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1:32 兰州新闻网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做好“扁担”文章(组图)
  皋兰要做好“扁担经济”的大文章,要意识到,机遇就在眼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项目建设要抓,“三农问题”要管,旅游经济更要大展宏图。如果不能解决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那经济腾飞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摆在皋兰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强壮的“铁汉”,铸就一副“铁肩”,“挑”出自己灿烂的明天。———记者感言

  这几天,不论是兰州人,还是白银人,都忙着去皋兰什川看梨花,这既是踏青的一种选择,又是松弛都市生活中紧张心理的最佳方式。在什川梨园看到优美的环境,看到打牌、吃农家菜、喝大碗酒的情景,我们依稀看到了兰州乃至白银城里人对皋兰说不清、割不断的感情。

  这种感情其实是历史的、地域的,更是相互关心的一种期望。

  从解放后至今,皋兰一会隶属兰州,一会隶属白银,这种历史形成的关系,已经多少向我们昭示了今天的皋兰和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透过梨花看皋兰

  现在,人们几乎是通过什川的梨花来看待皋兰的,因为什川就在黄河边,距离兰州市区仅仅只有20公里左右

  采访

  不妨打开记忆的封面,皋兰同兰州的关系几乎就是同一“名称”。

  早在1998年,本社组织了“东西南北看发展”系列报道,当时我们在皋兰采访时就感受到,皋兰像一个“巨人”,在她肩上的“扁担”一头挑着白银,一头挑着兰州。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皋兰和兰州、白银之间,不论从哪方面讲,都俨然已经是一个“挑夫”的角色。

  事实上,“后花园”和“扁担”的背后,人们不再是一种用“城里人”看“乡里人”的眼光,不再是“你”是“我”的辖区的态度,而是对正在发展起来的皋兰的肯定和潜在的一种热望。

  因为,“后花园”有鲜花铺就的热情,“扁担”上挑回的是兰、白两地带去的效益。

  在这个方面,皋兰人是有自己的“盘算”。

  这不,在今年启动的发展战略方针上,皋兰县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打响“三大战役”,目的就是要做好“扁担”的文章。

  记者手记

  那么,这篇文章都有哪些内容呢?

  在皋兰采访时,县委书记王韶珊向我们这样介绍,没有水,发展无从谈起,所以有了第一战役“西电工程攻坚战”;没有项目,发展就没有支点,所以有了“双百万套轮胎下线攻坚战”;没有好环境,哪有凤来栖,所以有了“县城主干道美化攻坚战”。

  从这些打算中不难看出,皋兰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前瞻性的,说具体些,就是形成一种夯实基础后发力的态势。

  然而,和所有的城市发展一样,既然是“攻坚战”,就是一场硬仗,发展的机遇是和挑战一起站在你的面前的。

  水,流淌着未来的希望

  从已经动工的西电一泵站上可以看出,用不了多久,灌区人们的脸上肯定会再次绽放笑容的

  采访

  水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好像只有“方便”的感觉,因为,只要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就会出来,通常人们不会太操心。

  可是,水对于农民尤其是对干旱地区的农民来说,无异于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皋兰更不例外。

  对皋兰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水对皋兰来说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存大事,且不说历史上干旱的皋兰人是怎么生存过来的,就说建国以后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几乎所有的县委领导班子都把水的问题列为皋兰人生存的头等大事来抓。

  “靠天吃饭”就是皋兰人的真实写照。

  人都吃不上水,发展工业不就成了一句笑话了么?

  1970年4月,为解决吃水问题,全省重点项目和全国第一个水利外援项目,西岔电力提灌工程上马了,随之出现的,是一派人扛马拉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当第一股黄河水从渡槽中流淌下来时,多少人带着祖祖辈辈的希望,手捧着救命水,哭了,那苦涩的泪水和浑浊的黄河水顿时交融在一起,将干旱从记忆的词典中稀释了。

  可是,和全国现有的七省市提灌工程一样,这项流淌了30多年的生命水工程目前是带病运行,举步蹒跚。

  来自西岔电力提灌管理处的消息,这项工程为12级550米的高扬程提灌,共计86公里。由于低于供水成本收费,加上渠线长,损耗多,后期改造维修长期“营养”不良,现处于超期服役、严重老化的状态,大部分电机、水泵严重超过国家规定为25年的使用年限。

  目前,位于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取水口上游的大峡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后,库区水位随之抬高,水流减缓,泥沙淤积,使得泵站抽水极为困难。

  俗话说得好,“屋漏又遭连天雨”。

  就在去年,灌区北部的黑石川乡红山根蓄水塘坝发生裂缝而决堤,人、畜以及工业用水一度受到极大影响。

  改造,迫在眉睫!改造,势在必行!对于这项时间紧、任务重的生命工程,皋兰县连连搓指,到处“化缘”。

  根据预算,整体改造这项工程需要2000万元的资金:1000多万要用在一泵站的建设上,近400万要用在总干渠上,剩下的300多万要用在紧急建设黑石川乡25万方的蓄水塘坝上。

  记者手记

  对这样一场硬仗,皋兰县领导冷静应战。

  正如县委书记王韶珊所言,基础工程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农业增效、招商引资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保障。通过改造重建,增强工程提蓄配套、适时供水能力,确保了灌区42个村的人、畜用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我们从已经动工的西电一泵站上可以看出,用不了多久,灌区人们的脸上肯定会再次绽放笑容的。

  其实,西电提灌工程的升级建设仅仅是皋兰稳步发展的一个方面,随着小峡电站两台机组的发电,亿嘉铝塑即将建成投产,以及今年将要投产的金刚轮胎、三水三鹿和兰鑫硅铁等项目,都将极大地夯实皋兰发展的速度,皋兰工业经济即将进入高位增长、快速发展将不再是梦想。

  悄然兴起的两场“革命”

  在人们的记忆中,皋兰除了缺水还缺“企业”,曾几何时,为了引进企业,皋兰历届领导和群众作出过多少努力,如今这一努力已悄然地带来了一场黄土地上的“工业革命”。而一辈子“务劳”土地的皋兰农民也在市场的引导下,开始了某种程度上的“土地革命”

  采访

  皋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皋兰县所谓的企业仅仅只是农机厂、纸箱厂、砖瓦厂等一些不起眼的、一个个作坊式的“企业”,而把皋兰的企业发展起来,几乎成为皋兰县历届领导班子和老百姓的理想和美梦。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大”饲料厂落户皋兰,成为皋兰工业企业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随着一些地州市大型企业的转产搬迁,给皋兰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皋兰的工业企业发展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目前,皋兰工业正处于量的扩张时期,以消耗能源、资源、原材料为主的传统产业居多,粗加工、初级产品多,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农业基础脆弱,生产力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县域经济由自给型农业为主向工业化初期阶段转型时,矛盾比较突出。

  在做好“扁担”文章的设想里,作为“挑夫”的皋兰,她具有“吸纳”和“输出”的两个功能。所谓“吸纳”,就是要用优惠的政策和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将兰、白两城的工、商等业吸收到自己的地盘上来,改变自己土地上的面貌,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所谓“输出”,就是将自己富余的劳动力以及自己的产品送出去,去丰富周边城市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抓项目”便成为皋兰县发展、壮大自己的一个强力支点,以“双百”为重点的工业项目和以“公司+农户”为发展农业的思路,更成为这篇文章里的亮点。

  曾在2002年,“双百万套轮胎”项目在皋兰县给予最大优惠和付出最大代价后落户皋兰。这个投资20亿元的重点项目,一年生产80万套斜交轮胎、180万套全钢丝子午轮胎,计划用4至5年时间分期实施。

  皋兰县领导告诉我们,2003年4月,“双百万套轮胎”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动工实施,现已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主厂房和配套设施5万平方米,搬迁安装到位30万套斜交胎生产设备,计划在7月底达到生产能力,同时安置就业人员800人。年底设备技术升级完成后,产量将达到60万套,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44亿元、利税过亿元。

  可以看出,皋兰从没有工业到有工业,从零星支片的工业量到今天已渐成规模的工业格局,它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迟到的工业革命,尽管“这场革命”来的晚了点,但它毕竟还是来了。

  说完工业,再来看看皋兰农业上发生的新鲜事。这同样也是一场“革命”,也许对皋兰来说,这更加深刻。

  在西岔镇记者发现,这里的农户有两种身份:一是土地租给别人,自己当起了“地主”,二是自己又反过来给租地者打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西岔镇陈家井村的农地里,十多个村姑正忙着干活。从她们爽朗的笑言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干活的热情,而到了下午六点时,一句“下班了”的吆喝,使人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

  村民们说,上月他们听说村上的蔬菜保鲜库要承包农户的土地,来进行连片组合,发展大棚农业,承包价是一亩350元。

  为了这件事,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他们年亩产最好水平是800斤小麦,可以收入640元;在生产期间,要投入40元种子、120元水费、80元肥料、20元农药、20元耕地费、20元栽种费以及40元的收割费用,这里面不包括自己投入的劳力,这样算得的亩产效益是300元左右。可在一般年成,亩产五六百斤所产生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还有一笔账:一亩地最少要投入20个工作日,保鲜库给每个工作日的价钱是15元,打工一个月,就有300元的进账,这对农户来讲是很可观的。

  一周后,全村136农户中的130户相继签约,村上323亩土地被保鲜库承包。同时,这项合同还有相邻的漫湾村跟进,保鲜库又获得了311亩土地承包合同。随后,陈家井村意识到这种经营模式的前景,立刻出手以同样的价格“收购”了村上的400亩土地。

  记者手记

  事实上,在这件事之前,西岔镇农户都是将条件好的土地种蔬菜,一般的种小麦,一年下来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可根据保鲜库的市场分析,承包后的土地,至少可以升值两倍。

  对于这件事,西岔镇也有自己的打算。主管农业的副镇长魏建盛介绍说,目前启动的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是一种“公司+农户”的土地扭转经营模式,实行连片集中、统一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势蔬菜产业。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这130户农民的做法,表现了农民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这种尝试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政府推广和协调农业产业化、市场的发展。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大大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可以预见,这必将带给我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新的经营思路,农民致富奔小康指日可待。

  “扁担”上挑着喜和忧

  高速公路的修通缩短了皋兰与兰州、白银的距离,这样皋兰的投资环境便好了起来,人气也就旺了

  采访

  从皋兰县城出发,到兰州到白银都是45公里,这对于“扁担”之间的皋兰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对皋兰的发展是利还是弊呢?

  对这一问题,王韶珊一语说破:“这是把双刃剑,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句话最好的证明就是,只要路过皋兰,要么加把油到兰州,要么到白银,皋兰仅仅是“路过”而已。

  那么,皋兰这个“扁担”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韶珊说,说是机遇,是因为高速公路的修通缩短了皋兰与兰州、白银的距离,这样,皋兰的投资环境便好了起来,人气也就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皋兰不仅土地便宜,劳动力也廉价,这对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吸引。另外,从政策上讲,兰州市要实行“退二进三”的战略,市上“退出”的产业,如制造业等,正好是皋兰要“进的”,这和市上的大环境是相吻合的。说是挑战,也是因为高速公路缩短了皋兰和兰州、白银的距离,主要的消费走向了兰州和白银,无疑削弱了皋兰“三产”的发展。那么,怎么来面对这个挑战呢?

  皋兰县的做法是,利用土地资源低廉的价格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首先,让农村富裕的人家搬到县城来,吸引兰州和白银等城市的人口来居住。同时,把县外的企业引进来。那么,人多了,都住下来了,消费能力自然就强了,发展“三产”的希望也就有了登陆点。

  诚然,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皋兰打出这张“牌”的奥秘。

  为了发展“三产”,吸引更多的人气,皋兰县在“打好县城主干道改造美化攻坚战”中,有这样的打算:“启动发展环境营造重点项目,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招商引资和建设兰州卫星城创造条件。”

  可以说,皋兰县已把环境的好坏,直接提升为招商引资的必备条件来抓。

  记者手记

  在皋兰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得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消息,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诠释“扁担”文章的所有内容:现在,来皋兰买住房的兰州人和白银人多了,皋兰的房价也在悄然上扬。

  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个好兆头。

  因为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现在皋兰的城镇人口仅两万过一点,“三产”收入尚未达到全县经济的三分之一。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来说,“三产”的收入应该占到一个城市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繁华都市,其比例高达50%以上。

  消费,“三产”,也许就是皋兰在经济发展中的“痛”之所在,皋兰县也试图用扩大县城的办法来扩大消费,提升“三产”,这个思路也是皋兰县的一班人从本县的实际出发,所梳理出来的,那么,皋兰人的这个想法能不能够实现呢?让我们的思考和他们的实践同步进行吧!记者感言

  “挑战”也是机遇

  谢鹏

  在对皋兰的调研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小时”经济圈对当地的影响。一方面,它给皋兰带来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了该地区与兰州、白银两地的经济联系,使皋兰的“扁担”作用愈加明显;另一方面,它也给皋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皋兰人来说,便捷的交通已经减弱了县城对他们的吸引力,消费群的外移是皋兰要面对的新问题。这就要求皋兰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挑战转化成机遇,实现自身优势的最大发挥,进而加快发展的步伐。

  如何增强县城的聚集力和向心力,让消费成为拉动皋兰经济的一大支柱,已经成为皋兰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说到底,皋兰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后劲、有连续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会导致投资低速增长,而投资低速增长则会直接导致内需不足,国民经济增长减速,有效供给受到影响,进而又影响内需。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会形成循环的恶果。这是皋兰在经济建设中已经着重注意的。

  现在,县域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能否实现腾飞就在于其自身优势的发挥了。皋兰要做好“扁担经济”的大文章,要意识到,机遇就在眼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项目建设要抓,“三农问题”要管,旅游经济更要大展宏图。如果不能解决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那经济腾飞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摆在皋兰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强壮的“铁汉”,铸就一副“铁肩”,“挑”出自己灿烂的明天。

  大家来说

  拓展皋兰的发展空间

  采访时间:4月16日

  采访地点:北辰路

  采访对象:张明富(皋兰黑石川乡农民)

  记者:“你感觉皋兰哪些地方的条件好一些?”张明富:“现在皋兰黑石、西岔等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普遍较低。相对来说,什川、忠和等乡镇条件好些。”记者:“皋兰要发展,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张明富:“政府部门在注重那些条件好的乡镇的同时,应该把资金和优惠政策向贫困乡镇多倾斜一些,多给他们找些投资项目,多考虑点县城北区乡镇的实际,让全县的老百姓共同富裕起来。”采访时间:4月16日采访地点:北辰路采访对象:小罗(县直机关干部)记者:“皋兰的发展优势在什么地方?”小罗:“皋兰是个资源比较缺乏的地方,但发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的条件较好,因为它靠近省城兰州,又邻近现代工业大城市白银,地理位置刚好处于两大城市的中间。所以说发展空间很大,政府部门要合理利用交通、地域上的优势,结合皋兰的实际,走适合皋兰发展的路子。”采访时间:4月16日采访地点:北辰路采访对象:魏孔荣(皋兰县什川镇个体户)记者:“皋兰要发展,靠什么来吸引人?”魏孔荣:“要让外面的人了解皋兰,不能单靠梨花节来吸引人。要有名片意识,让外面的人了解皋兰的太平鼓、了解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还要做好像万亩梨园、兰州鼓子等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主要的是对外宣传,让社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皋兰,首先政府部门得转变思想,在包装整体形象和完善投资环境工作上多下功夫。”

  专家视点

  倪国良做足“扁担”经济

  皋兰的优势在于它的交通和旅游。一头是兰州,一头是白银,它在中间就形成了一种“中转站”效应。这个效应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而旅游呢,什川的梨花节已经让更多的城市旅游群把皋兰当成了休闲度假的“后花园”,随着梨花节知名度的扩大,皋兰会让更多的外地游客记住它的。因此,我认为皋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同时,我认为,皋兰的经济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在抓项目建设的同时夯实经济基础后发力。经济发展要保持一种持续性发展的势头,这就要求该地区的经济要有后劲可挖。皋兰能不能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挖掘一些新的东西,增加一些后劲,这是它能否发展的关键。

  第二,要做大皋兰的旅游经济。皋兰的什川梨花节已经让许多兰州人有了赏春的好去处,而且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就是要把它做好的问题。能否以梨花节为契机把皋兰的名片打出去,这是机遇所在。同时,有了知名度,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招商引资上项目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要搞好“三农”问题。农业是基础,对于皋兰这样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发展农业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富裕,农业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好了,皋兰的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倪国良,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作者:本报记者谢鹏 肖朝利 肖兴吉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