大小和作案手段不同都只是“现象”;尽管“现象”迥异,本质却一样,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也别二无致,这就是制度的漏洞。

  一个26岁的“核算员”,在两年时间内,把公家财务当成了自己的钱柜,没钱了就花公款,想怎么拿就怎么拿,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拿的花完了再继续拿——规章制度之形同虚设,、监督管理之漏洞百出,在这个案件中已反映得淋漓尽致,而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的废弛只会与贪污有因果关系,与“26岁”又有什么相干呢?换句话讲,在“没钱了就花公款”可以心想事成的环境中,岂止“26岁”的要“不花白不花”,就是“36岁”、“46岁”、“56岁”都会“白花谁不花”的。

  “59岁现象”也罢,“26岁现象”也罢,说明了我们的反腐败往往是东窗事发后的查处多,未雨绸缪的防范少,腐败分子利用监督、制约的薄弱甚至缺失,前“腐”后继,结果是查不胜查,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给人予防不胜防之感。而所谓“防不胜防”,正是说明了,腐败之所以易发多发,就在于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换句话说,如果现行的体制、机制不触动,滋生、蔓延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铲除,那么所谓的“防范”,充其量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至多是扬汤止沸。东方网,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