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切不可漠视“舆论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0:13 红网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和不断拓展,舆论监督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客观地说,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还毕竟有限,除少数场合外,媒体监督的作用和效能还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发挥。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出台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重庆晨报,2004年4月20日),实在是切合时宜之举。《意见》把“舆论监督”定性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

  我认为,明确地肯定这一点十分重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舆论监督正是人民大众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借以推动历史的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舆论监督,这是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是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支持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为采访报道提供方便。然而,一些地方或一些单位,虽然口头上也说是“欢迎”或“支持”新闻媒体的监督,可实际情况并非都是这样,他们视记者为洪水猛兽,敬而远之,“防火、防盗、访记者”几乎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有的单位某些工作人员不是把记者拒之门外,动不动就“无可奉告”,一推了之,一走了之,连跑带颠,我们的记者(特别是一些女记者)举着话筒追都追赶不上……;当然还有更甚者,对记者大打出手,砸坏采访设备,打伤记者事件屡屡发生,令人心寒。

  《意见》要求,“基层单位不得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干涉舆论监督,不得以行贿、说情等手段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这一条,有很强的针对性。明里暗里,封锁消息,隐瞒真相,欺骗上级,此类事多有发生。跑宾馆,找记者,当场“行贿”被拒绝之事,多次被曝光。现在想来,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说情风”了。在2003年8月26日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女士对温家宝总理曾经诉说了“说情风”所带来的“苦衷”。应该说,我们的舆论监督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但问题是,“说情风”,在一些地方是否完全绝迹了呢?

  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意见》中,我认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这样的一条,即:“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当对舆论监督作出积极反应,对媒体揭露的问题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我认为,现在最缺少、但也是最需要的,正是这个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在中央的一再要求和倡导之下,舆论监督的确是大大地加强了,群众也比较地敢于讲真话了,一些新闻媒体胆子似乎也越来越大了,对于某些尖锐的批评也敢于刊登并公布于众了。其中,很多是揭露腐败和批评不正之风等内容,有的地方或单位能够积极回应,认真地给予答复;然而,也有好些地方和单位,对于媒体批评,对于大众舆论监督,置若罔闻,装聋作哑,淡而化之,漠然视之。……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监督作用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问题在于,倘若大众舆论监督得不到切实有效地地贯彻和实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很容易挫伤一部分人民大众的政治热情,从“关心政治”到“政治冷淡”,这是很危险的。

  我相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舆论监督”专门下发的这个文件,对于推动和改善目前舆论监督不力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稿源:红网)(作者:王克安)(编辑:潇湘行)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