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旅游经济中的“东巴”文化将何去何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3:52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丽江四月十九日电 题:旅游经济中的东巴文化何去何从?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印着东巴文字的T恤、围巾,画着东巴文吉祥祝福的风铃、羊皮画……这些在丽江古镇随处可见的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青睐的抢手货;风景区里东巴们的诵经、祭祀,被打造成一种独特的观光项目;各处打着“东巴”招牌的景点,如“东巴文化园”、“东巴万神园”之类的,更是不一而足。种种迹象,显示了东巴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热络。 勿庸置疑,东巴文化极大助推了丽江的旅游市场。但是,东巴文化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旅游经济中吗? 东巴文化的价值不用笔者来强调,仅从东巴古籍经文于二00三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即可稍见端倪,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图画向象形过渡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活着的文字”,而真正能认识这种“天书”般文字的老东巴们却在逐年减少。正是东巴文化的神秘性,激起世人对它的无限好奇,也带来它在旅游市场中的效益。 丽江玉水寨是率先以“东巴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之一,其负责人之一和锐亦为纳西族人。他认为,把东巴文化的传承过程向游客展示,是在两者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年轻东巴在识字、诵经、跳舞、做祭祀的学习过程中,也让游客感受到真正东巴文化的魅力,而景区的专职东巴享受员工待遇。 同时,他也坦承,有时的确面临些矛盾:景区内的东巴文化究竟以传承为主,还是以展示为主?尤其旅游旺季人手不够时,学习就得暂停,以接待游客为第一要务了。“我们尽量在二者之间做到平衡”,和锐表示。 云南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和力民则毫不讳言地说,东巴文化的确是与丽江地区的旅游经济同步发展的。据和锐介绍,目前丽江地区培养新一代东巴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官方渠道,即东巴文化博物馆开设的东巴文化学校;二是民间的,主要是东巴学者们在民间培养;三就是公司渠道,像玉水寨就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由老东巴坐镇专门培养年轻一代。 按照丽江东巴文化传承协会的规定,一个成熟的东巴学习历程至少为十年:学员期两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识字、诵经,以及做些祭祀的辅助性工作;传承员三到六年,期间主要学习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东巴师则需七到十年,除了全面掌握以上基本技能外,他还要学会雕刻、舞蹈、绘画等综合性技艺。 在这样一个漫长过程中,有人半途而退也很正常。和锐统计玉水寨近六年培育了近二十名年轻东巴,但有五、六名在学到一半就“跳槽”了;而和力民身为学者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在民间培养东巴,他于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文化研习馆,前年又开设了妇女东巴文化研习班和古乐班。 对于今后的发展,和力民坦白地认为,东巴文化也应走产业化道路,也要进入市场经济。但他也担忧在旅游经济的冲撞下,东巴文化会变得面目全非。“有些开发商只注重经济效益,随便弄一个东巴主题的风景区,赚完钱就完了,并不关注它的持续发展。东巴文化必须改革,按照现在纳西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纳西社区的变化、纳西人审美观的变化,在原生地进行正常变异,决不是做旅游中的摆设。” 这个过程,仍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