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功夫成就中国制造--记知识型工人代表邓建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5:3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当19日电 题:“中国功夫”成就“中国制造”——记中国知识型工人的杰出代表邓建军

  新华社记者 宋振远 周放

  一脸毫无掩饰的执着,一双沾染职业蓝色的手——近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技工邓建军,面对记者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想干好本职工作,为工人兄弟争口气。”

  邓建军,36岁,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线技工。他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难题的技术创新之举,被老外叹为“中国功夫”。这位来自华罗庚故乡的中专毕业生,工作17年间,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曾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将别人眼里普普通通的机电维修工作搅得风生水起,推动企业由“里弄小厂”跃升为中国牛仔服行业的龙头。对此,邓建军显得很平静。但黑牡丹公司董事长曹德法却激动不已:没有邓建军示范带动的科研团队,企业就没有今天,中国牛仔布产业也没有今天!

  从不屑一顾到刮目相看——“洋专家轻蔑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出点什么,不仅为了证明自己,更证明中国工人的尊严!”

  直面邓建军,他首先讲起一件事:黑牡丹公司第一次引进国外纺纱设备时,外籍技师来厂安装调试,当邓建军遇到问题,向老外索要操作手册,对方竟不屑一顾,连说几个“NO”!洋技师轻蔑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年轻的邓建军,此后几天,他常常有一种想登高呐喊的冲动。

  记者注意到,时隔多年提及此事,邓建军眼里依然隐含着四个字:自尊!自强!

  当时,邓建军中专毕业没几年。初出茅庐的他深深感到:“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就要挨打,一名工人技能落后同样没人瞧得起。”从此,邓建军憋了一股劲,特别注意跟踪国际纺织机械的最新技术,从中获取各种技术信息。

  那时的纺织企业正告别传统的“金梭银梭”,国内企业特别缺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工人。黑牡丹公司有一批进口剑杆织机急需改造,邓建军兴冲冲地接手任务,但现场看后脚底冒出凉气:几十台机器的各种电气线路如团乱麻,而图纸却不知去向。一块线路板有2000多个点需要一一测试、分析、测算,要想改造这些进口货,无异于把几十筐相互嘶咬的螃蟹分开!他一咬牙,从最起码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十四小时以上。一台,十台,五十台——就象一位心理医生,邓建军与机器“病人”真情交流,一个月完成四个月的工作量,体重减了六七斤!

  回想起一个个带着露水的黎明,邓建军似乎仍能感到通宵熬夜的疲惫,眼圈红红的,但很快他的眼神就变得坚定。2002年8月,世界流行的新产品“竹节牛仔布”在企业生产告急,如不能如期交货,公司不仅丢掉400万美元的订单加付违约金,还会将市场拱手让人。邓建军急了,他带着科研组奋战15昼夜,自行设计安装了四台分经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八分之一,保证了公司按时交货,客户满意之余,又抛来800余万元的订单。

  一次,日本知名企业——村田公司代表到黑牡丹公司洽谈业务,忽然发现从日本公司进口的络筒机,在邓建军及其工友的维护保养下,工作了6年,居然运行状况仍十分理想。按照原有技术设计,这种机械的正常运行时限仅为5年。日方代表深感意外,为表达敬意,特别向公司赠送价值数万元的络筒机零部件,一位日方代表禁不住直呼:“邓先生,‘中国功夫’!”

  从不屑到赞叹,从尊重到折服,洋专家态度的大逆转,让邓建军感受到了中国工人的尊严。

  从普通技工到高级工程师——“为什么沪浙、苏南越来越多的企业要高薪聘请日本的退休技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呼唤大批世界一流的本土技师!”

  人们爱穿“牛仔”,除了喜欢张扬粗犷的时尚,更因“新不艳,旧不蔫”的独特魅力。在邓建军身上,“牛仔”的风格被激情演绎成一种坚韧,一种理想追求。

  去年“五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南京与部分劳模座谈时,听邓建军谈及攻克牛仔布预缩率不稳定的世界性难题,总书记很高兴,谦虚地向他请教有关技术问题。

  谈到总书记问到的技术问题,邓建军眼里闪出几分亮光。他说,出口牛仔布预缩率的控制,事关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预缩率高了,出口企业受损失;预缩率过低,牛仔服会因收缩不当而变形,造成国际索赔。伴随着一次次失败的痛苦,邓建军终于发现:运用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善结合,预缩率不稳定问题可迎刃而解。从此,“黑牡丹”牛仔布的预缩率控制在了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

  徐文虎庆幸自己一进厂门就碰上了邓建军这个好师傅。然而,他刚下车间时嘀咕过:当工人有啥出息?邓建军认真地对他说:“当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并不容易。”为什么上海、苏南的企业会出20万年薪聘请日本、德国的退休技师?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需要大批一流的工人技师!

  小徐讲了一件事:厂里有位叫赵志英的女工,每月奖金总比别人高,这事引起邓建军的兴趣。一次修完车后,邓建军向赵志英请教:“赵师傅,同样的机台,同样上一个班,你的产量比别人高质量总那么稳定,为什么呢?”

  赵志英笑笑,朝邓建军一扬手道:“手感呗!”工友的技艺令邓建军佩服,也使他陷入沉思:靠手感控制布的质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中国要真正建成全球制造业的基地,就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此,他又迷上了牛仔布的织造工艺。几个月后,邓建军带领工友精确绘制出三张技术参数表。此后,即使刚进厂的女工,也能轻松控制布的质量了。

  一提起染浆联合机的4次改造,黑牡丹公司董事长曹德法就念念不忘邓建军。他说,邓建军带领工友解决了连续生产不用停车这一难题,仅此一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邓建军的工作台上有一叠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多年来消化洋设备和技术创新的资料及心得。他的工友席中豪说:“这些技术笔记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们都称它为‘活辞典’。”电工班技工李银边翻阅、边感慨:多少回,从邓工的笔记本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学习,什么叫创新……

  从手抄专业书到用英文发邮件——“我想告诉工人兄弟:在众多荣誉中,我最珍爱‘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称号。因为只有‘你要学’,才能超越自我;只有‘我们要学’,中国的工业强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4月7日晚,记者与邓建军促膝长谈,他看到记者的笔记本电脑,立即上网,快速打开个人邮箱。他说:“前不久公司一台染浆联合机通讯系统出现小故障,我给外籍专家发邮件请教,不知回复没有,快看看!”

  记者惊奇的发现,邓建军的邮箱里显示共有25页,竟大部分是英文邮件!他查到要找的邮件,用流利的英语读出声来:“ Asyouwrote, you have already exchanged all I/O cardsinquestion……”他说,现在通过电子邮件经常交流的外籍专家有四五个。

  有一件事让邓建军的工友席中豪印象很深:2003年6月,席中豪和邓建军一起去上海观摹国际纺织工业博览会,现场人山人海,邓建军以流利的英语冲破了等候的屏障,被德国祖克公司总工特别邀请到了贵宾室交流。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跨出常州市轻工业学校校门,进入黑牡丹公司。面对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深感知识储备不足的邓建军,给自己订下了强制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几年下来,他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

  她的妻子姚群说:“半夜醒来,常常看到他捧着书本进入梦乡,头就拱在未合上的书里面。”

  最初,邓建军在学习中下过许多“笨功夫”。有一次,他从表哥那儿看到一本《多阵印制板设计程序应用手册》,如获至宝,借回后便与科研组2位成员利用空余时间日夜突击抄写。近300页的专业书,3个人整整抄了两个星期。

  到后来,他用惊人的毅力跨越了英语和德语的障碍。他的同事说:“如今,反倒是一些因缺乏专业水平而译得磕磕碰碰的中文资料,常常让邓建军啼笑皆非。”

  邓建军很欣赏一首诗词:“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川终属楚。”如今,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脾气”,他全部摸清;可能出现的机电故障和对策,他烂熟于胸。那些进厂比他早得多的女工,很快就不再叫他“小邓”,而是改口称“邓师傅”了。

  曾经有一件事深深感动了徒弟徐文虎。那是2000年,有一次他值夜班时,染桨联合机发生故障,他赶紧抢修,但到深夜12点仍未修好,他只好打电话向师傅求助。当时,邓建军正在镇江参加江苏理工学院函授本科段的考试。凌晨1点钟,他乘出租车赶到了抢修现场。在解决了生产难题后,他又乘坐清晨5点钟的火车赶到镇江,以便赶上当天的考试。

  目送师傅疲惫的身影消失在乍暖还寒的清晨里,与师傅多年朝夕相处的小徐鼻子一酸,揪心地扭过头,含在眼圈打转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他真的是心疼师傅。

  新华时评:工人的楷模 青年的标杆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 题:工人的楷模 青年的标杆

  新华社记者宋振远 周放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一代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人兄弟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挺起脊梁?面对这些人生拷问,常州市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年技术工人邓建军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年36岁的邓建军参加工作时只有中专文化,作为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放在哪里也不显眼;但17年的创业经历,使成了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一切都缘于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正如邓建军所说:“我有许许多多的荣誉,但最珍爱的是‘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称号”,正是持之以恒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造就了今天的邓建军。

  学习邓建军,就是要学习他立足平凡岗位,不自卑不气馁,刻苦钻研,自学争先的奋斗意识和自强精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于青年人来说,知识基础差不要紧,工作起点低不要紧,关键是有没有进取精神和勇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志气。想想当初,看看今朝,如果说邓建军当年只把自己定位在永远当一名普通工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面对屡屡出现的科技难关,面对洋人轻蔑的眼光,不想去拼不敢去闯;那么,邓建军恐怕仍然是那个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邓建军,而不是今天纵横业界、功成名就的邓建军。

  正因为岗位平凡,正因为困难重重,恰恰激发了邓建军不甘人后、为国争光的志气,激发了争当知识型职工的决心。这种志气和决心,催生了邓建军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持久动力,使他成长为专家型的“蓝领精英”,也帮助企业成为世界色织行业的领跑者。学习邓建军,首先要学习他的这种志气和决心,以学习增强能力,以学习提高素质,以学习超越自我。在知识和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不立志于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迟早都将为社会所淘汰。

  学习邓建军,就是要学习他立足实际工作,带着问题学习,把知识与运用紧密结合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邓建军17年自学之路,折射出黑牡丹公司和中国牛仔服行业的发展之路,原因就在于邓建军的学习,无一不立足于岗位需要,无一不紧扣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什么,邓建军就学习什么;企业发展到哪里,邓建军就钻研到哪里。正是实践型的学习观,使一个个行业技术难题被邓建军及其同伴攻克,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了财富和荣誉。

  邓建军的自学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学习虽然是个人的需要,但个人的需要必须融入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才能深深扎根成才的土壤,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个人价值才能在自我超越中实现。正如邓建军所说,“自身价值的实现总是同企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正是邓建军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习邓建军,就是学习他立足团结协作,示范带动,共同创业,追求共赢的奉献意识和团队精神。企业要发展,社会要繁荣,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一个邓建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千千万万个邓建军。作为共产党员的邓建军,从来就不是一个“独行侠”,他不仅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时时不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努力培养新人。他的技术资料也从来不是“独门秘笈”,而是工友们可以随时翻阅的“活辞典”。正是在他的带动下,“邓建军科研组”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正是在“邓建军科研组”的带动下,黑牡丹公司各工种组建了10个“工人科研组”,常州市也涌现了一大批“工人学习小组”,为各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知本”支持。

  创业的楷模,创新的标兵,创优的榜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追求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从而实现从普通型职工向学习型职工转变、从劳动型职工向知识、技术型职工转变。——这就是“邓建军现象”的内涵和实质,也是中国青年和产业工人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