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外出行医异地执业现象:上海专家"满天飞"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8:38 新华网 |
新华网上海4月19日电题:上海专家“满天飞”--透视医生外出行医异地执业现象 新华社记者仇逸 近则遍及长三角,远则覆盖安徽、福建等地,上海专家正在成为外省市众多医疗机构的“共用品牌”。翻阅媒体,触目所及的是上海专家“莅临”“支援”“义诊”“会诊”“坐镇”之类的宣传;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在上海市内寻找某些知名医生的影踪,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 争打“上海牌”,追逐特殊的广告效应 上海专家的品牌效应有多大?记者曾经陪同上海西区某医院的负责人前往浙江省台州市考察,台州市一家医疗机构的院长在展现自身实力的同时,反复强调:只要派来若干名上海医生,最好挂上附属医院或者联合病房的牌子,我们医院想不火都难。今年2月,无锡虹桥医院正式投入运营。投资方在无锡大造声势:号称汇集500位专家、教授成立“上海名医会诊中心”,要把医院建设成为无锡人“家门口的上海专家医院”。在宣传的专家阵容中,中科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高级医院专家多达300余名,分别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几乎把上海大型综合性、专科、中医院的名字一网打尽。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上海医生在外地执业呈现出经常性、密集性的倾向,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在职和返聘专家利用休息时间频频服务于外地的医疗机构;二是大批退休专家已经在上海的民营医疗机构任职,当这些医院向长三角乃至更远的省市扩张时,这批专家也以上海专家的整体形象“输出”。 上海专家满天飞,“飞”的代价也当然不菲。有的专家繁忙的时候一天要辗转数地、多次登上手术台“主刀”。外地患者“满意”“放心”,外地医院和医生也乐意:不仅可以为医院造势、凝聚人气,还能为同行的协作、培训搭桥。 医生异地执业,一个空白的灰色地带 正在打造亚洲一流中心城市的上海拥有14万医务工作者、更拥有令人羡慕的专家资源,除了吸引大量外地患者前来求医问药外,也以这种“专家外流”的形式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辐射。我国规定医生必须在医疗机构内注册才能执业。但是,无论是《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对于一名医师是否能够在两个地方乃至更多的医疗机构注册行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这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模糊地带。 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高解春表示:要把正规的异地执业和“走穴”区分开来。所谓正规的异地执业,医生要得到院方同意、向对方医院出具执业证书或复印件、在外地卫生部门行政备案。私下异地行医会带来很多隐患。最常见的就是医生对患者病情不明就匆匆上台开刀,加上奔波劳累影响状态、发生事故。至今,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还有2件诉讼在身,都是由于医生私下异地行医产生纠纷被患者起诉、医院也被连同起诉。为此,这家医院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担任外院技术顾问及外出医疗服务的规定》,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以院规的形式执行。其中规定医生外出行医需要由医院批准,原则上不能“开门诊”,相关收入归医院、再由医院对医生进行奖励等。 优质医疗资源:期盼在规范中有序流动 一方是上海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一方是外省市迫切希望赢得市场的医疗机构,病人的客观需要促成了强大的需求,对于医生外出行医,堵,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记者了解到,上海医疗机构已经纷纷开出双休日手术等服务,一方面缓解本地患者看病难、尤其是看大医院名专家难的现状,另一方面提高专家的收入。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邬惊雷表示:确实有医生规避法律异地行医的现象,大多数医生根本就没有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意识;应该尽快填补有关法规空白,完善外出行医异地执业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组织地有序流动。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表示:人才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大趋势,医学专家的外流不宜阻挡。关键是做到有序外流,要让专家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外出行医赚钱上;同时,要完备审核和备案制度,不能出现假冒“主任医生”“教授”之类头衔欺骗外地患者等弄虚作假行为。邓伟志说:上海专家满天飞,是对上海卫生行业的挑战、也是民办医疗机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挑战。在用好、用足手头的专家资源的问题上,上海的卫生界有必要反躬自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