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现状调查现状(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19:3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 ||
对比 火化尸体要耗费柴油,并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污染空气。如今火化后,许多骨灰又土葬,立碑,用水泥、砖建墓室,破坏了土壤。 担忧 生态葬和过去传统土葬是有区别的。生态葬不用棺材,或是用秸秆压制而成的棺材,用树替代墓碑,在树上挂牌子,或立一小碑。这样,将遗体的埋葬和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如果改为生态葬,谁敢保证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谁敢保证生态葬实施中,不会使用木材棺材。如果生态葬不仅没有增加林地,反而把原有的林地破坏了,甚至把墓建在耕地里,留上坟头,又该怎么办?生态葬会不会演化为传统土葬的“复辟”? “遗体”也是资源 根据省生态学会秘书陈耀云的介绍,记者首先前往雁塔区鱼化街道办鱼化寨村,采访了欲在户县建立生态葬墓园的梅庆龙。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他要建的生态葬墓园,是不火化尸体,直接入土。梅庆龙向记者介绍了生态葬的好处。 遗体不是没有用的废物。农村人都有经验,传统土葬的墓地,庄稼都长得壮。而火化尸体要耗费柴油,并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污染空气。如今火化后,许多骨灰又土葬,立碑,用水泥、砖建墓室,破坏了土壤。当然,生态葬和过去传统土葬是有区别的。生态葬不用棺材,或是用秸秆压制而成的棺材,用树替代墓碑,在树上挂牌子,或立一小碑。这样,将遗体的埋葬和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一举两得。这就是他要搞生态葬墓园的动因。 地球奖获得者、小天鹅艺术团教师刘文化说,人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活着的时候向大自然索取了许多,死后应回报大自然,将遗体无私奉献给大自然。这种“落叶归根”,用自己的遗体肥沃、滋养大地的行为,应当受到尊重。 陈耀云说,搞生态葬,并不是要一刀切。可以土葬、水葬、天葬,甚至沙葬。有人研究,遗体可以凝固沙漠,有条件的可以提倡沙葬。当然对于患有恶性传染病、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遗体,还是要火化,火化后不要修水泥墓池,将骨灰直接埋入地下,上面栽一棵树,也算是生态葬。 生态葬最早倡导者 记者从一家媒体上看到,一位叫胡梦琪的女士,被称为“倡导树葬第一人”。 陈耀云说,生态葬的提出,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胡梦琪倡导的树葬,是对骨灰的树葬,是建立在遗体火化基础上的,就像阎良汉皇树葬墓园所推出的没有墓碑的树葬,和现在所说的生态葬有一定区别。 第一个较完整提出生态葬理念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杨葆焜,1988年,他作为人大代表所作的议案对火葬提出异议:随着火葬人数的增加,大量能源被消耗;火葬对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不利于居民的健康;对死者家属造成一种不安的心理影响。他建议改火葬为深埋土葬,用一种易腐烂的塑料做棺材,深埋2米以下,不起坟包,在墓地上种一棵树。他认为这样一举数得,节约能源,平衡生态,绿化环境,也有“入土为安”的慰藉。 当然,首先提出生态葬这一名词的,还是寇英来。他认为,传统土葬和火葬都有弊端。传统墓葬每口棺材平均用0.4立方米优质木材,我国平均每年死亡800多万人,如果60%人土葬,每年就要消耗优质木材19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毁掉上百平方公里森林。而火葬平均每个遗体消耗柴油15升左右,如果按40%火葬率计算,每年要消耗柴油4.8万立方米柴油,一个兴庆湖都装不下,同时要产生20多万吨有害气体。如果采用生态葬,不仅没有这些弊端,而且每年可新增树林320平方公里。 西安有群生态葬提倡者 人们大都不喜欢谈“死”的话题,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我市有不少人热衷于生态葬的推动工作。 自1999年小天鹅艺术团与美国一家单位联合成立环境与艺术教育组织后,小天鹅艺术团团长李志华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当他在火葬场闻到难闻的气味,看到骨灰墓园好好的土地被水泥、砖、石碑一片片侵吞,还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火葬费用,感觉这已违背了当年毛泽东提出火葬的初衷。当年提出火葬,是为了节省费用,不占用土地。但现在地占了,费用也未减少。从2002年开始,他连续在市政协会议上提议推行生态葬。在今年的提案中,他提出生态葬符合国家的亲民政策,完全可以拿建火葬场的钱建生态葬墓园。 在政协会上建议推行生态葬的还有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王小如。2002年政协会议上,她先提出推行树葬,去年将提案改为生态葬,并建议借助大绿工程推广生态化殡葬。 西安市行政学院教授刘怡翔综合气候变暖、禁止焚烧秸秆、殡葬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生态葬,并于去年9月在网上公开自己的部分文章,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两处萧条的生态葬 4月7日,记者前往位于阎良区的汉皇树葬墓园现场采访,从有关人员处了解到,这个墓园建设初期提出的“树葬”概念,是指每个骨灰墓葬旁有一棵树,墓碑都是卧式,不搞立式墓碑。去年清明节前,为了满足一些人的需求,他们推出了低价位的没有墓碑和墓池的骨灰墓葬。但响应者寥寥,目前只售出3个这样的墓穴,而该墓园有墓碑、墓池的骨灰墓穴已售出三四百个。为了满足高消费者,他们最近建了30个立碑式的豪华墓穴,已售出18个。 在户县筹建生态葬墓园的梅庆龙说,他的生态葬墓园,最初是以鱼化寨村委会名义和户县蒋村镇富村窑村签的合同,去年改为他个人牵头与富村窑村村委会签合同。他已为此投入5万元,但由于没有得到民政局的批准,不敢宣传,也没有人敢到此建墓,截至目前仅有一个坟墓。4月12日,在富村窑村一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到实地观察,看到土坎下一个孤单的坟头。其周围是一片树干弯曲不成材的松树林。村干部向记者介绍,此处和周围的四五百亩松林,是1983年种植的,因树种不适宜,所以树干不直。在梅庆龙租赁林地附近,记者还看到不少坟墓。那名村干部介绍说,这都是当地村民的坟墓。 如果把梅庆龙所建生态葬墓园萧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得到批文,那么汉皇树葬墓园内没有墓碑的树葬受冷遇,又是什么原因?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原因不能不提,其一,墓园没有把这种没有墓碑的骨灰墓葬作为生态葬大张旗鼓宣传,而是作为低价位墓葬推出,削弱了它的魅力;其二,记者了解到,这种墓葬每个墓穴收费2000元,与旁边带墓碑、墓池的墓穴差价最低的只有1000元,差价太小,缺乏吸引力。 生态葬能否试点 提倡生态葬者,恨不能马上付诸实施,急于进行试点。记者采访了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则对生态葬非常慎重,他们担心生态葬会影响目前火葬的推行。 民政部门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尽管火葬有缺陷,但几十年来实施的情况,与土葬相比,还是少占用了耕地,节省了大量木材。如果改为生态葬,谁敢保证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谁敢保证生态葬实施中,不会使用木材棺材。如果生态葬不仅没有增加林地,反而把原有的林地破坏了,甚至把墓建在耕地里,留上坟头,又该怎么办?生态葬会不会演化为传统土葬的“复辟”?同时,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地方民政部门没有权力批准在火葬区搞生态葬试点。 对此,刘文化建议,生态葬的试点,可以放在尚允许土葬的农村。由于这些地方本身就是土葬,生态葬更符合土葬改革的要求,也不需要特殊的批文,更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担忧。 有待论证的生态葬 许多提倡生态葬者认为,当年确定以火葬的方式处理遗体,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生态葬目前同样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到底效果会是什么样,实施过程中的许多细节也需要慎重考虑。 倡导生态葬者,都认为生态葬符合民俗习惯,容易被群众接受。但群众能否接受生态葬?记者曾采访过几个人。一位李姓村干部说,不立碑栽树,用秸秆棺材,群众都能接受,但如果不用棺材土葬,群众宁肯选择火葬和用骨灰盒。另一实行土葬区的巩姓村干部说,不用棺材土葬,有的群众能接受,有的估计接受不了。实行火葬区一位郭姓农民说,他自己能接受,只要宣传到位,估计群众都应该能接受。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要搞生态葬,在群众接受方面,不会一帆风顺。 伴随生态葬,必然出现生产环保棺材的厂家,如果厂家为了节省费用,给环保棺材里加入有害土壤的化学成分怎么办?如何检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改革时期,有许多疏漏之处,要想达到理想的严密程度是不可能的,必须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避免。 生态葬的收费,定在多高合适?既然是有利生态的,应当从经济上吸引群众。政府为植树造林投入大量资金,能否为生态葬补贴? 一个生态葬坟墓,可栽几棵树,占多大面积?既然生态葬客观上促进了植树造林,为什么不可以多栽几棵树,多占面积,占的面积越大、植的树越多,造林速度更快。但这样是否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 丧属掏钱种的树,树归谁所有?既然树木作为逝者生命的象征延续形式、丧属追悼亲人的“墓碑”,那么树成材后能否采伐? 土葬的生态葬为林地或草地,能否留坟头,坟头对树和草是有害还是有利? 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回答。回答这些问题,光靠热心人不行,必须有历史、民俗、生物、土壤、生化、农业等等各方面专家的综合分析、论证,才能得出一个科学、严密的结论,才能说服有关部门,才能保证实施安全。 热心生态葬的倡导者们的任务,就是推动专家们来论证,来试验。 文/图记者金石实习生黄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