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5: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万隆会议虽然是在广大亚非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召开的,但会议所体现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在5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现实意义。”巴基斯坦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法扎尔·乌尔·拉赫曼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万隆精神所承载的时代价值。 战略研究所是巴基斯坦最为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作为资深学者,拉赫曼先生对东亚事务和南南合作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向记者简单回顾了半个多世纪前亚非国家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历史,然后套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温故而知新”,阐述那段辉煌历史为人们处理当今世界问题提供的深刻启迪。 拉赫曼充满深情地说:“每当提到万隆会议,我的耳边总能回响起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认为,中国代表团在会议的关键时刻响亮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不仅为万隆会议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围绕反帝、反殖、反霸和振兴民族经济的目标而团结合作的共同基础。拉赫曼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多年中,求同存异的口号更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强烈愿望。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任何别的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模式强加于人。” 他指出,“9·11”事件后,打击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对外交往的主题,与此同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也变得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国际现实,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国际社会中显得愈加可贵。 拉赫曼说,许久以来一直有人认为“单极世界由于存在一个能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因而比多极世界更能给人类带来安全和稳定”,但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他说,美国总是希望在国际事务中说了算,事实证明它首先考虑的只是自己一个国家的利益,而决不是全世界的福祉。“事实上,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实现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基础,只能是万隆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拉赫曼表示,尽管在万隆会议文件中并没有直接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样的字句,但实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万隆会议达成的十项原则的核心。他说:“‘和平共处’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也蕴含着这种伟大的思想”。当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同与支持,那是因为这些原则与发展中国家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愿望高度契合,今天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要求缩小南北差距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激励人们为实现和平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 拉赫曼告诉记者,正是在万隆会议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巴基斯坦总理穆·阿里的两次会谈开辟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几十年来,虽然巴中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并不相同,但由于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彼此关系的基础,建立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深情厚谊,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典范。他认为,巴中两国友好交往的事例生动地说明,只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发展国家间的关系,才是实现平等互利和团结合作的正确途径。 (本报伊斯兰堡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0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