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孤独星球》风行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14: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综合报道

  提到旅行,有一本书的名字,可以说是全世界背包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它就是风行全球的《LonelyPlanet》(中文一般翻译为《孤独星球》或《孤独行星》)。每年,这套指南都要卖出600多万册,占到所有英语旅行指南销售数额的四分之一。《LonelyPlanet》出版社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商,旅游者们更是形象地将这套旅行指南称为背包客的“圣经”、“宝书”。

  本版文字: 执与

  本报综合报道

  如今,这套丛书在全世界发行的国家达到180个,其涵盖的主题多达650个,从《澳大利亚土著》到《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应有尽有。《LonelyPlanet》的主要竞争对手———《RoughGuides》的创始人马克·艾林厄姆曾表示:“在印度这样的地方,《孤独行星》的权威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果书中推荐了一家名叫ResthouseBangalore的餐厅,很快印度一半的餐厅都会改名为ResthouseBangalore。”因为它的权威性,该指南的写作小组甚至还和美国战后派往伊拉克的杰伊·加纳一起,到伊拉克采写《孤独行星之伊拉克篇》。

  旅行者的救命线

  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一名作者近日回忆了自己带着《孤独星球》旅行的故事。从他的故事里,读者也许能够更容易理解,这本指南是如何赢得众多旅游者的心的:

  “上世纪80年代,我曾花了一年时间在亚洲旅游。那时候,《孤独星球》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线。我吃书里介绍的东西,住书里介绍的旅馆,跟着书上的地图走,就连在长途汽车上,我也是看着书里的历史故事来消遣的。《孤独星球》教会了我,也教会了一个时代的人,怎么样独自一人自信地走遍全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怎样把各种东西塞进背包里,学会了永远不要问一个当地人我该去哪里吃饭,而是要问他,他平时都去哪里吃饭。我还学会了,永远不要通过一个国家的首都来判断一个国家,学会了讨价还价……”

  《LetsGo》:

  从采风到编辑都由学生完成

  本报综合报道

  1960年,一群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将自己背包旅行的故事组成合集,印制了一本只有20页的油印小册子,希望能够和其他前往欧洲旅游的学生分享经验。这本生动的小册子很快受到了欢迎。于是,第二年,这群学生将自己的故事继续扩充,出版了第一本完整的《LetsGo》。此后,介绍其他地区的《LetsGo》指南也开始陆续问世,至今一共已经出版了45册,被翻译成7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发行。其中,《LetsGo:Europe》在全世界的所有经济型旅游指南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套旅行指南始终保留了创刊时的特点:从出游、写作到编辑出品,完全由学生完成。每年春天,《LetsGo》都会招募300多名有丰富旅行经验的学生,来对以前的版本进行修订。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之后,这些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家就会亲自上路,用7个星期的时间到实地进行探险。虽然只是学生,但他们却懂得如何用最少的钱去看遍整个世界,也懂得如何用优美的文字记录途中的所见所闻。这群精力充沛而且勇气可嘉的冒险家,在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奇遇”:有时是铁路罢工,有时是行李被盗,有时是食物中毒,有时甚至会遭遇求婚……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办公室里,一群学生编辑则会仔细修改这群“冒险家”发回的报道。而出版过程中需要的其他工作,比如打字、绘制地图、广告和管理等等,也都是由学生雇员全权“包办”。

  《InsightGuides》:

  鲜艳彩图带来丰富视觉享受

  本报综合报道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汉斯·胡佛的年轻德国美术设计员,独自一人从欧洲到亚洲旅行。当他来到巴厘岛之后,很快就被那里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汉斯希望能够找到一本全面讲述巴厘岛历史文化的旅行指南,但是遍寻无着。无奈之下,他决定自己来编写这样一本指南。就这样,第一本《InsightGuides》———《InsightGuide:1970年的巴厘岛》诞生了。

  这本旅行指南很快被证实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它不仅获得了一项摄影奖,还获得了美国旅行社协会的金奖。之后10年时间里,汉斯又出版了另外8本《In-sightGuides》指南丛书,全部都是介绍亚洲的旅游景点。汉斯为每本指南上都配上了鲜艳的彩色照片,给读者带去丰富的视觉享受。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该套丛书涉及的旅游目的地达到了100多个,并被翻译成10种语言。从1999年开始,又加入了新的系列,如购物指南、饮食指南、博物馆和画廊指南等等。虽然它在英德美等国都有编辑部,但该丛书还是尽可能使用旅游点当地的作者和摄影师,力求使文字和图片体现原汁原味。

  《RoughGuides》:

  穷背包族和豪华旅游任你挑

  本报综合报道

  1981年夏天,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毕业不久的马克·艾林厄姆打算到希腊去旅行,但是他却找不到一本满意的旅行指南。当时他所能找到的,要么是一味教人怎样节省每一分钱、专门针对穷学生的旅行指南,要么则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厚重文化书籍。

  于是,马克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撰稿人,决定一起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旅行指南。他们的第一本指南就是关于希腊旅游的。在这本指南中,马克和他的伙伴们一边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描写,一边又根据旅行者的需要提供了非常实际的帮助。指南用犀利的笔锋,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观点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还列出了那些值得旅行者掏腰包的最新消费列表。1982年,第一本《希腊简略指南》在英国出版,很快轰动了整个出版界。

  今天的《RoughGuides》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地方的景点,其中包括美洲和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半数以上的非洲国家,以及大多数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它的对象既可以是要“勒紧裤带”的徒步旅行者,也可以是打算尽情享受一番的奢华人士。

  厨房里诞生的指南

  本报综合报道

  《孤独星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刚刚结婚不久的托尼·惠勒和妻子莫林,为了在开始“真正”的工作前能有一段不同的经历,从伦敦出发一路旅行,途经亚洲,最后到达澳大利亚。来到澳大利亚之后,惠勒夫妇遇到很多其他好奇的旅行者,他们总是问这对夫妇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惠勒夫妇决定干脆把自己的经历写一本书,这样就不用老是一遍遍地回答相同的问题。

  就这样,惠勒和妻子在自己的厨房里,写出了第一本《孤独星球》指南———《便宜游亚洲》。这本书从校对到装订,都完全由两人自己负责。由于第一本指南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惠勒和妻子接着又前往东南亚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旅行,并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第二本《孤独星球》——《花小钱游东南亚》。自此之后,惠勒夫妇又陆续写出了关于尼泊尔、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和新西兰等地的旅行指南。其中,1981年的《孤独星球之印度篇》出人意料地空前热卖,一下售出了10万册,这让惠勒夫妇意识到,他们的这些小文章也许能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

  雇员从10名增到400名

  《孤独星球之印度篇》出版时,惠勒夫妇手下的雇员还只有10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无法提供详细介绍的情况。比如,曾有一段时间,在有关非洲的旅行指南上,在介绍科摩罗岛屿的篇幅中会出现这样的文字:“我们很久都没听说有人去过那里了,因此我们也没有什么细节提供。如果您去的话,请顺便给我们写些东西。”

  不过,20多年之后的今天,惠勒夫妇已经在墨尔本、奥克兰、伦敦、巴黎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旗下的雇员多达400多名,其中包括150多名旅行经验和写作经验都相当丰富的撰稿人。

  创始人足迹遍及170国

  如今已经58岁的托尼·惠勒也已经从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几十年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及170个国家,丰富的阅历让他成了一部活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加尔各答的黄包车夫面临的困境,还是埃及为什么缺乏主导工业的秘密,惠勒都能发表自己的高见。几十年来,惠勒已经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他不仅是《孤独星球》的招牌,也成为了背包客的典范。

  各地旅馆成孩子的“幼儿园”

  惠勒曾表示:“要写一本旅行指南,不仅需要一些生活在那个国度的人,同时也需要一些空降艺术家———一些能够短暂造访一个地方,并很快体会到当地实质的人,一些能够概括总结任何地方的人。而我就是这样一名空降艺术家。”作为“空降艺术家”的惠勒,今年的旅行计划包括中国的澳门、上海以及新加坡、芬兰、波兰、意大利、瑞士、德国、冰岛和日本等地。

  惠勒的父亲曾是英国航空的前身———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机场主管。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一家人总是不停地搬家:从巴基斯坦到巴哈马群岛,再到加拿大、美国、英国……

  惠勒回忆说:“那时候,我在充当外来者的身份,我甚至从来没有在同一所学校呆上超过两年时间。”

  后来,惠勒的孩子也同样因为父母的工作而成为“受害者”,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各地的旅馆就是他们的“幼儿园”。如今已经22岁的儿子塔什·惠勒说:“我的记忆时常会混淆在一起。有时我明明记得一件事是发生在秘鲁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雅加达。那时候,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旅行、旅行。”

  它给旅行者上了一份“信息保险”

  本报综合报道

  《孤独星球》一位撰稿人曾表示:“《孤独星球》鼓励人们过一种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它创造了一个不停旅行的第四世界人民。”

  银行投资家马克·卡内基是《孤独星球》的董事会成员之一,他表示,托尼和莫林的工作有时就像是在卖保险———有关旅游信息的保险。卡内基说:“如果那些有文化的消费者打算花10万美元去某个地方度假,这时有人对他们说,‘你只要再多花30美元,我就能让你看一次绝对令你感动的日出’,这样一份保险消费者是一定会买的。”

  嬉皮文化的代表

  事实上,《孤独星球》的问世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神话,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的代表: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出现了一些反叛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嬉皮士”,他们希望通过到东方游历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随着越战的结束和嬉皮运动成为历史,《孤独星球》虽然逐渐磨掉了自己的一些棱角,但字里行间依然散发着他们所特有的独立、理性的旅行态度。

  曾向海啸灾区捐40万美元

  《孤独星球》还有一个与现今大多数旅行指南不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不仅如此,它还把每年收入的5%捐赠给慈善机构。在去年12月的海啸大灾难发生之后,该公司很快向灾区捐赠了近40万美元的援助。(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