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靶子:县委副书记自杀 猜测为何能漫天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7:09 人民网

  评论由头:

  湖南望城县委副书记跳楼身亡 曾透露过自杀念头

  4月18日,湖南长沙望城县委副书记杨奇保在望城电信大楼跳楼身亡。据悉,杨奇保是望城县委分管农业工作的副书记。

  望城县召开全县党政干部会议,通报了中共望城县委副书记杨奇保于4月18日下午1:30许意外死亡情况。

  会上,望城县公安局专案组通报了侦查情况,县公安局经多方侦查取证,认定杨近期在医院进行B超检验,发现肾部有肿块,心理和生理上不堪病痛的折磨,曾透露过轻生弃世的念头,并曾于4月18日上午11时许告诉其妻,自己将要自杀。

  到目前为止,经县公安局侦查,没有发现杨有涉嫌犯罪的事实和线索,认定杨某死亡事件系本人对病痛极度恐惧,导致跳楼自杀身亡。县纪委认为,到目前为止,长沙市、望城县两级纪委均未接到有关杨某的任何举报。同时,在近期对有关单位的违规违纪案件查处中,也没有发现有涉及到杨本人的问题。

  推荐参考:

  关注点:

  “谣言止于公开”。首先,在信息传播快捷的今天,不公布不等于不传播,试想,农民工跳楼讨薪都能引来一大堆观众,何况在职的县委副书记突然跳楼自杀?其次,是否及时向公众披露辖区内重大突发事件,是检验一个政府能力的试金石,千方百计“捂盖子”,是不自信的表现,诚如曾经担任桂林市委书记的李金早所言:“一个不相信人民群众的政府,有什么稳定可言?”再则,无论是从党纪国法还是从民众的知情权出发,一个领导干部的非正常死亡,已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属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社会的利益,是一起重大的公共事件。封锁消息,则是拒绝人民的监督。

  关注点:

  中国的古人,很善于使用“密不发丧”的计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死在沙丘平台后,随行的丞相李斯与赵高密谋,对始皇之死“密不发丧”,篡改了始皇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诏书,并谋杀了戍边的扶苏和大将蒙恬,立幼子胡亥为君。可见,对秦始皇之死密不发丧,显然是为了完成篡位的阴谋。另有史书记载: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时死去。死前,留下了统一中国的三条方略和一条暂时“密不发丧”的策略,以利用自己的余威避免群雄造反起事。可见,成吉思汗的暂时“密不发丧”是为了在军事战略中掌握主动的“阳谋”。

  古人的“密不发丧”有阴谋,也有“阳谋”。阴谋者,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阳谋者,是军事战争和对敌斗争的需要。现今官场上的这种“密不发丧”或者是“发丧不详”,究竟是阴谋还是“阳谋”,实在是让人看不懂。

  前几天,在一个网络论坛里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听到官员自杀,我们首先想到什么?”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测试人们在听到官员自杀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如出一辙———自杀肯定与腐败有关,而且,封锁消息的背后,也必然会有其它的腐败交易发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因为,已经被审查或者自知难逃被审判命运的官员,总会以为“自绝于人民”是最理想的选择。

  面对官员自杀的消息,有些地方千方百计的采取各种方式,压抑消息,阻挠采访,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使公众不能迅速的获知自杀真相只能无端猜测,使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和信息传递功能都无从发挥。这些地方有这样的潜规则存在,政治开明的和谐环境也就难以形成;没有开明更无所谓“文明”,政治文明无从谈起。

  关注点:

  对杨奇保之死应谨慎地“盖棺论定” 不要轻下结论

  看了当地政府对杨奇保的死亡原因所下的结论,却让我感到仍有疑问在胸。结论称杨发现自己肾部有肿块,心理和生理上不堪病痛折磨,产生了轻生念头。身上有了肿块,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到了什么程度,结论对这些问题却“语焉不详”。

  据说,当地政府之所以对杨奇保作出“因病痛自杀”结论有两个原因,那就是公安机关没有发现杨犯罪的事实和线索,而且当地纪检部门也没有接到过对杨的举报。杨奇保是18日下午跳的楼,而19日上午当地政府就作出了死亡结论,在这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没有发现杨奇保有违法犯罪的事实和线索,从而就判断杨奇保自杀的原因不在于此,未免显得草率吧?

  去年2月,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局长李海留下遗书后自杀了,雅安有关部门很快对李海死亡作出的结论是:李海因为病痛折磨,对战胜疾病、搞好工作缺乏信心,心理素质脆弱,选择了轻生的态度和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事情的发展却最终证明了当时有关部门对李海死亡所作结论的“草率”。因为当年8月4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在一次讲话中对李海之死作出了完全另一种评价:雅安原公安局长收了黑钱,跳楼是自绝于人民!

  由于有了对李海之死评价的教训,我觉得长沙或望城当地政府对杨奇保之死也应当谨慎地“盖棺论定”,不要这么草率地轻下结论。

  关注点:

  官员

  望城县之所以特别强调杨奇保没有犯罪,是因为不少人怀疑他是畏罪自杀。一个人的意外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意外”的感觉,是人们对官员“疑罪从有”的观点,看看一些网民的留言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主观臆断其是因经济问题而亡,即使官方已经证实他没有经济问题,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他有问题。这种对官员“疑罪从有”的心态说明了什么?

  首先不得不承认,官员畏罪自杀现象的确存在,新浪网与这条新闻的“”,有广东省翁源县一副县长2001年涉嫌经济问题自杀的消息,比这早的还有震惊全国的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杀事件。再就是官员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每年被查处的县处级以上贪官数不胜数,并出现了黑龙江省绥化市、湖北省襄樊市等地一把手落网时,下面难觅清白官员的现象。还有就是官员滋生腐败的土壤屡铲不净,官员“前腐后继”的案件频发,就连一些传统的“清水衙门”,现在也是蛀虫丛生,好像遍地皆污,加上“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官念”流行,使不少群众逐渐形成了为官必腐的印象。

  官员“疑罪从有”,说明大家对一些官员失去了信任,不再轻易相信其是清白的,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为了消除人民群众对官员“疑罪从有”的“官念”,有必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大力弘扬任长霞、张云泉等先进典型,严厉打击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公正廉洁的政府,早日还官员清正廉明的形象。

  编辑点题:

  当听到官员自杀的消息,许多人都会把官员和腐败联系起来,望城县认为杨奇保是因无法忍受病痛,而自杀的。此结论一出,网友议论纷纷。对杨奇保的死能不能不妄下定论?地方政府能不能不再封锁官员自杀的消息?官员意外死亡到底什么才是最可怕的?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