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间的重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16:22 滇池晨报
  主页 新 闻 云南 地产 法律 报刊 娱 乐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游 时 尚 IT 汽车 各地 专题 短信邮件时间的重量http://www.yndaily.com云南日报网
时间的重量(组图)
  纪录片是真实的追踪,纪录片是时间的积淀,纪录片是历史的影像见证。“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3月20日至27日在昆明地毯式“轰炸”了七天,除了竞赛单元外,还有青年论坛单元、回顾单元(包括小川绅介在内的一批经典作品),社区单元,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了强有力的现实影象冲击。影展取得的圆满成功,是云南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中国电影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时间的重量(组图)
“云南纪录”历史久远

  谈到“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和云南的纪录片,不得不回顾云南的历史。此次影展的组织者之一,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影像教育部主任郭净老师向我们追溯了云南和纪录影像之间的渊源。

  19世纪,云南是西方人拍摄影像最多的地方。美国和英国等地的图书馆发现大量20世纪40年代的云南图片,据考证是传教士来云南拍摄后带回国的,这几年关于“云南老照片”的许多议论和展览活动,已经揭开中国纪录影像史的一角。令人吃惊的是,英国乐维思女士的父亲那个年代曾在云南传教,还拍过一个关于昆明的短片。关于云南纪录片的起源,已是一个甲子前的旧事。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影像纪录活动被纳入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中。伴随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运动的开展,由民族学者和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摄制组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作标题,开始用电影胶片拍摄各民族的生活状态。这次延续20多年的拍摄活动,给后人留下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珍贵记录。如今,这些影片日益受到国际影视人类学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开山之作,无论在艺术和理论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而这批作品的主创者之一,便是云南的杨光海、蔡家骐等前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性表达、文化关怀为特点的新纪录片运动兴起,一些原来栖身于体制内或体制边缘的电视编导,如吴文光、魏星等,纷纷动手拍摄个性化的作品。其中云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人吴文光便在那时崭露头角,后来到北京做了独立制片人。到了90年代中期,以云南大学同德国合作的“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的建立为契机,以及一些学者加入DV拍摄的行列,纪录电影的制作、理论研究和机构建设在云南得到长足的发展。纪录片教育在云南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教育。所以今天,云南成了纪录影像制作的热点。
时间的重量(组图)
“云之南”的声音

  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自然资源,正在研究者的努力下,通过影像的制作和传播而转变为商业和文化信息的资源,并进而转变为人才和学术的资源。此外,云南本身的多元文化,多民族间的平等对话也促进了纪录片在云南的发展。云南靠北临近中原文化,向西有环喜玛拉雅文化,往南接近东南亚文化,而如今,云南是国际基金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环保、文化保护的项目有上百个,这些成就了云南,使云南成了一个相当开放的区域,成了拍摄纪录片的天然福地。正是这样的环境,催生了一个以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云之南”系列双年影像展。
时间的重量(组图)
  创办“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的动议产生于2002年的中旬。但在这以前,与之有关的想法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与之有关的行动也已做了几年,如2000年“复眼小组”在上河会馆的影展;2001年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DV作品展;又如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的学生组织了“昆明电影学习小组”,他们在云大科学馆每周一次的电影放映,坚持了两年多。到2002年,昆明地区分散的影像活动逐渐合流,首先是博物馆开办了持续半年的、以影像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博物馆之友”讲座。随后由昆明电影学习小组、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学院和艺术学院几家联合,举办了四个月的“昆明影像论坛”,为全面展示云南纪录片作者的成果提供了一个平台。

  目前,“云之南”是中国唯一以展示民间纪录影片为主的纪录片论坛,因此,它像孔雀一样珍贵。在这里,所有导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影片是他们用来发言的唯一形式,而不是任何权力。几乎不言自明的是,它努力发掘和聚合的,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力量。“云之南”是国内纪录片寻找方向的一种尝试,是搭建纪录影像与公众交流平台的多种实验中的一种。今年“云之南”的第二次影展,参展作品有98部。第一次是两年前在省博物馆举办的“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参展作品93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各种不同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真实的窗。
时间的重量(组图)
打造中国纪录片之城

  民间的酒吧展映还在进行,电视机构的栏目还在维持和开办,官助民办的商业性影展也已出现(广州纪录片大会),“云之南”是国内纪录片寻找方向的一种尝试。然而,纪录片的生存环境依然艰难。现在难的不是拍摄制作,而是与观众见面。大部分作品(特别是那些风格自由,不符合栏目标准的影片)还只能私下传看,或偶尔到国外影展亮亮相。“云之南”,是一个边缘的地域,即非政治主流又非商业主流的纪录片,是一种边缘的影像。正因为我们远离中心,远离那些强有力的视觉语言,我们才有可能独立思考。惟有在此多样的空间里,才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声音,彼此的对话才可能实现。阿姆斯特丹是纪录片之城,纪录片在那里像商业片一样火爆,需要排队购票。昆明,是“云之南”的目标,他们酝酿着中国纪录片之城的梦想。

  在宣传和商业动机主导着主流传播渠道的时候,这个梦想或许会有很大的难度,然而这次影展的成功让热爱它的人看到了希望。大学生、市民、干部、打工者和农民们无拘无束地走进放映大厅,亲身体验纪录片是怎么回事儿,知道还有比大片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影像,从此愿意关注纪录片,甚至把纪录影像当作发言的工具。这时人们觉得纪录片确实比故事片有意思多了。2003年的第一界影展时,“云之南”曾在新建设电影院放了一部没有宣传的纪录片《牧人》,共三场,第一场卖了30%的票,第二场卖了一半,第三场则卖出了80%!纪录片虽然节奏慢,但准确纪录了人的生存状态,很打动人,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表面上是银幕上的虚幻,实际却为你创造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告诉了你真实的东西。

  为了实现中国纪录片之城的梦想,“云之南”寻找了图书馆作为大众传播渠道。云南省图书馆自从新馆建成开放以后,每天的读者流量达到几千人次,电子图书馆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影像制作的技术门槛日益降低,纪录片创作成为社会风潮,大量的纪录片可以放到图书馆的电子影视库中,读者可以像借书一样方便地看到纪录片。甚至可以把纪录片放到网上,直接下载就可以了。

  此外,“云之南”建立三个层次的交流平台:云南本地的,全国高校的,国际电影节的。希望来自上下四周的多种声音,能够在开放的环境里对话。有了交流的土壤,花朵自己会开满草原的。

  纪录影像赋予了我们一个有力的工具,让我们去表达不同人群的声音,去冷静地观察时代演变的脉络,去尽力保存这一代人的记忆。但愿纪录片这朵芳香的小花在云南常开不败,也期待某一天大家谈到中国的纪录片就想到昆明,想到“云之南”。

  段颖艳 文(滇池晨报·都市名流)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