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麓台怀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8:09 人民网

  高培忠

  出潍坊城区西南行10余公里,柏油路的一侧,浮烟山就在眼前了。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浮烟山的,我是为了麓台而来。

  浮烟山成名已久,魏书地形志曰浮山,地理名书《太平寰宇记》称之曰阜山,最晚在宋代已得浮烟山之名,时有“浮烟戴帽,短工睡觉”的气象农谚;麓台成名更久,不说大名鼎鼎的汉相公孙弘曾在此读书40年,至迟在唐代的石刻中,就有了关于麓台的记载。麓台伴浮烟,声名彻云天。

  漫步上山,无边的景致扑面而来。历十余年的开发,名闻遐迩的浮烟山森林公园、植物园和国际风筝会放飞场,送给你满目青翠,满目蓊郁,满目大气,送给你远离喧嚣的心旷神怡。可我总觉得,今日的浮烟山太过浮躁,太过妖艳,太过浅薄——因为她不再以麓台而引人注目。

  浮烟山地处古营丘、平寿、下密三个政治中心之间,自古就是山左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宝山胜地。论读之所,就是卧于东山脚下的麓台。据说,此地原是汉武帝时的宰相公孙弘之墓冢,经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台阜,历史上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史载,原来的麓台高两丈余,阔数十亩,巍巍耸立,气度不凡。

  今日的麓台,已没有昔时的丰姿。乡人长久的漠视,风雨无情的剥蚀,已使它全然没了“台”的形状。渐行渐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不盈丈、径不过十几米的土堆,突起于浮烟山东麓的农田中。移步中望去,但见荆榛丛生,蔓草密布,山风拂来,满目萧然。如果不是几株苍松古柏,傲然立于其上的话,人们不会把它与别的土丘另眼看待。还好,台子北面十几步,公孙弘的墓碑为它增添了几份沧桑感,尽管墓碑的年龄并不大,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潍县革委会复立的。

  上得台来,最显眼的是一块石碑,看样子不会太久,也是近人立的。上面刻着元代状元张起岩的一首诗,那该是关于麓台的林林总总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银河漾漾净天阶,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据说,台南原竖石碑两行数十座,诉说麓台古昔陈迹,如今已荡然无存。环顾台子四周,十数株松柏长得倒还茂盛,据老人们讲,这树是有些年岁的。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老树,枝干苍劲,虬曲朴拙,冷眼阅世,默然无语。

  年逾千岁的麓台已垂垂老矣,老得让人没法不忘记。其实记着它又将如何?看到它今天衰败不堪的容颜,无法想象潍县十景之“麓台秋月”的良辰佳境,更遑论让人相信它穿越历史烟云的几度辉煌。

  麓台已老,乡贤不朽。

  我诚心正意,前来探寻悠悠麓台的千古遗韵。我要和西汉隐士公孙弘对话,问他怎样从这儿走向长安城,走向汉武大帝的朝堂,花甲之年为汉相,却又因何执意将骨骸埋在这座山下,从而使浮烟山这座山左小阜永远地具有了灵气;我要和南燕国主慕容超对话,问他为何从青州王城跑到这儿来读书,是要从公孙先生冢上荒草撷取灵感,还是躲避有意传位给自己的王叔周围那嫉妒的目光;我要和明朝刑部尚书刘应节对话,问他如何逃离权臣倾轧的万历皇廷,以59岁这一内阁大吏的黄金年龄致仕,倾十五年的心力打造一座麓台书院;我要和清代学者韩梦周对话,问他当年就读的麓台书院到底是哪般模样,问他为何弃县令之印,急匆匆地回到潍县故里,回到浮烟山,回到这麓台?也许是资助他读书的板桥先生黯然离潍的神情,深深地刺痛了他本就厌倦官场的那颗心,只有书院琅琅书声才是慰藉心灵之良药。

  清乾隆进士、昌乐人阎循观曾在麓台攻读、讲学二十余年,乃当时大儒,在麓台书院的发展进程中居功至伟。他有咏麓台诗一首:“公孙幽栖处,荒台尚峥嵘。寒色四面起,百顷夕波清。我辈复登临,愁心满月明。”吟哦咂摸着这首意境苍凉的小诗,我挥手作别洒满落日余辉的麓台。阎先生所愁何事,我辈不得而知。我只清楚地记得,渐行渐远,一次次回望麓台时,我竟是满腔愁绪了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