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高露洁"事件:媒体为何失去辨别力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21:42 人民网 |
施 芳 一周之内,“高露洁”事件一波三折:先是国内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报道,包括高露洁部分牙膏在内的数十种产品含有“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继而又报道说一些地方的高露洁产品已经下架;直至研究者出来声明,此为媒体断章取义。 回顾事件的始终,国内众多媒体态度高度一致。搜索一下互联网,查到的文章如出一辙。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最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各种媒体。如此高密度不实信息的传播,不啻为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侵害。 类似事件频频发生。“多吃南瓜能降血糖”,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传说”,竟然没有一个专家予以驳斥,没有一家媒体予以质疑,反而被众多的媒体加以传播。批评也罢,赞扬也罢,媒体在同一事件上集体出错,让人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媒体失去辨别力了吗? 媒体为什么失去了辨别力?首先在于媒体放弃了追根溯源的努力,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变成了捕风捉影的产物。以高露洁事件为例,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研究者本人,而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这些本来不难做到。媒体忘却了把关人的职责,不仅未去深入调查研究,有的甚至展开想象:有媒体将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Standard》)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互联网的普及使媒介从业人员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远离了新闻事实。一些记者足不出户,单凭网上搜罗的资料,就敢炮制新闻,而很少去推敲新闻的真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会屡屡集体出错。 科学精神的缺失也是媒体失去辨别力的根源。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记者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是专家,但科学精神却不可或缺。新闻竞争日益加剧,记者们热衷于抢新闻,但效率不能以失真为代价。负责任的媒体一定要多花些功夫,多采访专家,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记者们得到一个能够迎合受众心理的新闻线索,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职业冲动,但刊出的新闻如果失实,便是对公众的愚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读者通过媒体了解信息,同样的声音反复出现,事后却证明是假新闻,长此以往,媒体的公信力势必大打折扣。 在现代法治社会,媒体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监督作用,记者的天职就是要充当“大众的岗哨”,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维护公共利益。在新闻竞争中,我们不仅要“快些,快些,再快些”,而且还要时时叮嘱自己一句:“认真,认真,再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