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拜别 兰津古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20:24 滇池晨报
  主页 新 闻 云南 地产 法律 报刊 娱 乐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游 时 尚 IT 汽车 各地 专题 短信 邮件拜别兰津古渡http://www.yndaily.com云南日报网
拜别兰津古渡(组图)
霁虹桥

拜别兰津古渡(组图)
远瞰兰津古渡

拜别兰津古渡(组图)
兰津古渡旁的悬崖峭壁

  告别了金鸡古镇,我把探寻兰津古渡作为这次博南之旅的第二站。这也许是我对即将消逝的古渡口的最后探访。

  从金鸡镇出发,大约走70多公里的毛石路,就到水寨。水寨四面环山,现有彝族土司大院和水牢遗址尚存。沿水寨东南方向2公里便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在山脚下遥遥可望,山路可谓“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

  下坡伊始,山路险峻,顺山谷迂回而下,但见乱石穿空,飞瀑四溅。可谓“马蹄高下处,一步一惊心”,古称“倒马砍”。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跻甚峻;……水捣是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颡,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磴,水声石色,冷人心骨。”看来,古道之奇之险至今依然。

  走出倒马砍,山路渐渐平缓,数千年的铁蹄,在古道的石板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烙印(有的深达10多厘米),石磴上清晰可见的棋盘和一些不知名的符号,犹如一个个的象形文字,记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讲述着古丝绸路上多少商旅马帮的辛酸苦辣。马帮运载着中国的丝绸、布匹、瓷器、铁器、漆器、茶叶等传送到了印度及支那半岛,又换回了不计其数的宝石、珍珠、海贝和琉璃,同时也把印度的佛教和掸(缅甸)人的乐队和杂技传入了中华大地。

  我一步步艰难地走着、看着、是疲惫模糊了时空,还是历史混沌了记忆,一擦肩,多少个岁月轮回,马蹄声中混杂着各国方言、佛经、波斯音律在耳旁回荡……

  走出梯云路就到了平坡村,这里曾经是博南古道上进入保山的第一个驿站。如今古道依旧,马蹄声稀。失却了嘈杂和繁华的平坡村,虽有几许冷清,更加平实祥和得像个农家乡村了。

  沿平坡村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也没有人家,偶尔几支赶集晚归的马队,为荒凉的古道,增添了些许人气。行约3公里,兰津古渡便呈现在眼前。

  兰津古渡夹峙于澜沧江上罗岷山与博南山之间,东路攀越博南山至永平至大理;西路沿罗岷山至水寨到保山。澜沧江从西藏进入云南的1000多公里流程中,大多流经横断山脉无数的悬崖峭壁和礁石险滩,其独特的地势给居住在两岸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真是“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几千年来,为了征服这一天险,人们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集了大量的民工苦役开始修筑博南古道,兰津古渡就是这条古道上的咽喉。

  沿山路而下,有一个石券洞,名为“紧三步”,古称“飞石口”。古时这里山陡石多,常有滚石打翻马驮,砸伤牲口行人,遂修建此洞,躲避山石。路过此地时,一队马帮正好穿洞而过,真是老马识途,它的主人还在距离石洞十多米外的山路上。

  往“飞石口”前行,但见危崖耸立,岩壁如削,这里便是摩崖石刻,留有明清两代过往显宦名流手笔,诗、联、题刻齐备,正、行、草、隶共辉,除部分因岁月的侵蚀或人为损坏外,现尚有二十余款清晰可鉴。其中清康熙癸未年间(公元1703年)保山知县张其嵋所题的“霁虹桥”三字,幅高1.27米,宽3.4米;明成化年间督学使吴鹏所题“西南第一桥”,字高0.8米;还有“沧江飞虹”、“悬崖奇渡”、“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题刻和明代状元杨升庵的《霁虹桥》和张含的《兰津渡》等诗刻,为兰津古渡平添了一笔厚重的人文气息。

  兰津古渡凡经千年,吊桥数度建毁,唐时,已建竹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洪武二十八年,铸两根铁柱于两岸间,用以牵引舟渡,然岸陡水急,舟时遭覆溺。至明成化年中(约公元1476年),江顶寺僧了然募建了铁索桥(霁虹桥)。桥长120米,宽6.7米,用粗大的铁索横牵两岸,系于铁柱上,由18根铁索组成,扶链2根,底链16根,以2、4、4、4、2排列,上横复以4米长(寸板),铁索两头铆死在澜沧江两岸桥台桥墩上,十分坚固。设有桥亭关楼税卡,驻兵戍守,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世界著名学者、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编撰的《中国科技史》里称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

  1986年10月一场汹涌的山洪无情地吞食了霁虹桥近千年的生命。摩崖下古渡口乱石荒草间,残留下的几许断链残墩,不知道是在固守使命,还是在见证历史。随着小湾电站2008年大坝蓄水,摩崖石刻上杨升庵、张含、张学庠、孙人龙、汪如祥、顾纯、担当等古人的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将同霁虹桥一样淹没于江水之中……

  2003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一文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挽救和保护摩崖石刻,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澜沧江小湾电站淹没区文物古道处理及维修工程处共同实施的抢救修复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工程于2004年10月正式动工,这项总投资近300万元,预计2005年5月重现昔日“西南第一桥”的风貌。此次修复将在原桥址上游约450米处的老云崖按原样重建,摩崖石刻也将随桥身搬迁,在新址选择相似岩壁进行镶嵌、临摹雕刻、切割等,部分石刻移入博物馆陈列。2008年,小湾电站大坝蓄水后,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在南方丝绸古道上先人们留下的这两处惊世杰作。

  300年前徐霞客留下的“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似乎预言了古渡今日的命运,而今它真的浑然逝矣。虽然不久的将来它将旧貌重现,可那些曾经定格了的荣辱兴衰却无法重拾。我不禁愕然,古渡虹桥与我有着怎样的渊缘,不经意的此行,竟促成了我和它的最后拜别。伫立桥头,望着滚滚沧水,不由生出些许怀古的情愫,几分感慨,几分萧瑟、几分无奈,几点离人泪。

  风信子(滇池晨报·都市名流)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