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湖诗僧苏曼殊(西湖览胜二十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斯尔螽
西湖诗僧苏曼殊(西湖览胜二十四)(图)
苏曼殊旧照

  杭州西湖孤山北麓,葬着一代诗僧苏曼殊。他的墓在西泠桥南堍。早年,刘大白教授访了曼殊墓后吟道:

  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南齐才妓苏小小的墓也在西泠桥北堍,两坟遥遥相对,因而刘诗有“西桥泠畔两苏坟”的说法。南社创始人柳亚子每到杭必去谒曼殊的墓,曾赋诗道:

  孤山一塔汝长眠,怜我蓬瀛往复旋。红叶樱花都负了,白蘋桂子故依然。逋亡东海思前度,凭吊西泠又此缘。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龛香火礼狂禅。

  柳亚子自叹“文采风流我不如”,还概括曼殊一生事迹,说他是“凄绝南朝第一僧”,并评他的诗“好在思想的轻灵,文辞的自然,音节的和谐。总之是好在他自然的流露”。

  苏曼殊较为传诵的好诗是一首《偶成》:“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自是神仙沦小谪,不须惆怅忆芳容。”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却是诗僧一生的写照。

  他的身世,凄恻动人。他于1844年出生在日本。父名苏杰生,与一个名叫若子的下女同居,生下了曼殊。不数月,若子离去,由父亲的侍妾和合氏抚养长大。苏杰生是香山巨族,在国内已娶妻育儿,回国后,因和合氏不为大妇所容,不久便只身返日。苏杰生令曼殊在香港就西班牙牧师学习欧洲文学。后父亲病死,经济来源中断,只好辍学返家,又由于未婚妻悔婚,在家庭中,曼殊横遭白眼,遂抛弃红尘,在广州长寿寺披剃出家,“曼殊”二字就是他的法号,其时只有12岁。翌年又东渡日本学习绘画、政治。学成返国,西班牙牧师欲招他为婿,曼殊因已皈依佛门,乃断然拒绝,到暹罗(即今泰国)去研究梵文。回国后曾入西湖灵隐寺著《梵文典》八卷,画过《孤山图》,辑纂《文学因缘》,创作、翻译了好多小说,加入柳亚子等主办的南社,对中国的文教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1918年因患肠胃疾卒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仅35岁。综其一生,飘泊如同秋柳落叶,诚如他自己所说,是“行云流水一孤僧”。

  曼殊身在东瀛,常常思念祖国,怀恋杭州。他有一首《忆西湖》道: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尺八箫”是日本的一种箫名,状如我国洞箫,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闻之肠断。当时正值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清朝,光复中华,革命怒潮,风起云涌,他致书友人云:“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涉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可见,“何时归看浙江潮”不仅仅是忆西湖,而是极想投身于革命浪潮中,跟志士们共同奋战。从这首诗里,可以想见一个漂流异国的和尚,趿着芒鞋,托着破钵,漫步在樱花覆盖的石桥上,心中思念着祖国的情景。

  现在知道苏曼殊的人已不多了,但在“五四”时代,许多青年人热爱并且崇拜他,有的访寻他的遗迹,有的凭吊他的墓塔,甚至于有些女学生把他的小照挂在帐子里表示亲爱,因为他的身世,他的文学造诣,他所写的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等,实在感人至深,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怀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23日 第七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