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基础设施差,农民心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2:07 人民网-华东新闻

  新华社记者 葛如江 沈翀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徽一些基层干部说,补贴也好,免税也好,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只是恢复性地提高,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农民增收,几年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难以保持眼下的好势头。

  长丰县岗集镇井沿村通往村口的一条不到1公里长的土路,是1966年安徽抗旱时有关部门突击修成的,40年过去了,这条土路没有再修过一次。多少年来,这条路成了这个村庄农民心头难以排解的“痛”。

  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条路上,犹如走在崎岖的山道。村民张恩荣说:“因为路不好走,到了收获季节,商贩都不愿来。”去年棉花收获后,开始时每公斤能卖4.3元,运不出去的得求着小贩进来收,能卖到3.9元就不错了。还有地里种的5000多公斤冬瓜,因为运不出去,13烂在了地里,惠农政策再多也弥补不了这个损失。

  村里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一旦下雨,路上泥泞不堪,像是水田。自行车无法骑,每天小孩上学,我们得扛着自行车把孩子送到大路上,晚上放学了再到村口接。”这条路,村民向乡镇反映了十几年都没人管。

  在安徽产粮大市滁州市南谯区,杨饭店村支部书记李登卫说:“农村基础建设薄弱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提了,可到目前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李登卫表示,现在县、乡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基本没有什么结余的钱支持农村基础建设。现在的状况是,每年靠集体经济收入等只能筹集到4万元左右公益建设资金,捉襟见肘,修了路就不能修塘,即使全部用于修路,也得一段一段地修,这样下去,整条路修好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杨饭店村的塘坝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修的,此后就没有做过加固和清淤的工作。2003年汛期,大雨把塘坝冲垮了,100亩田全部被淹。其实,平时这个塘坝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形成“没水就旱,有水就涝”的恶性循环。李登卫说:“旱涝保收对我们而言简直是奢望。”肥东县水利局副局长罗国访说:“收多收少在于天,收与不收在于水。我们江淮分水岭地区,下雨即涝、不下雨就旱,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尤其大。其实,旱期最大的问题不是总蓄水量不够,而是分布不均,再由于管网等配套设施的落后,把水引过来平均每亩地要花200元,农民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

  一些乡村干部担心,农村基础设施点多面广,但地方财政紧张难以配套,中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就怕很难落到实处。滁州市委副书记毕美家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已深入人心,这个雷已响了好久,久旱的老百姓还不知啥时能盼到甘霖。他说,中央的政策要尽快落到实处,好政策要“一鼓作气”。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华东新闻》 (2005年04月26日 第一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