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危险的一次性口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7:41 华商网-华商报
  记者暗访

  骇人听闻:废旧塑料摇身变成了生产原料

  触目惊心:大量成品销往西安及周边地区
危险的一次性口杯(图)
一位工人正在挑拣废旧塑料瓶,准备卖给塑料加工厂

  核心提示

  在西安一些地方,各种不法渠道回收来的一次性输液器、塑料瓶、一次性塑料口杯等,经过简单处理,便生产出一袋袋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被运往各地,大部分用来生产一次性食品袋,部分则被掺进聚丙烯废料里,变成生产一次性塑料口杯的原料

  如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各种不法渠道回收来的一次性输液器、塑料瓶、一次性塑料口杯、安全套仅仅经过简单粉碎、搅拌,便生产出一袋袋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被运往各地,大部分用来生产一次性食品袋,部分则被掺进聚丙烯废料里,变成生产一次性塑料口杯的“黄金原料”……这些“白色污染”在对城市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还严峻地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本报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一条变“废”为“宝”的城市“白色污染”黑色链条终于被揭开。

  惊

  一次性输液管被大量收购

  链条第一节,是一些藏身在“城中村”的个体废旧物品收购点。在西安市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的众多“城中村”中,有许多废旧塑料收购点,其中有的仅回收饮料瓶,有的则任何塑料都收。一些拾荒者明明知道国家明令禁止私人回收处理医疗垃圾,但照样偷偷卖到回收点。在雁塔区北池头村,记者暗访发现,有些老板明着不收这些粘着黏液甚至血迹的一次性输液管、针筒等,但暗地里却在大量购进。

  “输液管要不要?”3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一家回收点,一名正在整理废品的妇女打量了记者两眼,没有吱声。可等记者前脚刚出了门,她就后脚追上来问:“量大不大?新不新?”得知仅是问问行情,她便悄悄告诉记者,量大的话可以谈,价钱“都不吃亏”。

  暗访中记者发现,送到收购点的医疗垃圾主要来自于一些小医院、小诊所,根据量的大小,收价一般在每公斤1.4元到1.6元之间不等。其中干净一些、质量好一些的,收价较高。一回收点老板透露,之所以要收医疗垃圾,主要是量大、纯度高,好销售。往往一些生意好的收购点,就是因为有了医院、诊所的稳定“货源”而越做越大。

  “只要能赚钱,管它做啥哩?”———暗访中很多回收点老板都抱有同样的心态。正是这一心态,使得本应做无害化处理的医疗垃圾得以从拾荒者的指尖,一点点聚拢到回收点,然后又集中流转到链条的第二节———一处处隐蔽的塑料加工厂中。

  狠

  加工时管它有无病毒

  为了找到这些隐蔽的加工厂,记者想尽办法从回收点老板处“套”厂家的地址,但结果令人失望。无奈,记者只好以蹲守的办法寻觅运送垃圾的机动车踪迹。经过数日蹲守、跟踪,3月25日,在一辆机动车驶至西安北二环依然没能甩开我们后,跟踪才有了结果。

  很快,记者循迹来到咸阳市与西安市长安区的交界处。在这里,有一片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塑料垃圾加工厂区。厂区内并排伫立着四五家塑料加工厂。

  几个厂子面南背北坐落在一处空旷地带。厂周围,是大面积被污染的农田。从早到晚,机器声隆隆,刺鼻的气味有风的时候能吹到几百米外。厂后纵横交错的沟渠,是专用的“排污道”。一股股泛着白沫、夹杂着各色废渣的污水从厂里流出,恶臭逼人。

  厂门平时紧闭,只有运送加工成品———塑料颗粒时,才开一会儿门。记者以也要开类似的塑料加工厂为借口,在征得老板同意后进入厂内。在厂里记者看到,大量塑料垃圾堆积如山,而靠着垃圾山的,是一排粉碎池。池水里有辊子样的齿轮在搅拌、砍切,黑色的池水里,翻滚着输液器(管)、塑料薄膜以及安全套、一次性针筒等物。粉碎后的塑料垃圾都变成指甲盖大的碎片,一下一下地被满脸煤黑的少年用大笊篱捞至高大的火炉中。他不停地填料,炉的另一端则连着一台机器,一个女孩不顾炎热,一边擦汗一边从机器里抽出像面条一样的塑料丝。这些黑塑料丝很快被切成半厘米长的颗粒,落在地上一会儿,就被工人扫走装进×××面粉厂的面粉袋里。问为何要装进面粉袋,工人们默不作声,老板则在旁眯着眼笑。

  记者:池子水恁脏,生产出来这(指颗粒)敢用不?老板:卖得快哩!又不往嘴里吃,没事!记者:医疗垃圾万一有病毒咋办?老板:只要挣钱就行,谁管恁多……

  见记者对开厂很有兴趣,厂老板非常赞赏,连称“保赚不赔”,称每车颗粒最少赚3000元钱,如聚乙烯、聚丙烯原料上涨,赚头就更大。

  该厂旁边的几个厂也都生产塑料颗粒,而颜色包括红、白、蓝等多种。“这东西可以直接做袋子,比较薄,也可以掺到聚乙烯粉料里做好一点的袋子,做一次性口杯也能掺。”一位工人透露,做口杯还要有添加剂、稳定剂,比较麻烦。

  损

  “打”进合法店低价销售

  3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记者“顺藤摸瓜”,追踪到西安西郊大马路村附近的一家塑料袋生产作坊。该作坊藏身于一处民房院内,院西边的一间屋子,两三名工人正在将蓝色的塑料颗粒往一个巨大的吹膜机里填,随着机器转动,另一端便压出长长的塑料膜。然后瞬间切割成型,一个个看去光滑、柔软的食品袋就“诞生”了。

  在对三桥、斗门等几家黑作坊暗访中记者发现,除极个别作坊还对颗粒进行清洗外,大多都是直接将塑料颗粒送进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有效的消毒措施。正是这种简单的生产,使得一般的小厂每天也能有600公斤左右的产量。而稍大的厂子,产量更是惊人。据透露,用塑料颗粒生产食品袋的厂家,一吨至少能赚800元。

  调查中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制袋“工艺”简单,目前已有很多加工塑料颗粒的厂子在购机生产塑料袋。所生产出的塑料袋都存在薄、杂质多、有异味的特点。此外,为了追求更大利益,有些生产塑料颗粒的厂子干脆通过关系将部分塑料颗粒通过西郊三民村、大兴西路一带的合法化工店低价销出,这些塑料颗粒价格比正规的聚乙烯粉料价格每吨要低上4000多元。

  从链条的第一节到第二节,掺杂着医疗垃圾的各色废旧塑料瞬间“焕然一新”,变成了外人根本无法看出究竟的化工原料。随着这些颗粒源源不断运往各地,不法生产厂都有了低成本的原料。

  阴

  “放心使用”口杯掺杂旧料

  在追踪食品袋的同时,记者也将目光投射在被很多人视为“卫生”的一次性塑料口杯上。为什么这种杯子透明而杯底是混浊的白色?为什么倒进开水,杯子会散发出呛人的气味?

  为探寻这些塑料杯子的来源,找寻一次性塑料袋背后的秘密,4月上旬起,记者从批发市场到城中村,从一个个回收点到化工商店,展开追踪。由于一次性不可降解餐饮具已被国家停止生产,所有生产厂家的活动极为隐蔽。不要说普通消费者难寻其踪影,执法机关也难于查找。在追踪多日后,记者把目光落在了市面上大量销售的“百分百”一次性塑料口杯上。由于包装箱上没有厂址,所留的联系电话也打不通,记者只好根据包装箱上的生产厂家“西安奇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到工商部门查询,得知该公司位于西安尚勤路后,记者立即前往,但去后却发现仅是一家弹网套的作坊,并无该公司踪影。

  于是,记者折回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商处“套”厂址,可还是一无所获。无奈,记者只得下订金以大量要货而时间短为由,要求亲自前往厂家拉货。批发商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告诉记者到文景路一汽修厂内就可找到。本以为就此可以找到该厂了,可找到汽修厂后却发现,仅仅是个堆放一次性塑料口杯的仓库。仓库一位工作人员拒绝透露厂址。无奈大家只好继续跟踪。

  从跟踪批发市场出入车辆到追踪仓库运输车,从北郊到西郊,公路上的往来奔波,几乎要把记者的耐心耗尽。经过在王寺、三桥以及枣园路上的等候、追踪,4月11日上午,我们所追踪的运货车竟鬼使神差地到了大兴西路的西安新世纪美登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登高公司)门前。

  记者两次以找人为由欲进入该公司,都被门卫制止。在环绕公司前后发现,除大门外,再“无其门以入”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佯称买一次性口杯,谁知竟获允许。进入公司后,记者根据工作人员指点,一直往里走,走到南头,发现是一条狭窄的小过道,一个不大的院子里停着两辆厢式“轻卡”,院内传出咔哒咔哒的机器声。几名工人正一箱一箱地上货,箱上印着“西安奇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字样。趁老板不在,记者很快将“厂子”转了一遍。厂很小,房屋阴暗、陈旧。最西边的是主要车间,东边的则在用空压机、拉片机生产薄膜。南北两间房一间堆放包装箱,一间是仓库。在压膜车间,一名工人正在往搅拌机里填料,雪白的是聚丙烯粉料,灰暗、明显夹有杂质的是旧料(直接回收的塑料杯粉碎料及白色塑料颗粒)。

  记者:这些旧料都是哪来的?工人:不知道,老板让掺的。

  记者(从搅拌机里捡出一块污黄的塑料颗粒):这是啥东西,这能做一次性口杯?

  工人:一会儿高温就融化了,看不见。记者:为啥不完全用聚丙烯粉料?工人:老板嫌太贵了。记者:新料和废料(旧料)掺的比例是啥?工人:一比三。记者:具体是啥?工人:三成旧料、一成新料。

  在西边的工房里,地上的塑料碎片、颗粒随处可见,几名女工围着一台成型机像戴帽子一样不停地把压出的塑料口杯戴在拇指和食指上,即使口杯掉落在地,也照样套上,然后装进标着“已经杀菌消毒敬请放心使用”的塑料包袋里。在这间房后的墙角,还堆有大量污迹斑斑的一次性塑料口杯。据工人说,这些杯子经破碎机粉碎后还可直接掺进聚丙烯粉料里用。

  为弄清楚口杯厂为什么在这里,记者昨日询问了美登高公司的工作人员,据称,“美登高和塑料口杯厂没有一点关系。美登高公司占用的是某食品厂的厂地,是食品厂把后面的出租给了口杯厂。”据介绍,一家电磁厂也在后面租了地。所有的车辆都要出入美登高公司的大门。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出美登高公司大门时,刚才“放”记者进来的门卫身边突然站了一名保安,门卫还诧异地问我们的司机为啥没买杯子,记者只好称厂家让到仓库买,终于得以脱身。

  据了解,目前一吨聚丙烯粉料要11000多元,而掺入白色塑料颗粒(俗称白丙)以及回收塑料口杯粉碎后的旧料还不到5000元一吨。由于聚丙烯粉料价格上涨,原本地下生产的一次性塑料口杯,目前更是节约成本用旧料生产。其间的生产净利润在每吨千元左右。可以说,没有旧料,塑料口杯厂纯用聚丙烯粉料根本难以生存。

  黑

  每个环节大搞“隐身术”

  从整个链条来看,如果没有最后一个环节———畅通的销售,大量一次性食品袋、塑料口杯是无法铺向西安乃至周边地区的。而正是依靠批发市场和小商贩推销这两种方式,使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参与者才最终得以获利。

  在国亨食品批发城、康复路批发市场、建工路综合批发市场、吉祥村批发市场、朱雀路批发市场等西安诸多批发市场中,批发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口杯的摊点随处可见,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推着载满食品袋的自行车的兜售小贩更是不计其数。通过接触,记者发现,销售之所以选择批发市场和小商贩推销这两种渠道,一方面可将问题产品合法化,大量销售,另一方面还可逃避查处,“安全生存”。

  为了“安全”,整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十分隐蔽。如批发市场上的摊点不知道厂家在何处,即使有客人需要大量的货,摊点也仅能通过电话,联系到有货的仓库。仓库一般也较隐蔽,但找到仓库,仓库同样不知道厂家的地址。除一部电话能联系到厂老板外,想找到厂家根本无法办到。此外,厂家到仓库的运输车,也均是厂家找的“自己人”,这些“自己人”除了守口如瓶,还替老板保密。而从仓库到批发市场,又都是仓库安排的车,批发商也难知其详。从种种环节看,其保密性非常强。至于推单车兜售者,多是一些非法生产食品塑料袋的小作坊的做法,他们走街串巷,很少能被执法部门发现处罚。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