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纤手绘宏图 热血铸钢魂——记鞍钢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李龙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6:15 北方晨报

  她拖着三次大手术后的病躯,组织并参与完成了代表鞍钢复兴的1780生产线、1700生产线等诸多重大技改任务

  她36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学习冶金系统20多个专业的知识,挑战日新月异的设计要求

  已然六十岁的她,放弃节假日,不知疲倦地奔走在设计、施工现场,爆发出让年轻人汗颜的能量

  作为一院之长,她有权;可她又无权,因为她从没把权力作为为自己谋私的手段

  她带领设计人员闯市场,描绘设计研究院的美好未来,却未设计过自己的人生

  “她是我们鞍钢的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这样评价她

  三月的东北,春寒依旧。和气候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沿重镇鞍山,一个叫李龙珍的国企设计研究院院长,一场因她而起的学习热潮春风浩荡。

  从事设计工作30多年来,她把全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鞍钢改革和发展上,用行动不断擦亮“共产党员”这四个大字,张扬的时代先锋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第一次见到李龙珍是晚上7点半。着工作装、端着瓷杯的她站在办公室里。“我正吃药呢。医生说得在饭前一个小时吃。”听说记者还没吃饭,她挽留着:“吃过饭再走吧。”

  和记者一同下楼的几名工作人员说:“我们院长才出差回来。晚上8点钟以前她不会回家的。”十多年来,在设研院职工眼里,他们的院长不按时下班显然已司空见惯。

  即使在乳腺癌手术后,她的这一习惯依然未变。

  中等个儿、卷发、清瘦。如果不是在工作中,李龙珍给所有人的感觉是——平实。

  这是她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一步步走到鞍钢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这个位置未曾改变的本色。

  “我是鞍钢培养出来的设计人员,是鞍钢千载难逢的机遇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应该回报鞍钢。”企业兴亡,抱负所系

  李龙珍的精彩人生,融化在鞍钢的崛起里,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血脉相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钢铁企业被推向了市场。很多政策优惠丧失了,大型国有企业积存的各种弊病开始显露。鞍钢这艘曾长期破浪远行的钢铁巨轮被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推向了险滩。一度,公司到了向职工借款买煤,否则就要停炉的境地。

  为尽快摆脱困境,新任鞍钢集团公司领导果断决策,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技术改造。1995年年初,按现代化冶金企业的要求,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有鞍钢“希望工程”之称的1780轧钢生产线建设被集团公司领导拍板定夺。

  1995年,对于此前历任设计室副主任、主任以及院长助理的李龙珍来说,是她人生的重要一年。当年4月,她被任命为鞍钢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时年,李龙珍50岁。

  是机遇,更是挑战。

  企业兴亡,抱负所系。李龙珍无暇多想。

  她和院里的技术精英们投入到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中。

  鞍钢设备太老了,老得令人伤心。在厂区随便捡个螺丝钉,没准就是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的产物。不要说将老设备全部淘汰,就是动一个局部,也得以千万元计算。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鞍钢集团公司提出的技改方针,雷打不动。

  设计人员常常会听到李龙珍这样告诫:“图上一条线,黄金一大片。鞍钢这么困难,却下决心投巨资干这样大的工程,我们设计人员笔下画出的每条线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给鞍钢造成一点一滴的浪费。”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院内承担的所有高阶段设计文件,她都逐字逐句审核,每年审核的文字材料达几百万字。

  在设计中,李龙珍坚持采用当今世界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关键环节和部分采用最新技术,实现技术及装备水平的高起点。为确保企业的效益,她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的工艺、施工和生产的衔接问题,充分优化设计方案。

  几经修改完善,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科学、缜密的设计方案。

  那段时间,设计研究院的人总能看到副院长办公室彻夜长明的灯光。

  因为1780工程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作为中方谈判代表之一,李龙珍参加了日本、德国、意大利三个国家报价集团长达14个月的谈判。

  她把公司利益放在心中,原则问题寸步不让,以娴熟的外语和精湛的技艺使鞍钢在谈判中占据主动,最大限度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繁忙的工作,高负荷运转,年轻人尚且吃不消,何况五十出头的人。李龙珍做了第一次大手术——卵巢囊肿切除。

  直径17.8cm的囊肿。医生愣住了,“你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李龙珍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发胖。遇到这么个粗心的病人,医生叹了口气,“这次你不能耽误了。”出院时,医生叮嘱她至少休息3个月。

  可1780工程正处于谈判的关键阶段,她哪有心思静心养病。第二天,她又出现在谈判桌旁。

  除担当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李龙珍还兼任基础自动化软件设计及现场调试的中方负责人。

  1999年10月13日。1780热负荷试车前夜。偌大的热轧厂车间灯火通明,总指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眼睛紧盯着调试现场。

  空气凝重,有种大战来临前的味道。

  人群中的李龙珍依旧很平静。工程施工以来,她的“办公室”就挪到了现场。她天天坚守在那里,协调设计和施工接口。作为现场惟一的女性,和男同志一样,一干就是后半夜。为了保证1780按时试车,连续几天,半夜回家的她常常是眯一小会儿,凌晨3点多钟又出现在现场。

  施工现场31个月的艰苦付出,1780顺利竣工。这条生产线采用当代热轧十大最新技术和三级计算机控制,具备世界一流技术水平,工程投资却比国家批准的额度压缩了18.4亿元。而完成同一条生产线,国际纪录是36个月,在北方还要追加6个月。

  “鞍钢人真了不起!”1780的合作方——日方技术人员折服了。

  1780生产线投产后,板材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吨。好风凭借力,恰逢当时钢材市场价格上扬,有人说“1780”生产线是“印钞机”,给鞍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项“希望工程”的成功,为鞍钢抹上一笔希望的亮色。

  此役鞍钢冶金设计研究院一举扬名。

  据不完全统计,李龙珍组织和参与完成了数十个重点改造工程的设计,无不以同行业最少的投资达到最高的技术水平、创造最快的见效速度。李龙珍说,“这是集团公司集体的功劳。”

  “当院长,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个年龄是一般女工下岗的年龄。我无以回报企业,只有工作。”被莫大信任点燃的是超常规迸发的激情

  1999年1月,55岁的李龙珍被任命为设计研究院院长。

  “当院长,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个年龄是一般女工下岗的年龄。我无以回报企业,只有工作。”李龙珍这样对记者说。

  李龙珍被莫大的信任所鼓舞。被莫大信任点燃的是巨大的使命感和超常规迸发的激情。

  1999年,鞍钢又一“希望工程”——1700(ASP)生产线的设计任务再次落到设计研究院。李龙珍担任工程的指挥者、组织者、设计人员。

  1780走的是一条与国外技术合作的路子,而1700从设计到施工,全都自己来,这在国内尚无先例。

  “扔了洋拐棍自己走,行吗?”

  “十几亿的投资啊,技术关能过吗?”质疑声四起。

  “我们来时,这里是一片平地;我们走时,这里是高大的厂房;在我们笔下,一个个线条变成千万效益,我感到作为设计人员的价值。”李龙珍说。

  设研院的人都知道,李龙珍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设计研究院公派人员,李龙珍和另外一名同志前往日本考察。这是她第一次迈出国门。发达国家突飞猛进的冶金技术,让李龙珍开了眼界。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不断适应这种技术进步和创新。李龙珍掂得出自己肩上责任的分量。

  半年学成归国,正值全国大搞建设,鞍钢设计研究院也走上正轨。1968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矿山机电专业的李龙珍大有时不我待之感。

  有八年多时间,她白天上班,下班后就一头扎进夜校。同学们一个个中途退学了,可她坚持了下来。

  在上夜校期间,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当李龙珍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到鞍钢干校教室时,衣服尽透。见教室里只有老师一人,她焦急地问:“课还上吗?”

  老师被感动了,连连说:“上,上,今天的课就为你一个人上!”此事被传为佳话。

  寒来暑去,从零开始。每天5点半钟起床学习,李龙珍坚持了几十年。她学习了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的最新知识与技术,以及冶金系统20多个相关专业的知识。同样,她熟练掌握了英语和日语。

  到上海培训计算机、8年半夜校补习、出国考察,回首一次次人生经历,李龙珍动情地说:鞍钢花这么多钱,为的是让我学有所成,报效鞍钢。现在,鞍钢需要我,我别无选择。

  然而,1700生产线设计的过程仿佛戴着镣铐跳舞,困难重重。当李龙珍和她的同事光陆陆续续拉出的设计图纸,放一起就有一汽车时,那条荆棘地里的出路终于被找到。

  在消化、引进、吸收1780技术的基础上,李龙珍与其他设计人员紧密配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和热轧厂人员一起总结当今世界热轧生产的经验教训,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在工艺、设备、自动化系统集成上大胆创新,开发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解决了中薄板坯和精轧温度的衔接、铸机与轧线生产节奏等许多工艺问题。特别是自行研制、设计和集成的用于热轧控制的超高速网结构快速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2000年11月30日,新华社当日发给各地的新闻是:我国第一条自己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在鞍钢诞生!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依赖国外成套引进的历史,开辟了一条自主技术创新之路。

  这份惊喜不光属于鞍钢,全国几代冶金人的夙愿得偿!

  如果说“1780”是“混血的养子”,“1700”则是全部倾注中国设计师心血的一个“宁馨儿”。李龙珍欣喜自不必言。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她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现场调试。一次,遇上液压系统不是漏就是堵,她一干就是两天一宿。

  赵昌伟,现任设研院科技质量部副部长。回忆1700现场调试的日子,掩饰不住对李龙珍由衷的钦佩:“我们都熬不过,她那个年龄却挺得住。”

  这是一个年近六十的人,而她体内爆发的能量却让年轻人汗颜。

  1700项目仅用了国内同类生产线投资的二分之一,投产二年来生产总值达80亿元,二年即收回全部投资。

  用执著、智慧和信念,李龙珍和她的同事们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现实激励着李龙珍,与生俱来的完美性格推着她迎难而上,不断创新。

  2002年底,鞍钢与凌钢签订了中宽带钢精轧机组改造承包合同,与济钢签订了济钢1700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工程总承包合同,李龙珍担任项目设计总负责人。

  至此,鞍钢开辟了在冶金行业中引进新技术、消化创新和技术输出的新路子。ASP技术的成功输出,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中国冶金行业的成套技术输出能力因此而大大增强,中国成为继日本、德国、美国后第4个在冶金行业具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国家。

  她最吝惜的是时间,最容不得的是马虎,最疏忽的是身体

  作为设研院的院长,李龙珍的办公室却有两个,其中一个在施工现场。

  设研院的人说,“白天,很少能在办公室找到李院长,她一般在现场。当你看她坐在某个地方时,多半在开会。”

  “精心设计、满足顾客要求;持续改进,事事追求最优。”这是经李龙珍修改后的设计研究院质量方针。

  当日工作当日完,这是李龙珍的习惯。繁忙的工作以及对工作的高要求,成了伴随李龙珍的一对矛盾。这使得她不得不向时间挤要。

  问李龙珍最吝惜的是什么,她回答:“时间。”

  “李院长走路快,像风。”宣传部工作人员小邹也说,“咱院长上楼梯,一般是一步两个台阶。”

  8小时工作时间远远不够,于是,不按时下班成了李龙珍的生活常态。“早七晚八,休息日白搭”、“早七晚九,到点不走”。设研院每天的电子考勤屏显示,李龙珍总是最后一个离去。

  记者算了一笔账:李龙珍担任院长助理以来的十多年间,除极特殊情况,一年365天,平均每天按4小时计算,她多工作的时间累加起来,等于挤出2年半时间。

  设研院党委书记李文纯说起李龙珍,“她像个有着良好职业操守的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

  院内审批的文件、任务书、报价书,李龙珍全得过目,并逐字逐句看完,甚至连其中的标点符号错误都一一挑出。

  李龙珍说:“凡是我签字的文件,我必须对它负责。”

  工程进度、图纸质量、追加通知单,在李龙珍眼里,丝毫马虎不得。

  一周一次的生产例会上,各部门的工程进度被做成表格,李龙珍逐一检查上周的设计任务完成及拖期的原因,工程人员常被抠得直冒汗;各科室图纸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图纸,及时指出;成立通知单分析组,对于错误通知单坚决扣罚。

  一次,因为高炉砖型设计不合理,李龙珍火了。这事,相关人员,包括一个副院长都被处罚了。

  李龙珍常常说,“设计人员笔下容不得马虎,这不是水平问题,是有没有责任心问题。”

  设计研究院工程人员宋荣江至今还记得做无缝工程那会儿,由于一个具体环节落实不到位,挨了李龙珍的剋,“你不能搪塞!这次搪塞,下次还不明白。”

  和工作起来的精益求精相比,对于身体,李龙珍却是疏忽大意。

  2000年6月,继第一次大手术后,李龙珍又做过第二次大手术——颌下腺摘除。其实,这一刀她本不该挨,那个时不时就折磨她一下的肿块早该引起她注意。

  可她太自信了,依旧在透支身体。终于,她再次病倒。

  2003年年初的一天夜里。

  准备休息的李龙珍掖了掖被子。就在她将抬起的胳膊平放时,不经意间,胸部硬硬的一处触“痛”了她。

  乳腺癌!知道结果的一霎那,茫然、失望、悲哀交织。

  李龙珍流泪了。生命多么脆弱啊。 

  她想到九十高龄的老母亲:毕业后,30几个春秋,鞍山——北京,她来去匆匆,尽孝时少啊;她想到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女儿:从小,孩子在姥姥家长大,她该多享受一分母爱;还有儿子、丈夫,他们是那么让她难以割舍。

  站在如火如荼的鞍钢西区改造工地上,触目所及,李龙珍百感交集:待旧高炉拆扒完成后,鞍钢就会脱胎换骨,这个老企业将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

  又是一个诞生希望的地方!

  能工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李龙珍没有声张,她又像拼命三郎一样忙碌在设计施工现场,直到手术前一天。

  术后第三天,当同志们去医院看望她时,李龙珍正斜倚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看工程设计资料。

  术后的放化疗痛苦难忍。头发大把大把地掉,面容憔悴不堪,指甲灰黑。尤其是化疗反应,她呕吐不止,彻夜难眠。

  上班!李龙珍做出惊人的决定。她了解自己,只有工作,她才能忘掉所有的不适、不快、不幸!

  一次,李龙珍从沈阳做完化疗回来,不顾一路呕吐,她直接坐车去了宾馆与外国专家谈判。怕别人看见她的病容,她到卫生间先吐一气,漱完口,洗把脸,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当年,李龙珍和她的同事圆满完成鞍钢西区改造和济钢1700热轧工程的设计任务。

  李龙珍的高标准有了高回报:她主抓科技工作以来,12项工程设计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85项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52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2项获国家专利,多次被辽宁省质量管理协会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

  2004年岁末,鞍钢钢材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生产规模实现了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钢铁信息服务商——世界钢铁动态(WSD)推出最新世界钢铁公司竞争力排名中,再度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十强,位列第八。

  因为有了众多“李龙珍”,鞍钢,这艘钢铁巨轮一路破冰远行。

  “设研院就像一个家,我们要让这个家的日子过得红火。”她带领设研院闯市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

  “1780”热轧线竣工之前,5名一线的技术人员突然一夜之间集体跳槽。李龙珍有苦难言。流传在鞍钢的一则辛酸的笑谈是:跑到加拿大多伦多去的技术人员,可以组建鞍钢的第二个设研院。

  当好设研院这个840多人的“家长”不容易。

  李龙珍开始思考:一些科研人员为什么要走?想多挣钱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希望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是另一方面原因。

  找到症结,李龙珍认为,要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

  一个新分来的大学生家里困难,结婚时,李龙珍带头捐钱捐物。

  看望生病职工、慰问去世职工家属,是李龙珍给自己定的一条″院规″。

  “我近来患病在身,有时不能按时上班。不是因为我在外面干私活,而是我病得实在动不了。我始终牵挂着设研院,感谢院领导对我的关怀……”这是给排水室退休返聘的老高工薛雨臣的临终遗言。

  李龙珍的眼睛湿润了。她深知,近年来许多外单位高薪聘请院里的老同志,而他们却选择留在院里工作,这种与鞍钢血肉相连的情感令她动容。

  李龙珍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

  殷实是原新钢线材厂的一名工人,自学成才,考取了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考虑到鞍钢西区改造的需要,李龙珍说服新轧钢领导,将他调入设研院。现在,殷实已成为济钢1700工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负责人。他的水平得到北京科技大学专家的认同。

  “你是学网络的研究生,我们院要建一个网络,你看有兴趣吗?”这是李龙珍在挽留博士在读的于政军。几年来,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项目,一次次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终于让于政军放弃“出走”的念头。

  提起这些,于政军有一段肺腑之言:“控制项目的研究离不开大企业,而鞍钢恰恰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李院长真正知道我们这些人需要什么。”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设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一些设计单位相继进入鞍钢市场,分食设计这块蛋糕。

  由于观念滞后,前几年设研院曾在一些设计项目的投标中失败。痛定思痛。李龙珍在全院开展大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设研院就像一个家,我们都有责任让这个家的日子过得红火。”

  李龙珍对院里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6个具备条件的科室实行承包,促进设计室自我生存能力;在电气自动化室进行职工最低保底收入改革,彻底打破大锅饭;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提高工作效率;机关和辅助科室该合的合并,该撤的撤销,优化资源配置……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在保证鞍钢设计市场不丢的基础上,设研院眼睛向外,努力抢占新市场,以优质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赢得用户的信任。

  几年来,设研院在凌钢、青钢、淄钢、临沂等地承揽了多项设计任务,既打出了自己的设计品牌,又增加了设研院的收入。

  密切注视国内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李龙珍带领员工们在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今,李龙珍正酝酿新一轮的改革构想:把竞争机制引入设研院,依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全面完成所承担的鞍钢技术改造任务。

  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巨大、快速、彻底的变化,对设计研究院的职工来说,这些并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是能看到、感到的惊喜:前年改造后的设研院大楼,看着就让人底气十足;设计和机关人员人手1台电脑,200多名技术骨干另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装备基本达到现代化;设研院连续5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单位;2003、2004年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中,领导班子优胜率达到100%;人心思安,人心思进……

  “在卸职前,我是在替别人行使权力。”面对荣誉、金钱、地位,在旁人的不可思议里,她将一切做得那么自然

  2003年农历大年三十。震天的爆竹。沈大高速上,车轮飞转,两名同事陪同着做完乳腺癌手术不久的她一路急行。在通往鞍山市区的达道湾路口,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底生出一股暖流。十几辆出租车、摩托车停在那儿,100多人手拿鲜花站在路口欢迎她的归来。

  上百人在寒风中守候,并没有接到什么行政命令。作为设研院的职工,他们是闻讯自发地前来迎接自己可亲可敬的院长。

  车子启动,出租车、摩托车汇成一条车流。20分钟后,这条车流静止在李龙珍家楼下。

  “李院长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设研院党委书记李文纯说。

  的确,和李龙珍面对面,你能感受到她那份超人的淡定。面对荣誉、金钱、地位,在旁人的不可思议里,李龙珍将这一切做得那么自然,那么本真,没有任何造作。

  身为一院院长,主管院承包工程工作,李龙珍有权。

  可她无权。在设备招标、施工队伍招标中,她总是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不以牺牲用户的利益作为获取利润的前提。

  一次,一个企图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客户趁她不在,在办公室给她留了一笔钱,希望她能高抬贵手。她回来后,立即将这笔钱交给经营部门。

  院内单项工程奖金由她审批,每次项目总设计师把奖金分配方案交到她手上时,她总是要对方案进行调整。而常常下调的是方案中分配给她的那份奖金,她把这些钱加到设计中主要设计人和设计负责人的奖金中。

  清清白白做人。从小父亲就是这么教导李龙珍的。

  1985年,当40岁的李龙珍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时,她暗下决心: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设研院的重大事情,李龙珍总是自己提建议,由书记考核。

  随着李龙珍知名度的提高,很多外单位都想高薪聘请她,有的单位甚至几年前就和她打招呼,希望她退休后到那里工作并许以高薪,李龙珍一一回绝。

  2003年,南方某公司扩建一大型钢厂,找到李龙珍,开出的条件是:基本年薪50万,外加一套200平方米全装修住房,即使项目下马,前5年基本年薪250万元也一次给付。

  李龙珍不为重金所动。她说:“你们想聘请我,是看中了我作为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技术与成就。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因为根植于鞍钢这块沃土。人要知恩图报。并不是我李龙珍有多么高尚,鞍钢人都是这么做的。”

  2004年夏天,德国西门子公司邀请她去进行度假性质的考察,她把机会让给了院里的一位技术骨干,并勉励:“你们多开开眼界,回来好好工作。”

  她无数次外出开会谈判,却几乎从未去过旅游点。

  太多的荣誉属于李龙珍:

  ——鞍钢劳动模范

  ——鞍山市科技拔尖人才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

  这些奖状和证书李龙珍从未拿回家。老伴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她有这么多头衔。

  她说:“这些荣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应该算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只是一个代表。我做的仅仅是我应该做的,我身边的人,特别是公司领导给我做了榜样,教我做人、做事、做官。”

  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平凡给了我们最多感动。

  她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人生饱含期盼,对完美孜孜以求

  接受采访的李龙珍,少了许多风风火火,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情。

  一双黑色半高跟鞋,工作服内是一件红毛衣,烫发。

  这是一个对完美执著追求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都能感受得到。

  在旁人眼里,李龙珍对孩子亏欠太多。她的两个孩子,女儿是在北京的姥姥家长大的,儿子则是由婆婆带大。

  对此,李龙珍有着自己的理解:“母亲不是保姆,不是体贴入微地陪伴他们,为他们做每一件细小的事就是爱他们。我对子女的爱的方式是让他们独立,让他们成才,给他们精神上的温情。”

  在母亲的教导下,李龙珍的女儿和儿子双双考上大学,并都在大学二年级入了党。

  如今,女儿远在德国求学。一次,同事去德国。李龙珍托人捎去六必居的咸菜。同事笑了:你把钱打到卡里,她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多省事啊。

  她摇摇头:“那不一样。”

  对文学,李龙珍有着浓厚的兴趣。《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古典名著,她都饶有兴致地读过。“李院长文笔挺好。”设研院的同志看了李龙珍为他们改过的论文说。广泛的涉猎,使得李龙珍写起东西得心应手。

  李龙珍还喜欢体育运动,球类、游泳、跳绳、踢毽子,她都积极参加。60岁的她常常和年轻人一较高低。打乒乓球李龙珍更是拿手,她曾经连续几年获集团处级干部以上女子乒赛冠军。

  65岁的教授级高工、设研院退休职工金嘉芬和李龙珍1984年便在一起工作,共事20多年。

  “不管她当多大官,和她在一起,你都感到特别自然。”金嘉芬说:“在工作上她像个男人,在情怀上是个女人。”

  李龙珍喜欢花。

  情人节,李龙珍到工程部去。屋内一簇红的、金黄的郁金香吸引了她。“这么漂亮的花,谁买的?”得知这是工程部男同志送给几位女同志的,平日里就幽默诙谐的李龙珍和这些年轻人开起了玩笑,“情人节怎么没人给我买花……”

  “一个不懂得美、不珍惜美、不追求美的女人极有可能是一个不健全的女人。一个不健全的女人很难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人生饱含期盼,对完美孜孜以求。不论这个女人是一名不闻,还是家喻户晓。”

  这就是李龙珍。

  设计完美

  本报评论员

  在钢都鞍山,有这样一个人,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着鞍钢,感动着辽河两岸的黑土地。今天,我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带领大家去结识了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女性。她,用自己几十年常人难以理解的奉献,来书就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共产党员胸襟与胆识的感人故事;她,在钢花飞溅、女性似乎难以驻足的鞍钢,用满腔的赤诚与激情,设计和描绘出鞍钢与世界接轨的雄心壮志;她,以抱病之躯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以科技的力量撬动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生的基点。

  这样赞美的词语可以有很多,却无法穷尽李龙珍几十年走过的足迹。从事设计工作30多年来,她把全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鞍钢改革和发展上。十年前,在鞍钢涅重生的历史转折关头,李龙珍和她的设计团队临危受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坚持不懈地学习冶金系统20多个专业的知识,迎战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走出了一条冶金行业自主技术创新之路,组织并参与完成了代表鞍钢复兴的1780、1700生产线等诸多重大技改任务。她身患重病,做过三次大手术,六十岁的她本可以含饴弄孙,却与设计院的同事们一道,只争朝夕,以大无畏的气概走到了世界冶金行业的最前沿。作为一院之长,她有权亦无权,以女性特有的柔韧与细腻,带出了一支根系鞍钢、水平超常的设计队伍。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就是李龙珍带给我们精神震撼的来源和启示。本报记者 马瑛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