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二战警钟长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8:35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包尔文

  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一场浩劫,纪念二战结束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浩劫再次发生

  二战的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多、财产损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交战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达1.1亿多,军民伤亡约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以中国和苏联伤亡人数最多;军费消耗约为1.12万亿美元,经济损失估计超过4万多亿美元,无数座城市和村庄被战火夷平,无数个博物馆或名胜古迹遭到破坏,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不少艺术和学术成就遭到毁灭。

  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在40多天的时间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名。此外,日军还在占领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制造了2万起强奸事件。在欧洲战场,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制造了令人发指的“人间地狱”,先后杀害了110多万人。

  要吸取二战的教训,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并不太平。这场大战结束不久,便出现了“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严重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冲突导致的古巴“导弹危机”曾把世界再次推向大战边缘。“冷战”结束后,虽然爆发全球性冲突的可能性有所减少,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依然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人们注意到,虽然苏联解体已有十多个年头,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并没有走出“冷战”思维,不但保留了北约,而且使这一军事组织不断东扩,意在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在亚洲,美国出于其战略需要,不但没有敦促日本彻底反省侵略历史,反而与其结成军事同盟,纵容日本在突破和平宪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一些新保守主义分子还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千方百计要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此外,近几年来,美国还利用经济和军事优势,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影响了世界的稳定。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认识到,要维护世界的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于1945年10月应运而生。联合国成立后,成为许多国家表明立场、解决争端的场所,为维护人类正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解决许多地区冲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绕开联合国先后对南联盟和伊拉克发动了战争,联合国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时,要特别注意维护联合国这个国际集体安全机制及其安理会的作用。要吸取二战的教训,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警惕包括军国主义在内的法西斯主义改头换面,重新在世界上滋生和蔓延

  二战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势力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猖獗起来。德国法西斯首领希特勒上台后,在国内建立独裁统治,对外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夺取更大“生存空间”并最终称霸世界;意大利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攫取政权后,一心想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风采”;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一直觊觎中国和亚洲其它地方,如时任日本陆军大将的田中义一在其拟就的《田中奏折》里称,“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田中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要用铁与血的政策扫荡中国东北地区。

  如今,二战已经结束60年,但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并没有完全从世界上消失。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在欧洲,德国国内的新纳粹主义思潮不时抬头,3月20日,数以千计的新纳粹狂热分子和极右翼分子挥舞黑色旗帜和标语,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盟军当年对德国法西斯展开的军事行动。

  排犹主义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粹在德国执政期间,600多万犹太人遭到杀害。然而时隔60年,世界上的反犹现象仍未销声匿迹。欧洲种族和排外现象观测站指出,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反犹现象在增长,奥地利、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这方面的情况也令人不安。

  时光飞逝,二战已经结束60年,但是,全人类都永远不能将这段历史遗忘,而应让它的警钟长鸣。(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