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金字塔(书里书外)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06: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杨葵 在出版社编了很多年书,常遇到一些报社图书版的记者来采访,请我谈谈图书出版的趋势。我总是说,这个话题,我来回答没有代表性。虽然也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可我就职的出版社,是个文学专业出版社,以出点小说、散文为主;而我在其中,又分管所谓纯文学图书。文学图书相对整个出版业,本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轮到我头上,更是十分渺小的一个零头。 别以为我这么说是谦虚,其实这个话,换一个角度讲,反而是有些孤傲在里头。 经常有人抱怨,说现在文学图书市场不景气,我对此倒颇有些欣喜,因为在我看来,如今这样的市场情况,是将文学图书拉回到它该有的地位。二十多年前,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文学爱好者排出好几里地的长龙,抢购《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这不是什么好事,是人的正常社会生活遭到太长时间的禁锢造成的恶果。如果为此拍手称快,倒未必是什么好事! 正常的图书出版,我觉得应该像个金字塔。塔底是那种根基牢靠,每个人都必需的图书,譬如学校教材、《新华字典》、《医疗保险手册》等等;塔身则是一些大众化的、流行的书籍,这类书涵盖面极广,讲化妆,讲家居,讲电脑……还有那些职业教材,譬如《会计手册》之类,包罗万象;这类书中,偶尔也会出现文学的影子,譬如武侠小说;至于塔尖,都是思想、文艺类的。不是管这些叫上层建筑吗?它们在图书出版的金字塔中,也高高在上,所以要接受风吹雨打。 因为是塔基,自然面积广,受众多,反映到图书市场的晴雨表上,就是持续高温。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服,还真不行。因为是塔身,自然是中坚力量,放眼一望就是它们,所以它们格外活跃,在图书市场,“眼球效应”最强。而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图书,因为高居塔尖,所以遭点冷落,确是应该,不必大惊小怪。 由此再说到最近听到的一个信息,说国人每年的阅读率都在下降,今年调查的结果是,每人每年花在购买书籍上的钱只有四十多元。这个数字不知从何得来,照我看不太准确。仔细想了想原因,恐怕是搞统计的人只把读文学和社科类读物当成阅读了吧?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4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