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VS印度: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1:22 东方早报

  由于中国和印度在未来必将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中国龙VS印度象的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美国思想界、学术界和商界悄然关注的战略热点。今年1月,哈佛大学新闻及对外关系办公室就此对印度旅美学者、哈佛商学院教授韩泰云(TarunKhanna)进行了采访。

  针对目前美国方面普遍认为中国龙正赢得这场竞争的观点,韩泰云教授并不否认,以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看,中国龙有胜势的现状,但是,韩泰云强调,由于中国与印度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如今判断哪一种策略更有效,为时太早。

  其实,韩泰云教授这样的见解是回应他在2003年7月与中国旅美学者黄亚生教授合著一篇题为“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的文章。该文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对外政策》杂志。黄亚生为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的教授,韩泰云则任教于哈佛商学院,由于两人的背景,合作的文章自然引起广泛的注意。

  按我的理解,“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一文有三个立论:一是目前印度处于下风;二是两国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三是如果印度能在自己的发展战略上成功,就有后劲赶上甚至超过中国。

  黄、韩两学者所讲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成功地引进“洋资”建立起出口加工型的企业,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商店Wal-Mart等占有垄断地位,而印度“土产”的企业家则打造出一批能够与欧洲及美国的最佳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本土企业,比如软件巨人Infosys和Wipro,医药及生物技术大王Ranbaxy及Reddy博士实验室等等。从概念上讲,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自上而下,而印度却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

  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有其令人深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原因,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两种战略对中印经济将来发展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将中印经济竞争合作比成一场足球友谊比赛,现在是上半场结束的时间,上半场的比分是中国1∶0领先。在下半场,中国与印度不仅需要交换场地,并且双方要互换战术。下半场的比分如何,以及最终谁将赢得胜利,要看各自如何能既保留已有的优势,并能借对方的发展策略来打好下半场的比赛。

  为什么中印需要调换场地?道理显而易见,中国不能永远只做廉价的制造中心,而印度也不能只打造高技术行业的小群体“中产阶级”,更不能单靠技术产业去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

  对于中国企业,在交换场地的下半场,并不等于放弃上半场已经成功的策略,而是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一方面为国内企业创造更完善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将大型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去创世界一流品牌。

  在福布斯公布的2002年度世界最佳200家小企业的排行榜上,印度有13家企业,中国大陆仅有3家。此外,韩泰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还指出,根据国际银行机构的评级,许多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亚洲许多国家企业的管理,其中包括一些有名的日本和韩国企业。

  一年多前,我曾在印度著名企业塔塔集团美国分公司任职一段时间,以我的经历来看,这些印度企业与欧美同行的管理水准不相上下。许多印度公司的管理人员在欧美留学工作多年后回到印度公司供职,这与中国的海归类似,但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印度公司对归国人才不像许多中国公司那样强调要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5岁以下等等“卡”真人才的规定。此外,印度企业更愿意在信息技术上投资。多年前,许多印度本土公司投入巨资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至今,中国许多企业还在不上ERP要“死”,上了ERP也“活不了”矛盾中挣扎。

  中国政府应给中国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更宽松的投资经营环境。多年来,中国重视给外资企业提供优惠条件,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与外企竞争不平等的局面。在印度,本土企业却得到更加优惠的待遇。中国这种重外资企业,轻中国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政策需要改变。

  对于大型企业如何走向国门、创世界名牌,中国企业可以向韩国大企业学习。韩国大企业如现代、三星电子等近几年来不仅为韩国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其自身也在国际市场上由三流品牌上升为一流,与日本产品展开了全面竞争。韩国跨国企业的崛起是一个经济奇迹,许多方面的因素创造了这个奇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韩国企业敢于在国际资本和消费市场上扩大规模。

  现代经济的环境下,品牌的概念和开发已有本质的变化。名牌不再是稀有的象征,而需要规模来打造,没有小企业愿在美国电视节目中花百万美元去宣传品牌。开发研究的巨额投资也要求规模效益。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规模仍然太小。前一段时间,联想并购IBM电脑部门给中国企业开了一个好头。期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在中国内地和海外走兼并发展之路,五年、十年之内定会有中国版的现代、三星出现在国际市场上。

  我认为,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不在于谈论输赢,而在于中国与印度互相学习,并以各自的特点走向富强,同时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参照的成功模式。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