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 中国家庭结构将重新洗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4:55 新华网

  前言

  “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有人说,“421家庭”是7张牌,其中4张是大牌,每张都万万不能丢,1张是底牌,更是绝对要压在最后,还有2张是关键牌,没这2张,整组都成一盘散牌。张张重要,张张不能丢弃,但现在却要重新洗牌了。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四世同堂式的家庭“金字塔”迅速演变成“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伴随着“新家庭”的出现,整个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将被颠覆。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一人结扎,全家光荣”。“421家庭”表示:“现在孩子是唯一的希望。”丁克家庭则称:“如果有个孩子,那就不用玩了。”

  专家担心,这将使家庭功能式微和社会传统结构解体,因为嫡亲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危及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亲族网络及其社会伦理观念。若干年后,人们将不再有表亲,不再有姑叔姨舅,更让人担心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兄弟姐妹,家庭细胞随之解体。与此同时,社会急剧老年化,而独生子女赡养负担的加重,则将直接考验中国即使是10年后都仍然很不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

  “421家庭”所代表的新家庭,一方面,跃然呈现出所谓现代化生活的全新局面,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中国家庭正处于社会新游戏规则的关键时刻。

  重新洗牌的中国家庭

  整个中国正处于一个从“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传统架构迅速断裂的时代。由此而生,经济投入方向变了,如今全部堆压到“1”的身上;家的经营方式变了,如今家的重点从传统文化传承转到经济投资理财上。

  25岁的刘娜去年生下了一个女宝宝,然而在宝宝刚满6个月的时候,刘娜就回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父母照顾。这位年轻的北京白领对此显得有些无奈:“我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更不是一个好女儿。”

  生活在另一个家庭的陈正嘉在结婚前还是北京一电信公司里的一个快乐的宽带安装工人,结婚以后,他清楚地看见自己生活的变化:“突然间又要当老公又要当爸爸,还要当一个好儿子,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一天是一天了。”

  刘娜与陈正嘉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1978年施行“计划生育”国策后的“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独生一代”,和几乎所有中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一样,正开始书写一种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他们在这种全新的家庭模式里,实践着自身的生活理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人中国家庭的困惑。

  有人说,“421”家庭是7张牌,其中4张是大牌,但每张都不能轻易丢,1张是王牌,更是绝对要保住,还有2张是关键牌,没这2张,整组牌都成一盘散牌。张张重要,张张不能丢弃,但现在却要重新洗牌了。

  421家庭接管未来

  刘娜是一家劳务公司的白领,她的老公则是一名公务员。两个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结构由4个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组成,是典型的由两个独生子女支撑起来的家庭。虽然这么早就结婚、生子,但刘娜认为自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趁父母身体情况还好的时候,把孩子生下来还可以给他们照顾。如果拖个三五年,又要照顾父母又要照顾孩子,就麻烦了。”这是目前421家庭中的“2”的普遍想法,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家庭的倒金字塔结构,令“2”们心有戚戚,不得不早做打算。

  随着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27岁了,他们正在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新家庭将接管社会,组成新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模式。但是,他们显然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因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年龄还是“小孩子”,但家庭责任已不可避免地到来。刘娜和她的丈夫就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相比刘娜的家庭,陈正嘉的家庭经济条件显得并不那么宽裕。他和妻子都是一般的员工。陈正嘉每天在城里东奔西跑地为不同的宽带用户安装、修理、维护;而她的妻子每天有8个小时要站在超市的寄包处看管顾客寄放的物品。陈正嘉每周一到周四把孩子放在自己家里,让自己的父母照看,每周五到周日则把孩子带到岳父岳母家。双方父母采取“轮班制”分工看管孩子。“如果不这么平均分配时间把小孩给双方父母,他们还会不高兴呢。如果我们两个年轻人能够自己带小孩就好了,但我们得抓紧挣钱啊,要不就养不起小孩了。”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1”仍然是家里的重心,在采访中,传统的哺育后代的方式并未因1970后或1980年代初的年轻人有反叛心理而将这一规则破坏掉,一旦他们成家、立业、育子后,他们也体会到了上一辈人的良苦用心。孩子是未来,但在父母眼里,自己还是孩子,421家庭中的“4”在分担这个家庭的压力。但老人是依赖也是这种家庭结构中最大的不稳定因子。如果再过10年,谁来给老人养老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送到养老院?不放心;接到家里?已有两个老人了,哪里照顾得过来呢?

  好在陈正嘉无暇多想,有了孩子,干起活来都有劲。实际上,有更多的421家庭,由于社会人口流动的加速,使得更多的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4”和“2、1”常常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着。中国的现状是,60岁老人已经接近1.3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成为世界上拥有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仍在以每年3.32%的速度递增,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摆在陈正嘉面前的矛盾,不仅是“养不起孩子”的忧虑,还有“养不起父母”的危机。陈正嘉的父母和岳父岳母都是退休工人。除此之外,陈的爷爷奶奶仍健在。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陈和他的妻子可能要面临一对夫妻照顾至少4个老人的困局。陈正嘉常常为此感到担忧,他笑着说:“如果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最好有一两个哥哥。”现在夫妻俩拼命挣钱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是为老人们的养老作准备。不过,陈正嘉对未来没有太多明确的打算,因为他“不敢多想”。这不只是陈正嘉面对的,整个中国亦正处于这样一个从“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结构的急速变化的社会中。

  中国新家庭,重新洗牌

  在大部分独生子女看来,父母帮自己带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他们同时担心父母用老一辈的育人方式来带小孩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陈正嘉的父母带小孩时只管吃喝拉撒,其他方面却几乎不涉及。陈的妻子曾经买了一盘莫扎特育儿音乐的磁带回家,交待公公婆婆平时经常放给孩子听,结果老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件事情,也不相信“听音乐也会变聪明”的说法。而陈正嘉担心的是,住在城郊的岳父岳母都不懂得普通话,以后孩子的语言教育可能会受到影响。

  刘娜的公公婆婆虽然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公务员,但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思维方式上总难免有许多互不认同或缺乏理解。在刘娜看来,老一代人的一些观念早就应该被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不能因为受到老人们的潜移默化而接受陈俗旧律。刘娜的一位同事就经常因为岳父岳母教给孩子一些她不能认同的东西,而与岳父岳母闹矛盾。

  为解决这样的矛盾,刘娜打算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在父母住处的附近买一套新的单元房,和父母保持“一碗汤”距离。“吃饭和家庭团聚的时候回公婆那边,但孩子平时应该多和自己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人父母啊。”虽然是独生子女一代,但在抚育子女这个方面,每一对年轻的父母都不可能放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都希望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来实现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对于后一代教育方式的冲突也许比较容易化解和回避,但在家庭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却容易引起新的冲突。另一个“421”家庭的决裂正是如此:南京的一名会计小徐就在结婚后不久离婚了,原因是无法容忍公婆对老公的“溺爱”。她丈夫小吴有两个月没工作,天天拎着包出去网吧打游戏,时间长了,小徐就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当时被他妈听见了,他妈就破口大骂:‘我的儿子,我养他,我养他出去打游戏,要你管?’。”现在,小徐与小吴虽离异,但因为小孩的关系,仍“同屋分居”。“现在孩子是我唯一的希望。”小徐目前最大的想法是:“把孩子养大之后去隐居。”在这个奇怪的“421”家庭结构中,小徐的地位非常微妙:“我婆婆也不是凶恶,她就是比较霸道,有一次,朋友约我出去泡吧,8点出去的,我9点就死活要回来。他们很奇怪问为什么?我说不愿意让他们等门。她们问我为什么不带钥匙,我说那不是我的家。就是这样。我朋友说我内心太灰,我自己也知道。可是谁也帮不了我。而且,我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421家庭的巨大缺失在哪里?小徐终于说出了两代人的不同特质:“我觉得我们70后一代的人很多都是这样。因为我们的父母大半都是40年代50年代初的,我们这两代人的生长环境特别不一样,等我们到了社会上,父母根本没有生活的指导能力,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靠自己摸索,终归有许多失败的尝试。”

  不管怎么说,27年前的计划生育国策决定了“421”家庭将取代现有家庭模式,有其因必有其果,“2”们能否充当社会生产的加速器、能否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尚需要继续磨练。随着这种全新家庭结构的产生,他们在家庭理财和投资、人生目标和规划、社会人际交往上都正在进行着全新的洗牌,因为,整套社会游戏规则都已经变了。(胡小同林翔)

  “让一部分人多生一个”的都市难题

  上海、北京、广州、武汉,中国的大城市户籍人口频频出现负增长。“让一部分人多生一个”的政策是如何变成“让一部分人不敢多生一个”的都市心理暗疾的?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至今已持续了11年,而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根据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计生委某负责人说:“预计到2030年,本市户籍人口中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这意味着两人行,必有一人是老人。”上海成为白发社会似乎指日可待,而上海的人口问题,将逐渐蔓生到中国的其他大城市。

  鉴于此,作为缓解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重要方法,2004年4月15日颁布施行的《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进行的某些政策微调便再正常不过:上海不再鼓励夫妇不生孩子,也取消了原先对婚后无子女夫妻在退休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政策。原先关于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期的规定也已取消。符合“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夫妇双方一方为本市农业户口且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等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申请“生二胎”。此举被媒体解释为:上海放宽生二胎的限制,开始让“一部分人多生一个”。

  一个孩子要49万,谁敢生第二胎?

  新条例的实施显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相关媒体报道,自去年4月15日新条例实施以来,上海申报“生二胎”的家庭数量有了显著增加。那么想多生一个的这部分人究竟是谁?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夏毅介绍说,目前上海最希望生育二胎的人群分两类。一是收入达到相当水平的富人,另一类是社会底层人士。——无论是富人还是社会底层人士,除再婚等特殊规定外,他们能生二胎的条件是夫妻双方均得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目前在上海已到育龄期的独生子女占其同龄人中的90%以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李宏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上海独生子和独生女结婚后生二胎的比例大概占20%—30%。”其余70%—80%的独生子女夫妻为何不愿意生二胎?

  2003年11月,在制定新的《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同时,上海市人口计生委进行了一项针对上海18—30岁青年人生育意愿的调查(有效样本20649人),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打算生育子女数平均为1.1个,不生育者占4.48%,生一胎占81.47%,生二胎占13.70%,生多胎占0.35%。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均为1.1个,愿生二胎的比例分别为14.45%和12.79%,无明显区别。而选择生一胎者,有55.5%的人最担心的是孩子高昂的养育成本,事业发展、经济负担和孩子就业等依次排列其后。

  上海年轻人的担心暗合学者徐安琪的研究结果。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一文中分析道: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为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9万元。这还未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至6万元的收入。这是徐安琪根据上海市徐汇区调查结果作出的分析,被调查者中59.3%的受访者年收入在12000-60000元之间。尽管因为经济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49万这一引起巨大轰动的数字在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仍旧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抚育成本对于家庭经济的影响力。一个上海徐汇区的居民家庭如果再生一胎,意味着要付出另一个49万。

  深圳盐田区妇幼保健院在2002年7月所做的“城市居民已婚育龄夫妇计划生育问卷调查”(有效样本8462份)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广州、上海、重庆、长春、西安等五城市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940.26元,而每月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为503.72元,占据家庭月收入的25.96%。如果生二胎,意味着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孩子身上。

  一成家庭变“丁克”了,还该不该鼓吹?

  新的《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在放宽生二胎的限制的同时,不再对不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政策,不再鼓励婚后因主观意愿而不生育的“丁克(DINK)”家庭(英文对那些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Double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

  这些一胎都不愿意生的丁克一族在上海并不少见。上海市区在1979一1989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除去其中一些再婚不生孩子和由于生理原因不能生育者,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孩子的夫妻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这一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上海市妇联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有效样本为1200份)结果显示,结了婚却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1%。负责此项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孙中欣对媒体说,“如果只选取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同年,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进行的社会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1984—1998年,北京市约有3%的夫妇自愿不生育,达7万人之多。1989年,广州市只婚不育的人数有10万人,1992年年底则猛增至13万人。2003年年初,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迟书君等人对深圳户籍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研究后发现:深圳户籍的家庭仍然属于传统稳定型,但不要孩子、仅由夫妻二人组成的丁克家庭所占比例却高达10%左右,远远高于国内一般城市,并且呈继续上升的势头。到了2004年,天津市妇联在600个家庭中选择了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专项调查,有63.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夫妻可以不生育”。

  学者李银河自1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我国丁克现象,在她的著述中写道:“自愿不育者人群以个人现世生活的幸福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重视自我的现代意识。”大多数丁克一族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然而与其说这些更为“重视自我”的丁克一族不要孩子是为了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与清净,不如说是由于严酷的生活现实而被动作出的选择。

  因为音译的洋名字,丁克一族在中国总会被当作时髦来看待。于是很有些人认为“丁克”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冲动而为之,鉴于女性晚育带来的危险,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口号“丁克反悔要趁早”。然而丁克现象并不像一首流行歌曲一样迅速逝去,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不育,丁克一族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丁克”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对于老龄化社会加速的影响仍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仍旧寄希望于丁克对降低生育率作出的贡献。“如果国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那些自愿不育的夫妇,使丁克家庭有所发展,那么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而且可望从根本上动摇国人的传统生育心理定式。”另有学者以上海市为例,认为上海市于199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其中应该有丁克夫妇的一份功劳,甚至可以说他们对此作出了特殊的隐性贡献。所以,“丁克家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应该鼓励。”这与上海以政府法规的形式鼓励生育,不鼓励生二胎两相对照,颇为有趣。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不生,老龄化如何解决?生,如何能养育得起?在一个快速现代化的社会里,长期一胎化的政策、以及“丁克”等生育观念的变革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些人可以生二胎却又不敢生,另一些则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白发城市正在形成。这便是中国大城市目前所遭遇的人口困境。(陆镜)

  六城市调查:我没有兄弟姐妹

  当独生子女升级为独生父母,未来的家庭结构将以“421”为主流,老师们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教育孩子们说:“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兄弟姐妹作为参照。

  “‘421’不是完美的家庭,只是现实的家庭”

  魏雄志,男,34岁,武汉,警察,月收入2000元,非独生子女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感情很好,是那种表面上不是很亲热,但实际感情很好的那种。比如说,现在房价涨得比较快,那天吃饭的时候,我妹就说,把她买断工龄的1万块钱给我,我当时听着,就一愣,很感动,我们的感情实际是“润物细无声”的。小时候我们就是,姐姐照顾我,我照顾妹妹。当然,那个时候还是比较羡慕独生子女的,因为他在吃穿、学习用具上面都比我们要好,逢年过节红包也是他一个人拿,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随着年龄成熟,人的观念也变化,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不需要太多言语的感情,真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本人还没有结婚,但我的同事基本都有了小孩,他们就说,孩子特别害怕放寒暑假,因为寒暑假就没有伙伴跟他玩(一般他们都是搬进了新的小区,邻里关系淡漠)。我还是觉得,小孩童年的成长环境很重要,是会对他一辈子都有影响的。

  当然从现实角度讲,我可能会选择“421”家庭,因为老人的支出肯定比小孩要小,加上有退休金、养老保险这些,老人并不构成负担的主体,老人多几个都不要紧,小孩就只要一个。不过这其实是我无奈的想法。因为职业原因,我经常加班,父母年龄也在60岁以上,我即便结婚,也要跟父母一起住。家庭很重要,我认为家庭比事业重要,因为事业其实是身外之物。

  “要么不生,要么生两三个”

  龚梅,女,28岁,深圳,教师,月收入5000元,独生子女

  对于我,可能丁克家庭更合适。中国式的传统大家庭太缺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了,仿佛每个人都想管理别人的生活的一样,尽管他们并不是坏人,但他们就是不自觉地要这么做。421家庭则是个畸形的怪胎,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421家庭完全没有一个交互的感觉,4对2、2对1都是集权的管理和付出,1对2、2对4则是压抑地服从和道德上的偿还报恩。因为我对你付出这么多,所以你必须把你的生活和我捆在一起,这就是这种家庭的逻辑。丁克家庭则不同,丁克家庭内并没有形成社会,但这个家庭是外向开放的,没有孩子使他们更多的精力在家庭外,他们和朋友圈子形成一个大社会,既有私人空间,又有交流感。当然,这一切推断都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现实中要复杂得多。

  和父母的居住关系,我选择分居,但至少要在同城。有时候也会感到孤独,不过那是小时候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现在生活变得复杂了,想要孤独也不容易。

  我要么不生,要么生两三个。因为我是独生子女,知道独生子女的感受,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在孤独中成长,长大还要背负这么多压力。

  “我从未感到孤独,我只是偶尔感到无聊”

  肖永强,男,27岁,深圳,国企管理人员,月收入6000元,独生子女

  丁克家庭是理想,421家庭是现实。因为421中的4和2基本已经确定,我改变不了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1变成0。可是,有时候我想来想去,还是不能确定我老了以后到底会是什么状况,会不会感到孤独、会不会生活难以为继、会不会死在床上也不为人知,这是很可怕的。好在日子还早,以后再说吧。

  我比较倾向于和父母分居的做法,据说端一碗汤步行不凉的距离最好,不过这就意味着两套房子。除了我自己家庭的开销、赡养父母的费用,还有那个未来有可能出现的“1”,我买得起两套房子吗?我不知道,至少现在买不起。比较特殊的是,我父母是离婚的,普通独生子女家庭里两位老人相互照顾,子女还可以偷点懒,我没有这待遇。我必须对待两个相互仇恨、争相在我面前妖魔化对方的老人,你可以想象我的状况,我的家庭是2-1-1-2-1。

  我从未感到孤独,我只是偶尔感到无聊。我自己给自己评价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不然我也不会离开他们独自来外地工作。我从小就是一个人生活,上学就一直住校,从来不觉得孤独。偶尔无聊的时候,我也有自己的爱好可以消遣,玩游戏、看碟、看书、上网、听音乐、在街上闲逛,生活那么丰富,有太多事情可以做怎么会孤独?

  我一直都是表兄妹中的老大,从小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都听我的。所以,从来不知道有个哥哥会是什么样,我会不会听他的话?希望有个哥哥或者姐姐,尝试一下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许会很有意思。

  “独享了父母的爱,也就只有独立承担对父母的责任”

  史周倩,女,27岁,成都,财务人员,月收入2000元,独生子女

  家庭结构就像我们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如果可以选,我更愿意生活在子孙满堂式的大家庭里。小时候爷爷还在时,我们一大家子总在一块过年,我们这一辈有七个小孩,就一块玩,哥哥们就带我放鞭炮,我喜欢这种气氛。

  以前别人问我是不是独生女,我都有点小小的骄傲,是独女儿就是家里的宝贝啊。还有就是证明你的父母素质高支持国家政策啊,那时候有些家庭听说要实行计划生育了,赶紧再生一个,所以我好些同学都有哥哥姐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独享了父母的爱,也就只有独立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没有人能为你分担。前年我妈出车祸住院了,我又刚跳槽,看着我妈躺在床上,我爸为我妈的事跑上跑下,我却没有办法帮得上忙,那时才觉得很无助,如果他们年纪都大了,不能相互照顾了,我又该怎么办呢。孤独感可能与是否是独生子女无关,但对父母对家庭的无助却是多两个兄弟姐妹可以缓解的。

  如果我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家两个小孩就好,当然能让我有个哥哥更好了,能有个优秀的哥哥就好上加好了。

  至于让我选择更愿意有几个孩子,当然是两个了,一个大儿子,一个小女儿。

  “要好的朋友不能代替兄弟姐妹”

  张琼,女,26岁,武汉,房地产销售,月收入2000元,独生子女

  以我目前的状态,我比较接受“421”式的家庭。首先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在本地,身体也比较健康,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年轻夫妻相比,我们的生活压力是比较小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孩子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整个家庭(包括双方父母)的共同话题,孩子作为家庭成员间的纽带,可以使家庭结构更加稳定。

  如果成家,我会与父母分居。但出钱请人照顾,并定期看望。我认为这样做既能照顾老人,又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但老人居住的地点应选择与自己的住地较近的地方或者是他们生活时间较久的区域,最好社区内有他们的老同事或老朋友。我觉得应鼓励老人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享受生活才能减轻孤独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若与老人同住,两代人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很可能发生冲突。当今的养老院虽然也能提供生活照顾,但大多数老人在思想上还是比较难接受的,因此与父母分居,请人照顾是我认为最佳的方法。

  作为独生子女,我偶尔会有孤独的感觉。虽然兄弟姐妹的有些“功能”也能从自己要好的朋友身上找到,可是朋友毕竟不能和你住在同一屋檐下,也无法长久地陪在你身边。如果可能选择,我希望能有个哥哥。这样别人欺负我了,他可以帮我教训他。我也希望哥哥能带我踢踢球,虽然更多可能是我坐在旁边看一群男生踢。可是我可以通过哥哥了解男生的想法,享受被人照顾的感觉。

  “没有兄弟姐妹,内心防线比较深”

  周立,女,24岁,上海,药材公司职员,月收入3000元,独生子女

  我不赞成和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也有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需要的话就给他们请一个务工,在上海务工的价钱并不是很高,出一点钱让双方都有舒适的生活方式,何乐不为?

  独生子女其实挺闷的,这我深有体会。小时侯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家住浦东,却在浦西读书的。班级聚会不能参加,定期活动又赶不上,所以同学关系非常淡,这时候就特别希望有一个弟妹在身边跟我说说话,和我一起玩。有的时候,有些话是连父母都不愿意讲的。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的这种经历,让我现在的内心防线比较深。虽然待人也挺开朗,但在交往的时候总不是很自然。再者说,多一个兄弟姐妹多一份人际关系。所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想生一男一女。而两个兄弟或者两个姐妹都会比较难相处吧。异性小孩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会不太一样,两个人能有互补、更加完整。长大了也比较容易互相帮衬。

  “但愿以后我可以生两个孩子”

  庞海涛,男,23岁,广州,网络编辑,月收入2000元,非独生子女

  我和姐姐的感情很好。她比我大4岁,很照顾我,和我一起玩,形成了对她的依赖。但很多时候,是我迁就她,因为我是男生,迁就女生是应该的。现在长大了,轮到我照顾她。走在大街上,总有人将我当成是她哥哥。

  要是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3兄弟姐妹,我是老二。因为三个人的关系比较稳定,不跟这个好可以跟那个好,还有一个当中间人,协调关系。而且,遇到什么事,总能找到商量的人。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但愿以后我可以生两个孩子,让小孩有个伴儿。要是只有一个的话,很容易导致他个人主义太重。这是独生子女的普遍毛病,我不希望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我孩子的身上。尽管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因为有父母的良好教育,这种情况在他们身上并不那么严重,但或多或少还是有的。要是有了兄弟姐妹,孩子们就懂得顾及他人感受了。

  “有一两个兄弟最好,帮我排解排解负担”

  宋馨,女,22岁,北京,学生,独生子女

  相对于子孙满堂和丁克,我觉得“422”家庭才是最好的,其实我也不太确定。但是个人觉得家庭圆满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之一。婚姻中如果缺少了小孩就不能算是圆满,一个其实也可以,两个就更好了。

  结婚之后,希望和伴侣搬出去住,我认为成人以后需要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样才能安心干出点业绩。只要经济方面不受很大约束,就应该尝试独立搬出去。同时经常去看望父母,他们需要的话会考虑请人照顾。因为尽到子女的义务也是必须的。

  作为独生子女嘛,也谈不上孤独,就是有时觉得压力很大。家里人的所有期望都得由我一人承担,不能失手。我的人生不再光属于自己,还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有的时候自己的梦想跟家人的期望会产生冲突,面临选择的时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觉得有一两个兄弟最好,帮我排解排解负担嘛。而且兄弟妹之间可以互相照顾,同时男孩女孩的同时存在可以使家庭更完整。

  “三个孩子就好像一个小社会”

  余静涛,男,22岁,上海,学生,非独生子女

  我有一个亲妹妹,现在念初中,两个人平时感情很好。作为我来说,从她身上找到了作为哥哥的责任感,尽心照顾爱护。不过她有什么话不太对我说,总是去找妈妈讲。平时给她补习补习作业,偶尔也做做思想教育的工作,有大学生免费给她做补习,为他讲授人生的课程,多好的事情啊!

  有了妹妹之后,咱们家热闹许多,所以我对那种子孙满堂的家庭方式特别有好感,特有家庭氛围!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市场上一点感情都不讲,回到家,每个人都希望有家的感觉。如果家里没感觉了,还要家庭做什么。我就觉得所谓的“421”家庭味道淡了些,还是大家庭亲情味浓。

  结婚之后肯定是要生孩子的,我的想法是先生两个,如果感觉不太麻烦的话再要第三个。为什么是这样呢?一来人多热闹,保持子孙满堂的可能性,二来两个孩子之间有个互相扶持,三个孩子就好像一个小社会,两兄弟吵架了,第三个能出来劝架,这会很有意思。

  “我妹妹是天然的伙伴”

  戈悦迎,女,22岁,北京,大四学生,非独生子女

  我更愿意子孙满堂式的大家庭。因为这样更热闹。而且,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大家庭里包含有很多小家庭,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我和妹妹的感情非常好,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她比我小4岁,我们从小就一起玩,就是天然的伙伴。我的脾气特别臭,可每次发火,她总是很冤枉的。但暴风雨过后,只要我道个歉,她就马上原谅我了,我们又恢复到很友好的状态。再给我选择,我也是觉得这样就够了,我只要现在的妹妹,。但是有哥哥更好,再多就不要了,怕人多相处不好。(其实这话不好说,我妹妹坐在我旁边正听着呢!)

  结婚以后,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我也不要这么多孩子。要么不要,要么最多只要一个。养小孩子太麻烦了。一想到后期的养育工作,我就头疼。

  “我不要孩子只要狗”

  刘映雪,女,22岁,成都,待业,独生子女

  我喜欢大家庭的热闹。过年过节的时候,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堂兄妹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有气氛。每次聚会结束,打扫屋子就会觉得很空虚——又是孤独一个人了。不过,要说长期居住,还是两个人最好,而且我不要孩子只要狗。不想养孩子倒不是经济的问题,是觉得责任太重大了,养条狗多单纯,大不了打几下,养个孩子还不知道他会养成什么毛病。现在社会这么复杂,我自己都很多事情不懂,拿什么去教他?

  我自懂事起就觉得孤独,家里从我小时就养着猫狗,我不知道是他们觉得我孤独而养的,还是我只能和猫狗玩耍而愈加觉得孤独。我一直幻想能有个哥哥就好了,姐姐不好,姐姐容易产生矛盾,而哥哥就不一样了,有保护感。在外面遇到什么事,都可以找哥哥出头,最好是哥哥早点工作,还可以找哥哥要零花钱。

  我个人反正是不想要小孩的,一个都不要,不过还是要看以后的情况来定,至少我现在是这么想的。(笔录/夏楠、陈漠、岑茵、周逸)(来源:新周刊)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