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连氏家族的大陆情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11:5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连氏家族的大陆情结(图)
  2002年4月,在雁塔区电子城街道办事处杜城村连战旧居东厦房前,窦杰民(左一)、孙绍信(左二)和张佐鹏(中)合影留念。(窦杰民提供)记者张琦实习生姚丁香

  特别提示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即将率团访问大陆,行程中包括到西安祭祖、参观,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受到古城市民的关注。

  连战,1936年8月27日出生于西安。其父连震东1932年赴西安参与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其间,连战祖母因病逝世,葬在西安清凉寺。

  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亲手编纂《台湾通史》,其序文被编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今年61岁的雁塔区政协委员窦杰民先生,长期从事文史资料搜集研究工作,他对连战先生的有关情况较感兴趣。特别是近7年来,他十多次到连战先生幼时居住的南郊杜城村、东姜村一带实地察看,访问当地知情村民,并搜集了大量有关连战先生本人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窦杰民说,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从连战的祖父到父亲,直到他本人,都对祖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

  连战

  幼随父母居西安 祖母长眠清凉寺

  连战先生1936年生于西安,他在《祖父与我》一书中说,在自己出生前两个月,祖父连横在上海因患肝癌处于弥留之际,知悉远在西安的儿媳即将分娩,遂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1938年,连战先生的父亲连震东在国民党中央战时干部工作训练团四团任政治教官,其时战干四团就设在现在的五味什字。1939年,为躲避日机空袭,连震东夫妇带着3岁的连战以及母亲沈老夫人避居南郊东姜村。1940年,沈老夫人去世,在当时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协助下,连震东夫妇将沈老夫人的棺榇葬在东姜村村南,当时长安县清凉寺的土坎下。随后,连震东一家迁往邻近杜城村村民孙绍信家居住。

  窦杰民曾多次向退休教师孙绍信老人了解情况,这位82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他才16岁,记得小连战随父母居住在土木结构的东厦房,两家相处和睦。那时,连战一家缝衣做饭都由母亲赵兰坤操持,每到吃饭时候,连战母亲常唤其乳名:“连仔儿,连仔儿,回家吃饭!”其景其声,至今还留存在孙绍信老人的记忆中。

  86岁的孙凤岗老人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连战时的情景:在杜城村十字路口,一个小学生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只见他上身着学生装,下身穿制服短裤,虽稚气未脱,但机敏活泼、富有朝气。心想这绝非农家小孩,一定是连震东先生的公子,一问,果然就是。孙凤岗老人还回忆说,连战先生的祖母沈老夫人的葬礼比较隆重,在东姜村一带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传闻。

  在两位知情老人的眼里,当年连震东先生30多岁,体态匀称,精力充沛,热心抗日救亡工作,待人接物,笃诚谦和,一派学者风度。东北籍的赵兰坤女士慧目姣容,仪态端庄,衣着朴实,讲一口国语。连战上小学时,赵女士常常嘱咐连战,无论读书还是说话,必须用国语,不得夹杂秦地方言。在杜城村暂住两年间,赵女士相夫教子,睦善邻里,深得乡党尊敬。

  连战先生从出生到离开,在西安生活了七八年,他住过农村,钻过窑洞,还在防空洞躲避空袭。曾进美龄幼稚园就读,后在后宰门作秀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就读(今市89中)。7年前,曾传出连战先生要回大陆到西安祭祖的信息。1991年前后,连战又出资托人对祖母沈老夫人的墓园进行修葺。2002年4月,台湾陕西同乡会的张佐鹏一行回陕西祭拜黄帝陵,连战委托张佐鹏查看祖母墓园,窦杰民和市民革工作人员陪同前往东姜村和杜城村,并在连战一家60年前住过的东厦房前留影纪念,张佐鹏回台后向连战先生作了汇报。

  现在,由于修建新房,连战先生居住过的东厦房已不复存在,但祖母沈老夫人的墓园庐墓依然,花草无恙。童年的记忆和缅怀先祖的情感,印证并维系着连战先生浓浓的西安情结。

  连横

  尽览历史档案 编纂《台湾通史》

  窦杰民先生介绍说,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亲手编纂《台湾通史》,这是连横的一大历史贡献,也为连战先生的台湾情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连战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明末全家迁居台湾,世居台南市马兵营,此处为郑成功驻军故地。直到清朝初期,连家都身着明朝服装,不愿做清朝官吏,苦守忠孝节义。到连战的祖父辈,连家在台湾已传承七世。

  连战的祖父连横,字雅堂,生于1877年,自幼聪慧好学。他在自述中说:“我家居此二百数十年矣,自我始祖兴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遗命以明服殓。堂中画像,方巾宽衣,威仪穆棣,故国之思,悠然远矣!”

  连横少时对《史记》《汉书》等文史典章特别感兴趣,13岁时,父亲买了一本余文仪编修的《台湾府》,要连横好好阅读,并勉励他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连横读后,觉得此书叙史疏漏颇多,尤其是作者站在清廷角度,对郑成功复台理台事迹多诬蔑之词,七世承传南明家风的连横对此书十分不满,立誓将来要重写一部台湾史,以匡正谬误,彰扬文采,补其缺失,传育后世。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日本根据《马关条约》派军队接收台湾,遭到了台湾军民顽强抵抗。连家将世居之地马兵营提供给抗日军队使用。嗣后,台南城破,连家及台湾民众一夕之间沦为亡国奴。连横悲痛地写道:“乙末之岁,时年十八,奉讳家居,手写少陵全集,始稍学诗,以述其家国凄凉之感。”

  根据《马关条约》第五款规定:“日本准让台湾地方人民去界外,期满之后,尚未迁徙者,均视为日本臣民。”横蛮之规定,更昭示倭国狼子野心。但在当时,台湾居民自闽粤等地迁来多达百年以上,早已安身立命于台,难以外迁,1897年期限到时,从台南地区返回大陆者只有4500人。

  正是在1897年,连横回到大陆,20岁的他本想留在大陆读书,无奈母亲却要他回台湾与表姐结婚,连横遵命返乡完婚。第二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字生涯,担任《台南新报》汉字主笔,后又辗转数家报社。1905年,连横来到厦门,与友人创办了《福建日日新闻》,鼓吹排满革命。

  辛亥革命后,连横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游历大陆3年,足迹遍及华东、华北及东北各主要城市。其间,应清史馆馆长赵次珊邀请入馆研究,尽览馆中有关台湾建省的历史档案,收获颇丰。返台后,立即倾其心血,编纂《台湾通史》,1918年全稿杀青,1920年上册和中册付梓出版,1921年下册问世。这部历十余载修成的通史,上起隋代,下终清末割台,纵横1300年,内容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总计88篇。整部著作,史实清晰,无所讳忌,见识赅博,文采斐然。

  连横在自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1933年,连横携眷返回大陆,定居上海,1936年于上海辞世。

  祖孙三代

  历经两岸苦难历史 台湾大陆延绵难分

  窦杰民说,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从连战的祖父到父亲,直到他本人,都对祖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其时连横尚在台湾,他命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的儿子连震东返回祖国大陆,并告以“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汝今正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显示了他热切诚挚的爱国情怀。

  八年艰苦抗战,我国赢得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以较好的纸质重印连横所著《台湾通史》,卷首有章太炎、张继等人的序文。1946年初,连震东奉命参与中国政府接收台湾后的治理工作,他即率家人亲友并携带父亲的灵骨,由上海搭船返回阔别多年的宝岛故里。从那时起,连战先生近60年再未回到祖国大陆。

  1950年,台湾开展振兴民族气节教育,蒋介石明令褒扬连横:“台湾故儒连横,操行坚贞,器识沉远,值清廷甲午一役弃台之后,眷怀故国,周游京邑,发愤著述,以毕生精力,勒成台湾通史,文直事核,无愧三长,笔削之际,忧国爱类,情见乎辞,洵足以振起人心,裨益世道,为今日光复旧疆,中兴国族之先河。”

  《台湾通史》的序文则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此后数十年间,台湾各中学,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今天重温此书,重诵此序,那些鼓吹“台独”的分子,直面连横皇皇巨著《台湾通史》,真当无地自容。

  其后,连震东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所重用,一直做到“内政部部长”之职。连战亦受栽培,平步青云。2003年,连战撰文自剖心迹,颇有先祖遗风:“连战个人的出生背景,可以说置身在台湾遭割让,而后光复的大历史与连氏家族在海峡两岸颠沛流离的小历史激荡下成长。今天因为历史的偶然,我代表两个身份,一是中国国民党主席,另一则是本省连氏家族的后代,此刻两者交集有其必然的内涵。……连战身为台湾本土子弟,跟着先祖与先父走过两岸苦难的历史岁月,充分体认本省同胞受过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以及所经历的坎坷心路历程……当然,我们也十分理解外省同胞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流离惨状,因为连氏家族在参与中华民族圣战中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所有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更不能跳跃和切割。……历史是一面镜子,台湾与中国大陆有延绵不可分的历史。”

  尽管连战10岁就到了台湾,今年已是69岁的老人,整整59年未曾回过大陆,但连氏的家族史凝聚了浓重的大陆情结。上述的自剖心迹,更是连战大陆情结的真实表白。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