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企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5:06 海峡都市报 |
家族企业悄悄脱胎换骨 名牌的背后是众多的名企。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回顾石狮的发展历程,曾经和现在的辉煌同样让人感慨。 “买估衣”曾经是一种时髦的风尚。上世纪70年代,大批华侨寄回的衣物在石狮市场销售。 1983年开放集市后,商业迅速发展,大批国产服装问世,而这些产品最主要的是集中西文化于一体,以富有时代特色的个性、花样、美感和实用为优势,而此时,服装行业悄然成为石狮的特色行业。 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就有18条商品街,8000个商铺,许多商铺都是用木板和竹子临时搭盖成的。每天前来购买服装、小商品或慕名前来的国内外客商超过5万人。 服装一直是石狮的传统产业,而其真正的鼎盛时期应该是从1988年建市开始的。依托香港等地的资讯,石狮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起步。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金泰克等一批知名企业开始浮出水面。此时,大帝、富贵鸟、盖奇等一批新企业才刚刚起步,一脚踏进风云变幻的市场。 几年的时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式企业管理带来的弊端尤其突出,这一点,石狮民营企业家已经深刻意识到。 进入2000年,大批企业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现代管理制度开始悄悄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重新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文化、品牌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造就了一批著名企业。 大帝集团的经营之道 从租借厂房、20台平车起家,到嫁接先进的技术、营销网络。组建于1995年,以服装生产为龙头,集皮革、植绒、织造、鞋业、机械、商贸等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大帝集团发展迅猛。董事长吕培榕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谦逊。 高管参与股份分红 “金手铐”留住人才 从房地产公司跳槽进入大帝,再离开自主创业,几经周折,朱雁北又回到了大帝集团。 朱雁北,作为大帝集团外贸部负责人,现在经常奔走在国外。早在1997年,朱在黄金海岸房地产公司买商品房,大帝集团董事长吕培榕就结识了他。当房子快卖完时,朱雁北找到吕培榕,表达了自己要来帮助他的意愿。 “没问题,月薪2000元。”企业刚刚起步,急需人才,吕培榕很爽快地答应了。不料,来了大帝一段时间,朱有自己的想法:回去老家三明自己创业。但市场并不如朱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没能经受住考验,不久就倒闭了。 朱再次回到大帝集团,不过,这次吕培榕不仅没有抱怨他,给他的待遇反而更为优厚了:加薪1000元,并且带他到国外参加展览,很快朱的才能得到了发挥,给公司拿回了大量的订单。 “人有多大胸怀,才能成就多大事业”,吕的话不假,不仅是朱雁北一人,加盟公司的集团副总侯昌武等人,也先后拿到公司股份。 “用‘金手铐’才能留住人才,而闽南很多高管和老板之间分分合合的体制根源大多与此有关。”对闽企管理颇有研究的猎头公司许雅阁告诉记者,闽企因为高管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难以估算,但能采取股份分红等方式来留住人才的却不多。 作为老板,吕谈了自己的用人观:创业10年,人生有上有下,做好一个企业的品牌,老板作为决策管家,最需要的是一个协作团队。 盖奇的创业活标本 石狮市盖奇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针织织造、后整理与制衣为一体的综合型台资企业,主营“盖奇”牌高级纯棉针织面料及T恤、“富贵狐”牌男装与“哈德利”牌服饰。 有人说盖奇是石狮服装业界的一个活标本,其实盖奇算不上是石狮服装业的开朝元老,但透过盖奇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将它看作石狮服装业演绎的缩影。 “不是名牌”的名牌 从实话实说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盖奇当家人王衍筑从北京回到石狮,那时候的石狮已经到处是服装厂了。当时的石狮服装业已经在国内初具规模,而且在国内保持着一枝独秀的态势。 “那时服装市场还处在卖方市场,在当时石狮服装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没有花费很大的力气就把企业做起来了。”王衍筑回忆起创业时的情景表情轻松。 可能是企业家们更愿意向前看,其实盖奇的创业史并非如此轻描淡写。 据说,上世纪80年代的王衍筑因为被骗负了一身债,最终他决定只身一人闯荡京城。由于他为人诚信,服装圈里的朋友让他在北京做他们品牌的代理。 那时的代理可没有如今的风光,北京的冬夜零下十几摄氏度,王衍筑骑着三轮车到火车站卸货,因为回不了旅馆,他差点被冻死,好在一位朋友让他借宿了一晚。 在1995年的一次石狮订货会上,王衍筑在自己的“哈德利”牌子上特地注上了“不是名牌”,而且还告诉人们他的产品不适合精品店销售。“哈德利”当时创牌不久,没想到王衍筑这番“老实”的表白引来了出乎意料的关注。 “别人都争做高端品牌,我们就走平民化路线好了。价位不高,穿着舒适就好。”王衍筑笑称,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在生意场上和大家说实话的好处。如今的“哈德利”已不用再标上这样的附加说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