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强县为何戴着“贫困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05:1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保姆之乡”:富饶的贫困县?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临长江,北望巢湖,总人口141万,是安徽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在历经1991年长江大水之后,无为县绝对贫困人口一度达到36万,贫困发生率高达27.4%,农民纯收入仅600元。正基于此,1992年以来,无为相继被省和国家列为重点贫困县加以扶持。2002年3月,国家再度将无为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然而,进入2002年,无为县生产总值达47.68亿元,高居全省61个县之首;财政收入达2.97亿元,位列全省第三。

  争论随之而来。有人提出质疑:“这样的经济强县还是不是贫困县?”一位省直部门领导甚至直言不讳地感慨道:“如果连无为都是贫困县,那恐怕安徽所有的县都是贫困县!”

  事实上,评判一个县经济的强弱,主要依据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多寡;而看一个县是不是贫困县,则有一系列综合评定指标:贫困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教育卫生住房条件等。

  从无为县的贫困特征看:数量多。2002年,全县贫困人口总数188660人,相当于皖南好几个县贫困人口的总和。分布广。67%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易旱易涝、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贫富差距大。从总量看,高收入人口与贫困人口大体相当,但前者收入是后者的7倍。贫困程度深。近八成的绝对贫困人口纯收入低于500元。

  在这种背景下,无为县于2002年再度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也就顺理成章。

  省扶贫办副主任丁国华认为,目前有些贫困县在本省、本地区相对来说是经济强县,并不意味着整体上脱了贫。大家看到的经济强县,实际上是看到县城的繁华、个别大企业的壮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农村特别是山区的老百姓尽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和县城相比,和全国农村相比仍然相当落后。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认为,一个县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两项指标,而要进行综合考核。要看贫困人口生活改善的状况,要看贫困人口减少到什么程度,要看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什么比例,要看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什么水平。

  经济强县的财政收入如此之高,那么,为何迟迟不愿主动摘去“脱困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消除贫困?

  “贫困帽”的含金量

  对无为县而言,一顶“贫困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先来看扶贫“三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全县累计争取使用各类扶贫资金12.6亿元。其中,无偿资金5亿元,占39.7%;有偿资金7.6亿元,占60.3%,平均每年超过1亿元。特别是2002年以来,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大,仅扶贫“三项资金”就有2.2亿元。除此之外,无为还争取到国家小额信贷试点县项目,贴息资金50万元。

  “去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后,银根全面紧缩。但对无为县来说,这反而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无为县常务副县长宇正义解释说,“非贫困县的民营企业在银行贷不到款,但我们县却可以直接为它们提供扶贫贷款。”

  另外,贫困县享受包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减免”、农业“两减三补”等各类资金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到财政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公安干警的警服、计划生育专用车等,都全部由国家无偿赠送。出乎意料的是,“贫困帽”非但没有影响到无为县的招商形象,反而对这个县的招商引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来,中央有关部门明文规定: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无为县是全国政协办公厅定点帮扶对象。“八七”攻坚期间,全国政协办公厅共为无为引进项目19个,引进资金2亿多元。这些对口帮扶带来的种种“好处”,自然令非贫困县羡慕不已。

  脱帽加冕的制度之困

  近年来,由于扶贫成效显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无为县一直担心自己的“贫困帽”被摘除。“无为县脱去‘贫困帽’的时机,选择在2010年较为合宜。那时候,我们的财力可以允许我们‘自我反哺’。”无为县扶贫办主任张勇的这番话,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对经济强县戴“贫困帽”这种现象,各方之所以在认识上存有巨大分歧,本质上折射出扶贫政策的若干制度缺失。

  其一,“贫困县”的界定标准操作性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的贫困标准,现行贫困标准主要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两项标准,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这样,在争取扶贫资金时,各地政府往往多报贫困人口的数量;而在邀功请赏的时候,各地往往又乱报脱贫人数,夸大扶贫成绩。

  其二,贫困动态监测、评估调整的机制滞后,难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比如,经济强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实现“自我反哺”?

  其三,地方扶贫配套资金“一刀切”。对两个财政收入悬殊极大的“贫困县”而言,这种做法明显有欠公平。扶贫部门应当根据各贫困县的财力,重新界定其配套资金比例。

  其四,经济强县摘掉“贫困帽”之后,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如何扶持使之脱贫,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称,调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即使需要调整,也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经济强县的“贫困帽”到底是摘还是不摘?这个哈姆雷特式的两难命题也许会以此为肇始,最终得到圆满的解答。本报通讯员贺海峰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