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概念,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6:07 中国青年报 |
自晚清维新派改革家把“科学”一词从日文翻译成中文以来,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科学概念已由最初的分科之学,演变为今天包括所有自然科学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而且它的外延还在不断扩张,以至于出现了无法对它进行准确界定的困难,这一变化真可谓沧海桑田。在科学概念本身的演变中,也折射出多年以来,中国人对科学的认同与怀疑的矛盾心理。现在的问题是,当下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准确的吗?不同的群体对科学的认同是一样的吗? 在笔者看来,首先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其次,科学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科学在一个世纪的艰难发展中,在每次挫折过后都被赋予了一些原本属于科学之外的内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化,今天我们眼中的科学已经不是科学的最初形象,而是“化过妆”或“整容”过的科学。这可以从科学在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命运演化中发现,自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五四运动时的“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并重,再到二、三十年的“科玄论战”以及“全盘西化”论,在每一次胜利过后,科学都被添加了新的功能,经过这么多次的覆盖与化妆,科学的本来面目已经被深深地遮蔽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在当下中国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群粗略地分为精英、共同体与公众,那么我们会看到,各层群体对科学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对精英来说,科学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未知的探索;对共同体来说,科学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种职业规范;而对公众来说,科学则代表着效用和满足心愿的期望。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处于边远地区的没有文化的农民会把科学与真理联系起来。他所要求的只是具体科学的实际效用,他希望科学能够解决他面临的实际困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正是由于不同群体对科学的诉求是不同的,因而要求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一致的也就难以完成。 联想到国内关于科学的诸多争论,如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近一段时间争论得很激烈的敬畏与反敬畏的争论等等,其实这些争论实质上就是清理与覆盖的争论。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科学主义者对科学的捍卫就是继续对科学概念进行覆盖,把遥远的目标当成今天的科学的现实,使科学的图像日益成为一个乌托邦的幻象,而反科学主义者则试图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清理掉一些对于科学的不恰当的覆盖。借用纽拉特博士的一个比喻,科学知识是我们人类的一艘航船,我们都是那些水手,我们只能在航行中修补这条船,边航行边修补,在这个过程中清理要求我们正视这艘船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补;而覆盖则是掩盖这艘船的实际状况,继续用虚假的理想指导航行,两种情况的后果可想而知。 清理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澄清是必要的,只有这样,公众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科学概念已经被一次次覆盖,科学原本具有的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怀疑精神日渐迷失,而清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回到科学概念本身还有许多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说,清理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在市场经济社会,知识与权力的共谋关系,使得清理工作日渐艰难。当我们站在街头无意间看到连算命先生都自称“科学算命”时,我们能够感觉到科学概念被虚假的幻象覆盖得有多深?宋朝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是清理科学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 作者:李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