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2005江西学者论坛”发言摘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00:08 大江网-江西日报

  编者按:

  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省开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为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社联于4月7日在南昌举办“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江西学者论坛,省内10位学者专家围绕主题、结合实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述。现将发言摘要予以刊登。

  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王树林(江西农大党委书记、教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又一理论成果,它既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又推动着“三个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党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又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而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覆盖面极其广泛的体系。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个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思想、道德、文化等领域;提出了必须认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我们必须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同时也说明我们要具备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等外部条件和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内部条件。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在内容上存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特点,各方面积极因素必须得到广泛调动,各方面利益关系必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必须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全体人民的才智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必须健全完善、管理有序,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维护生态等诸方面都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祝黄河(江西师大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的历史任务,它始终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江西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对江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必须抓住机遇,始终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要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藉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统筹地区间协调和均衡发展。除继续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外,还要理性审视各地区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特别是要把它放到全省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实现以南昌为发展中心,南北互动,各地区尽显特色的发展格局。

  统筹兼顾 构建城乡和谐关系

  彭道宾(省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

  江西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迈进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门槛。在新的起点上,着力做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篇文章,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应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壮大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建立补贴农民、扶持农业、加快农村事业发展的支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困难群体救助制度。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对人口统一按就业地区和居住地登记户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全程服务;加快构建高效、畅通、可调控的城乡一体化市场流通体系,打破城乡流通条块分割的状况;加快构建城乡互动的信息网络,加强城乡之间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城乡规划一体化格局,形成城乡建设互动共进的新趋势。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寻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走以教育和培训促转移,以改革就业制度促转移的路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下种田能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共同富裕;农村的发展必须追求城乡联动效应,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新机制,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建设和谐平安江西。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余品华(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先进文化的支撑作用,表现在: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就保证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对和谐社会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建立以和为贵的社会共识和道德规范,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在“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打造江西优势文化平台,增强江西崛起的软实力,发挥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作用。首先,建议响亮地提出赣文化口号,再次掀起赣文化热。对赣文化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和再宣传,进一步研究赣文化之内容、衍变和特色,研究赣文化对江西今日崛起之影响,进而提出新世纪江西文化建设之目标要求。其次,以民族精神为主线,研究我省从传统文化到红色革命文化之传承和过渡,研究两者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深入认识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及时代价值,特别是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陈荣(省环保局副局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江西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诸多压力,主要表现在局部环境质量下降,森林资源整体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强度增大等方面。另外,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土壤,农业化肥、农药、养殖造成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都需要在发展中认真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准,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江西在发展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意识,要从一个自然的征服者转变成自觉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二是师从自然、道法自然的理性意识,以自然为师,尊重自然规律,从自然界感悟和学习生存之道;三是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意识。其次,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手段,既获得经济和物质的增长,同时又保护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废物资源化,物质循环化,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要研究和采用绿色GDP核算指标,将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决策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同时,搭建好平台,为公众提供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的渠道。第五,坚持依法行政,坚定持续有效地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严把环境保护审批关,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和依法处罚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和经济秩序。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

  郑克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经济发展提供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支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反过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提供的财力、物力相适应。科教文卫体是社会事业的主体部分。科教文卫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表现在,经济发展提供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需要的财力、物力,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持和体质要素支持。经济越发达,劳动生产率越高,科教文卫体获得的投入支持和人力支持就越多,发展就越快;而科教文卫体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增长质量更高。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需要的投入和科技支持手段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难以取得发明创造,难以取得科技领先地位。我国科教文卫体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和不协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文化产业化水平低;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等。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我省转型阶段矛盾的特殊性,部署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件富有远见、讲求实际、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增强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结构和体制转型,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社会事业各领域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努力解决社会发展各领域内部的协调关系,深化社会事业体制的改革;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社会事业加速发展。

  以社会稳定促社会和谐

  夏宏根(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可以说,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目标。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持社会稳定,以稳定保证和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平安江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把握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要善于用经济方法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明显增多。目前,由利益纠纷引起的矛盾已占社会矛盾纠纷的75%左右,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解决。二要警惕和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避免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激化。要做好疏导工作,善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和谐平安江西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石上。社会主义的本意就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以公平正义精神为灵魂、为引领的社会,而法律恰恰就是人类公平正义和社会利益的平衡器。正是这个平衡器,可以使失衡的社会关系迅速得到修复,使失和的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和谐状态。无论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都应该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400多个法律,国务院制定了900多个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近9000个地方性法规。仅我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就有365个,现行有效的有179个。这些法律、法规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我们建设和谐平安江西,不仅需要有良法,更需要有严格执法、自觉守法机制和违法责任追究机制,着力解决执法难、守法难、违法责任追究难这三道难题。

  营造和谐相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赵兴良(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营造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根本,每个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都是一样的,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应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二,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社会氛围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做人的品位和品质。同时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第三,应当尊重创造和贡献。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并非不要生机活力,也非平均主义。只有敢于思考,勇于创造,带头建功立业,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营造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就要理解、鼓励、支持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创造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第四,应当学会包容和宽容。如果金要足赤,人要完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就会使人失去真实,使创造无从谈起,使社会大花园百花凋零。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进步。第五,全社会动员,领导带头。现在营造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已有相当的基础,人民群众心向往之。目前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认识,人人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大力倡导,以身作则。这样,人人讲和谐,处处见和谐,持之以恒,蔚然成风,一个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逐步形成。

  以发展求和谐 以和谐促创业

  汪玉奇(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

  加快江西崛起的过程,是实现江西更快更好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经济地位的过程;是动员和激励全社会劳动者创业,不断增加财富的过程;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关键词:发展、创业、和谐。如何牢牢把握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对于加快江西崛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谐,首先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通往这一理想境界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发展求和谐的基本理念。和谐,是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基础上新型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日渐成熟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发展是实现和谐最根本的条件。只有发展,和谐才有牢固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在再分配环节促进社会公平,才有力量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且是推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加快江西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还必须牢固树立以和谐促创业的基本理念。激励创业,支持创业,让全社会充满创业的活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在创业的过程中,劳动者既是创业者,又是财富的所有者,必将大大优化社会结构,使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从而大大提升社会的稳定性与和谐度。在江西,必须大大增强全社会的创业活力,鼓励和支持人们创业并创成业,这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创业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是激励和支持人们创业并创成业的必备条件。我们要以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创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想创业者敢创业,让善创业者创成业。我们要以和谐的政策环境促进创业,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为人们创业铺平道路。我们要以和谐的文化观念促进创业,大力倡导创业光荣、劳动致富光荣、合法致富光荣的社会风尚。

  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傅伯言(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考验着并不断证明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发展,二要统筹,三要稳定。为此,党中央指出,要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本领即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靠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发展的伟力蕴藏在民众之中,创造的伟力蕴藏在民众之中,和谐的伟力蕴藏在民众之中。而这种伟力是需要激发的,是需要引领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党的先进性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比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理想,一个治国目标,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层次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决不可操之过急,决不可急于求成。而要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搞限时限刻的承诺,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又比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要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能只讲物质利益原则,不能只靠调节社会分配来实现和谐,要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进社会和谐。再比如,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错误地理解为建立福利社会。和谐社会不等于福利社会,统筹协调不等于不分轻重缓急。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好好引导、好好把握。仅从这里例举的几个方面也可知道,以党的先进性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多么重要。(大江网-江西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