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06: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熟悉中国核电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我国的核电事业发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初,勃兴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的领导者,特别是后来作为国家领导人,历经秦山、大亚湾和田湾三座核电站的酝酿和决策全过程,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和推进者。作者以日记为主线,辅以相关的讲话、文件和新闻报道,出版前又经过细致的编辑整理,广泛核实征求意见,堪称一部全景式记录中国核电发展的简明史。 把核电引进中国,开拓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新领域,必须对过去、未来进行审慎的思考。在邓小平同志1978年12月会见法国外宾时提出购买核电站设备后,特别是后来明确提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设核电站的意见后,作者力促将我国核电建设提上具体日程,多次倾听可行性论证,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研究,从设备选型到预算开支、厂址勘定,特别是与外方的长时间谈判和协调,多有周折、锲而不舍,终于使我国的核电站建设从幕后走向前台。 发展核电犹如摘取电力科技领域的皇冠,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作者多次指出,发展核电要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在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中,以质量为先。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作者专门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在重申我国核电方针的同时,讨论核安全事宜,力主组建了国家核安全局。 世界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把握时代发展的契机和脉搏,体现了放眼世界的巨大勇气,来源于对历史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书中以崇敬的心情,记叙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为核电事业发展做出的辛勤努力。他不但勇于拍板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而且在香港一些居民由于恐核心理而要求停建核电站时,顶着压力,重申了中国政府发展核电的决心,使大亚湾核电站这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并将大部分电力送往香港,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发展。我国核电建设从开始就面临着许多困难和考验,正是在战胜这些困难的考验面前,一个个质量高、投资省、效益好的核电站应时而生了。 经验和真理是非常朴素和实在的。在本书平实、简朴的文字记录中,饱含着作者对发展我国核电事业、加快能源建设的深刻而宝贵的思考。他在前言中指出: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必须质量第一;在核电站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安全第一;核电站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建设和管理;水电、火电和核电各有优劣,应在电网中保持恰当比例;必须高度重视核电站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是全书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发展我国核电事业、加快能源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日记体例读起来内容常显枯燥和琐碎,特别是关于经济工作的记叙更甚。但本书的日记中,熔铸了大量作者的感情色彩,记叙细腻,有时还有一些感情的直接流露,使本书的可读性较强,一些篇章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在1982年7月4日记道:“下午1时,出发到核电站厂址大亚湾的凌角石和大坑。雨时下时停,4点左右到凌角石,我们打着雨伞在凌角石山岗上合影留念,我和选平一致认为,这是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书中还配发了当时同行数人站在草地边打着雨伞的合影。作者在核电站选定厂址后的喜悦溢于言表。而次年3月24日,作者在收到英国代表团提出的备忘录后写道:“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中文稿基本修改完毕。看来明天将有一番激烈的争论。”次日作者又记道:“今天是紧张的一天。双方代表团继续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进行会晤,争论相当激烈。但我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本来昨天已原则上达成了协议,但他们提交的协议英文稿又增加了许多内容,我们将其删掉了。”这样的记录在文中屡见不鲜,真实地记录了开发核电各个时期的风雨历程。 放眼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东南沿海之滨几个活跃并充满生机的板块,都闪耀着璀璨的核电之光。印证作者参与制定的我国核电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正确。这是本书内容在现实中的生动图解。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4日 第八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