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住文明小区4年没生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0:14 南方都市报

  “住文明小区4年没生病”

  梅花村街居民热议“创文明社区”,用热情的歌舞表达自豪之情

  东山区·梅花村街

  社区档案

  街道面积:全街总面积1.4平方公里。

  街道人口:常住人口7万多,流动人口1万左右。

  建立时间:1986年1月,梅花村街道办事处成立。此前分属于东湖街道办事处和农林街道办事处。

  本报讯昨日下午,阳光格外灿烂,在空军医院生活区的草坪上,来自梅花村街各个社区的居民展开了对“创建文明社区”话题的热烈讨论。论坛上,梅花村街的老百姓一再表达作为“梅花村街人”的自豪,他们有优美而热情的歌舞,他们骄傲地说:“住在文明小区里4年没生过病。”南方都市报领导也到场参加了这次梅花村街社区论坛,并解答了梅花村街百姓关于“‘文化人’与‘文明人’的关系”的提问。

  现场

  黄伯呵呵笑:听论坛比听新闻还好

  昨日下午3时许,临时搭起来的露天会场气温很高,坐在小凳子等候论坛开始的居民早已汗流浃背。

  来自水均社区的黄伯用手背擦擦汗,一字一顿地发问:“我们社区居民到底应该怎样参加社区文化建设呢?”梅花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瓯马上回答了他的问题,详详细细地说了5分多钟。黄伯认真地听完,告诉记者:“我年老了,脑子不太好使,很多时事记不住、理解不了。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想要有个专家帮我解释。听论坛,比听新闻还好。”问他对李瓯副书记的回答是否满意,黄伯呵呵笑道:“我才问了两句,他说了那么多,满意满意!”

  老伯乡音浓:夸夸御寒护老安置点

  论坛进行中,家住共和南社区的一位老人家拿过话筒,用浓重的家乡音说:“住在我的小区里,我感觉到很温暖。”春节前,共和南居委会给居民发了一份通知,称社区设置了御寒护老安置点,有需要的孤寡、困难老人可以到安置点求助。虽然他用不上,但是这让他很感动。“住在这里,我4年没生过病。”他认为,这样的社区就是文明社区。

  大嫂问文明:快板一打讲社区文化

  几轮“答辩”下来,一位身穿红衣的大婶按捺不住了,她站起来发问,内容“就地取材”:“今天讲坛背景板上写的是‘文明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养育文明人’,这个什么意思?”梅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接过话筒说,文明社区、城区的建设反映的是人的素质,靠的也是人的社区。

  只回答这么短短一句,随即请出一队10人红衣舞蹈队,每人手握快板。清脆的女声有板有眼地吟起:“文明社区靠群众,大家同心创新天……”介绍了梅花村街社区群众文艺团体活动、文明社区等内容,这个节目,刚好回答了红衣大婶的问题。

  当家人回应:文化广场今年全覆盖

  梅花村街党工委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居民有更多的场所开展活动,进行交流和身体锻炼,今年年底前将在梅花村街所有社区建设居民活动文化广场。目前已建起了14个,年底前会完成18个。

  独特一幕

  居民考问本报老总

  听说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陶第迁也到场参加讨论,一位东风中社区的男士发问:“南方都市报我天天读,想了解一下贵报的办报方针。”

  对此,陶第迁作了详细解答:

  南方都市报是一份新锐主流大报。所谓“主流大报”是指有责任感、有公信力、服务于主流人群,有影响力的报纸。

  南方都市报的口号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份最好的报纸,但这是我们的目标。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集团下的一份党报,为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服务义不容辞。

  社区人文

  文坛巨子村中弄梅

  梅花村是梅花村街的代表地区,上世纪30年代曾居住过风云一时的国民党军政要员,陈济棠、余汉谋、孙科、林逸民等接踵在此兴建西式洋楼。

  建国后,这里又居住过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和著名活动家烈士后裔、为剿匪献身的革命烈士家属。萧殷、吴有恒等知名作家长期居住于此,作家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在此成书。

  上世纪80年代末,梅花村地区完成了由农村到半农村最后到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在的梅花村街属于东山区老城区的新开发区,锦城花园、东风广场、金羊花园等一批高级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吸引了不少高级白领入住。

  梅花村街还有严格的机关文化,“一张笑脸相迎,一番问候暖心,一片真诚办事,一声祝福送行。”工作人员若不按四句话执行,受到居民的两次投诉就得下台。

  梅花村自梅花来

  梅花村初称模范村。上世纪30年代,陈济棠、萧佛成等20多位政坛人物建宅于此。宅院内绿草如茵,马路两旁广植梅花,每逢隆冬,梅花吐艳,香味飘溢,梅花村由此得名。

  人物

  两百老头老太学她耍木兰拳

  见到随时都有着爽朗笑容的杨德保时,她正带领一群老太太老爷爷为论坛节目的彩排忙得不亦乐乎。64岁的她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我的秘诀就是打木兰拳。”爽朗的笑容又出现在她的脸上,说着还双腿蹲下做了个示范动作。

  8年前,杨姨从铁路部门退休,她开始到公园去找锻炼的方法。“最后选择了一项最难的木兰拳,我相信自己能练好。”自信的她现在已学会了15套木兰拳,“包括拳、剑、扇、圈、球等一系列。”她笑说木兰拳的动作幅度大,有利于拉长拉直身体,“我可不想一早就驼背。”

  那时候,杨姨每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到海印桥下学木兰拳,坚持两三年后,记性好的她便在自己居住的楼下听着音乐练。不知不觉,她的身后多了一群老人,“他们都想跟着我练木兰拳。”热心的杨姨便当起了教练。

  去年5月底,成立了200多人的梅花艺术团,由杨姨任团长。除了木兰,还有时装表演、腰鼓、太极等活动。

  “连我那一向很正统从来不会跳舞的老伴现在都跟着我参加活动了。”说起极力支持自己工作的老伴,杨姨特别自豪。说来也巧,当时离她排的节目《阿公的酒碗》演出时间只有一个礼拜了,有人提议,“你这个节目很好,就差一个阿公。”回到家杨姨就对老伴说,“老头子,没办法,只有你来演,换了别人不够默契。”就这样杨姨把老伴拉到了一条战壕,“现在他的大鼓打得特好,早上5点半就起来带着十几个人到公园锻炼。”

  当家人

  党支书有时也偷偷抹眼泪

  调到梅花村街做党支部书记才2个多月的罗志萍以前负责锦城花园一片的居委会工作,梅花村住的大多是省委机关干部及家属,而锦城花园住的都是白领阶层。所以她笑说自己是“管完有钱的再管有权的。”

  她坦言刚开始换工作有些不大习惯,“压力也挺大。”白领们不愁吃不愁穿,文化素质高,但对政府的政策不一定了解。“所以主要想着怎么样把政策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对于机关干部们,我们就要提高文化活动中的品位,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文化要求。”

  秀丽端庄的她曾经为居委工作流过不少眼泪。那时她在东风二社区做居委会主任,为了改造小区环境,想在小区内建一个小广场,由于占用了五六户居民住房周围的面积,她一家家上门做思想工作,“白天去,晚上也去。”但迎接她的往往不是好脸色,有些居民甚至关门不让她进门,这个时候她就会偷偷抹眼泪。不过她没有放弃仍坚持上门,终于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广场建起来后,他们都觉得很方便很漂亮,还感谢我们呢。”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叶子 实习生 蔡凤 通讯员 杨亚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严明 实习生 吴铠峰

  制图/吴山

  (图表略,详见报)

  图:

  论坛上穿插的节目演的也是社区居民的身边事。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