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社会: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0:34 大连日报

  党的执政基础是包括党执政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内的系统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着力点,推动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建设。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是以稳定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任何一个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都要力求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因为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实现执政目标。社会稳定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专制型稳定与民主型稳定,富裕型稳定与贫困型稳定等,但无论何种类型的稳定都离不开执政党的政治调控。执政党究竟采取何种调控方式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稳定度、增强社会稳定的长效性呢?这就是协调式控制。它侧重于社会结构内部的自我调节,而不是政治力量的超强控制。协调式控制所实现的稳定是一种内在的、具有长效性的稳定,亦即和谐社会的稳定。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执政建立在这样一种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之上,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社会基础的和谐稳固有利于执政基础的系统性稳定。在党执政基础的系统结构中,社会基础更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基础涉及的是执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对执政党的接纳与认同问题,它属于政党体制的外部因素,但对执政党就如同对国家一样拥有最终的“否决权”。如果执政党不善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即使拥有威严权力的执政党也会显得非常脆弱,苏东剧变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这些国家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瓦解。在系统结构底层已经断裂的情况下,属于执政党体制内部因素的基础性建设已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必须从执政的社会基础建设抓起,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做到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这本身也是一种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还因为改革深化引发的不和谐问题要求党高度重视执政的社会基础建设。改革是社会的转型,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容易引发社会局部的无序状态。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时,阐明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际上这已经提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问题,因为社会的主体是群众,群众问题也就是社会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胡锦涛同志最近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阐发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论断,反映我们党对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高度重视,表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是构成整体社会的各个基本社会要素之间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及其形式。社会结构主要指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其他如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都受制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只有适应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才有利于其巩固,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它覆盖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而最主要的就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结构特别是阶层结构变化又引起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现已形成利益主体多元的格局,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利益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并成为其中一个相对主要的矛盾。

  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与之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善于把握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给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带来的机遇。不应认为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给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只带来负面影响,从辩证的特别是发展的观点看,这种变化也带来诸多机遇。如新兴阶层的出现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特别新兴阶层中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能够影响和带动相关社会群体,增强党的凝聚力;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是朝着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方向发展的,这种趋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执政基础;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它能够促使党对执政的社会基础进行结构性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政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和切实把握。二是要善于应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对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出的挑战。这种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党对社会进行整合的难度加大。社会整合一般是指社会体系与其成员之间相互容纳、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总体社会体系的过程。现阶段社会结构多元,阶层分化加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相互间的利益矛盾明显,有些还相当尖锐,这较之于计划经济年代的整合难度显然要大得多。比如,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一个难点,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进而会导致党的传统的执政资源的流失,影响到总体社会体系的稳定。应看到,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是一种客观现实,能否顺时世而应变,则是党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党领导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好自身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使执政的社会基础能够建立在和谐社会之上。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努力提高党谋划和谐的思维能力。最近,党中央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谋划和谐的问题。谋划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一种和谐思维的能力。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应提高谋划和谐思维的能力,这就是要善于用和谐思维去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在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都有大量表现。对这些矛盾必须用和谐思维的方式去化解,而不应使之激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用和谐思维方式化解矛盾,不是回避和抹煞矛盾,也不是说人民内部不需要开展批评甚至斗争,而是要以“和”为归结,达和谐之境界。为此,需要我们的观念从传统“对立”性思维向现在“和谐”性思维转变。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抓住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这个关键。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就要求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当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如困难行业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问题。有关部门预测,我市今年将新增就业转失业人员5万人,新成长劳动力4万人,加上去年未结转失业人员9万人,就业需求总量达18万人,而今年新增就业岗位约12万个,缺口为6万左右,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此需要在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加大力度。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益资源的有限性与群众对利益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尖锐矛盾,这就要求执政党善于协调和整合各方面利益关系,构筑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多元利益格局,使有限的利益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着力增强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工作开展得如何,既关系到群众内部的和谐,也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的和谐。我们党有开展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这方面本领,即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在这四项本领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它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组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工作只有最终落实到服务群众上来,才能达到其应有效果,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服务群众,就能不断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融洽,从而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日益巩固。(作者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