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洛阳牡丹甲天下”系列之四 因魏花,“门票”在千年前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5:5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牡丹,又名“洛阳花”。这“洛阳花”不只是洛阳人称呼牡丹的小名,亦为天下人称呼牡丹的雅号。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早在大唐时代,白居易就在《买花》一诗中酣畅淋漓地道尽牡丹繁华于洛阳“人脉”温床;但到了宋代,欧阳修于《洛阳牡丹图》一诗中开头就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欧阳修这一唱,让洛阳人迷失了北。自是,说起“洛阳牡丹甲天下”,“地脉”使然总是被当作唯一的“标准答案”——有意无意之间,牡丹繁华的“人脉”基础乃至“文脉”传承,被“忽悠”得可有可无,时至今日甚至有好事者拿科学祭奠欧阳修“诗话”,分析起洛阳“地脉”的化学成分,以此制造“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神话”或“迷信”。

  这“神话”或“迷信”自然经不起诘问:欧阳修之后,也就是北宋以降,难道洛阳的土壤发生过结构性突变。不然,洛阳牡丹怎么就在金元明清乃至民国的大地上,再也开不出傲视天下的花朵呢?领袖天下的学界人物怎么会于突然之间,对洛阳牡丹群体失言呢?

  回首隋唐、五代乃至北宋,不难看出,在这五六百年之间洛阳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位置。

  隋、唐初年,隋炀帝、武则天都曾把国都从西安迁到洛阳;五代时期,虽有帝王定都洛阳,但大多还是落脚于开封;北宋一朝,虽定都开封,但开国皇帝赵匡胤有个梦——迁都洛阳。

  在隋唐、五代、北宋的五六百年里,中华帝国的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一线游走:隋唐时期,主要定都于西安;五代、北宋,主要定都于开封。而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很短,其主要是以陪都的身份出现的。

  但隋唐时期,中华帝国的都城有向东,即向洛阳迁移的冲动;五代北宋时期,中华帝国的都城有向西,即向洛阳迁移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下,五六百年间,洛阳虽不是首都,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力量却都压向洛阳——开封未起时,洛阳是西安的后花园;西安衰落时,洛阳是开封的后花园——如斯,洛阳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等修身养性的地方,成为私家豪宅、私家园林荟萃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作为首都的西安与开封所不及洛阳的地方——《清明上河图》上的开封很热闹,但《洛阳名园记》中的洛阳则更富足、更幽雅——也因此,洛阳园林向有“中国园林之母”的称号。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五六百年的发酵,牡丹成为“洛阳花”,“洛阳牡丹甲天下”就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什么“地脉”使然了。

  不可否认,洛阳的土地是适宜牡丹生长的。但一个同样的事实是,中国的野生牡丹分布广泛,不但云南、西藏等地适宜牡丹生长,甚至浙江温州也很多,谢灵运就说“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谢灵运的“牡丹”,一度被认为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牡丹”。

  与其说“洛阳地脉花最宜”,不如说野生牡丹在洛阳凤凰涅槃——在洛阳完成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洛阳花”,自然是和洛阳的“地脉”连为一体的——前些年,一场大水,险些就断了菏泽牡丹的命根,就是个极端的例证。“在水中泡一天,牡丹就没命了。”洛阳市牡丹办主任金志伟对记者说,“从自然环境上说,洛阳的确是最适合牡丹生长的天堂。”被人遗忘的牡丹“花后”

  大错已铸,自然就是一错再错。

  牡丹是“花中之王”,但“王中之王”是谁?这问题,简直是“小儿科”,在洛阳的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都能给你个标准答案:“姚黄为王,魏紫为后。”

  “错啦!错啦!真正的花后不是魏紫,而是魏花。魏紫和魏花并不是一个品种,其花色与花型等特征与魏花相去甚远,但如今,魏紫却占了魏花的‘后位’。”王城公园副主任、牡丹专家李清道说,“魏紫不具魏花的端庄亮丽——魏花乃肉红色,皇冠型,花大如盘,晶莹、高洁、饱满而卓然不群;魏紫乃紫色,虽系皇冠型,但花朵侧开,花径小而无魏花的端庄晶莹。”

  姚黄以高雅的乳黄色、端庄的花型、清香的气味被评为“花王”,魏花以艳丽的肉红色、富贵的花型被推崇为“花后”,宋人周师厚在《洛阳牡丹记》中说:“魏花,千叶肉红花也。本出晋相魏仁溥园中,今流传特盛。然叶(花瓣)最繁密,人有数之者,至七百余叶,面大如盘,中堆集碎叶,突起圆整,如覆钟状,开头可八九寸许,其花端丽精采,莹洁异于众花心。洛人谓姚黄为王,魏花为后,诚为善评也。”

  魏花为后时,尚无魏紫这个品种。而最早出现在清代余鹏年的《曹州(菏泽)牡丹谱》中的魏紫,怎能在宋代被评为“花后”呢?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其实,《曹州牡丹谱》中对魏紫的记载很清晰:“魏紫,紫胎……花紫红。乃周《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简称)所载‘都胜’。”翻阅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在“魏花”目下见:“近年又有胜魏、都胜二品出焉。胜魏似魏花而微深,都胜似魏花而差大,叶微带紫红色。意其种皆魏花之所变欤。岂寓于红花本者其子变为胜魏,寓于紫花本者其子变而为都胜耶?”

  看来,魏紫是“出口”再“进口”的产品。而都胜在菏泽被呼为魏紫后,再荣归洛阳故乡,一切都变了:当都胜有了魏紫的名头后,和姚黄很“对仗”,如此这般“姚黄魏紫”一并行,真正的花后魏花,反倒被洛阳人晾到一边了。

  当然,更主要的是,曹州牡丹在清代主宰天下,洛阳牡丹借人家的光了。

  魏花可在?“目前只发现一株,它就是王城公园牡丹阁西边花坛中栽植的所谓‘洛阳魏紫’。该花初开时,偏紫红;随着花朵的开放,紫色渐退而变为红色;花盛开后,瓣端微发白而花呈肉红色。该花花期长,花径约18厘米,皇冠型,其形态特征与周师厚所说魏花特征一致无二。由此可见,所谓的洛阳魏紫才是牡丹家族中真正的花后,即魏花。”李清道对记者说。

  魏花系出名门——一代名相魏仁溥(亦有写“浦”者)的私家园林。魏仁溥起于后晋枢密院刀笔吏(文书小吏),后成为郭威的心腹,他“教(郭)威盗用留守司印”,重写诏书,力助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郭威临死前,嘱咐柴荣“勿使魏仁溥离枢密院”;柴荣即位,魏仁溥任枢密副使;高平之战,在后周军阵东溃败的关头,“仁溥劝世宗(柴荣)出阵西殊死战”击败北汉之军,为柴荣统一中国的战争开了个好头;高平之战后,魏仁溥升任枢密使,后再升任宰相,但仍兼枢密使。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魏仁溥仍任宰相,但所兼枢密使被解除,就是宰相职位,也属于“过渡一下”,只干了4年。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魏花因出自魏仁溥家而得名。据欧阳修记载,该花是魏仁溥从一位砍柴人那里买到的。那时,洛阳北邙山上到处都是野生牡丹,当地村民是把牡丹当柴火烧的。因为花能卖钱,所以砍柴人遇到好的野生牡丹,自然会斧下留情,挖来卖给大户人家。魏仁溥买来该花后,把其培育成人人向往的一代花后——‘魏氏池馆(私家园林)甚大……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李清道说,“到了欧阳修的时候,魏家已经破落下来,园子卖了,成为一家寺院的地盘,‘寺僧耕之,以植桑麦’,但魏花却传入民间,当时有人数其花瓣,有700多片呀。”

  一代名花落根民间,至今犹在。而1000年前,因魏花而由魏仁溥开创的门票制,更成为今日煌煌大观。在西方,1672年始有英国人约翰·班纳士特举办音乐会凭票入场。约翰是个小提琴手,音乐会的场子是一大房间,里面摆着一圈椅子和小桌子,像家啤酒店。而票价,比魏仁溥便宜得多,是一先令;1905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正式使用门票,当时称为“博物苑观览证”,铁皮制成;1924年,北京颐和园被辟为公园,开始售票,票价一元二角。龙门石窟“二乔”的家

  进得洛阳龙门石窟大门,右侧是依山而建的水池。

  池水清清,成群结队的红色金鱼翔集浅底。其上,山泉潜涌而出,不舍昼夜地“更新”着池水。再往上看,是龙门第一窟,有阿弥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造像,系初唐开窟雕凿。

  龙门第一窟的山顶,是唐代宰相李藩的别墅,后败落成为寺院的所在。寺院因山泉潜出名之曰“潜溪寺”,乃龙门十大寺院之一。“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一诗中,盛赞千叶花绯花潜溪绯为“最后最好”,系出龙门。

  欧阳修感叹,当时潜溪寺已无此花,其他地方还有,“本是紫花,忽于从中特出绯者,不过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人谓之转枝花,故其接头尤难得。”而比欧阳修稍晚些的宋人周师厚则说,“潜溪绯,本千叶绯花也……色之殷美,众花少与比者……今寺僧无好事者,花亦不成千叶。民间传接者虽众,大率皆多叶花耳。惜哉!”

  “其实,转枝花还生长在龙门山的平泉山庄。平泉山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李德裕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玩石,二是赏花。每当转枝花开的时候,李德裕就会喝得大醉,然后躺在石头上醉眼看花:‘世间变化,不过如斯。’”洛阳市牡丹办主任金志伟说,“但李德裕的平泉山庄后来也败落下来,他的转枝花也许就流到潜溪寺了。”

  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以怪石与奇花盛名一时。同样欣赏怪石与奇花,白居易因政治上站错了队,一生为李德裕所排挤。白居易的别墅在龙门山对面的香山上,他的好友元稹在与他把酒言欢后,也会过伊河到李德裕那儿喝口好茶——这可是用无锡“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冲泡的(阿炳的《二泉映月》更让今人皆知此泉)。晚唐诗人皮日休把李德裕嗜饮二泉之水与杨贵妃爱吃岭南荔枝放在一块,写有“刺诗”:

  丞相常思煮茗时,

  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

  莫笑杨妃爱荔枝。

  龙门山上,佛爷面前,别墅相连,可不像现在这样,谁也不敢在世界遗产的头上建房修宅——那时的龙门,正在创造着不朽的文化;现在的龙门,守护着不朽的遗产。

  但潜溪绯、转枝花是否死掉了呢?

  “没有。它在全国转了一圈,在山东菏泽披上‘二乔’的名字后,又回到了洛阳。”金志伟说,“也许潜溪绯、转枝花在洛阳一直存在着,但名字却是从人家菏泽‘进口’的。”

  如今“二乔”之名大行天下,但它的家,在龙门山上。

  “二乔”出自“二李”名门,李德裕、李藩都是唐代宰相。

  如今,很多牡丹曾经盛极一时的地方都在举办牡丹花会,但以洛阳牡丹花会最为成功。个中缘由在于洛阳曾为帝都,上世纪50年代“三线”建设又在这儿拉开了洛阳重新崛起的新的一幕。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洛阳都不输于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四川天彭等。如今,在与这些地方的牡丹交流中,洛阳又重新走上了“牡丹甲天下”的道路。

  洛阳牡丹花会无疑是整合河南厚重文化的成功范例。 (全文完)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