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推进五个优化加速经济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9:01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宁波是一块充满工商灵气的土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发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积极闯荡海内外,投资兴办实业,形成了30多万闻名于世的“宁波帮”。宁波也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港兴市”战略,依托深水良港优势,一手抓临港工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化路子。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临港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板块为主导、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2004年,实现全部工业产值5015亿元,工业增加值12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60%。可以说,工业是宁波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从资源禀赋看,宁波是个资源小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49%和55%,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近年来,宁波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正在生产的缺电,正在建设的缺钱,正在招商的缺地,生产要素制约不断加剧。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和省委“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六大联动”,紧紧围绕建设华东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工业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升宁波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在实践中,我们着力推进“五个优化”: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调整优化结构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环节。这些年来,宁波工业经济总量大大增加,但结构还不尽合理,贡献较大的主要还是传统优势产业,附加值比较高的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为此,我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制定了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及时调整产业准入和产业升级换代政策,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立足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选择地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实施了台塑石化、镇海炼化大乙烯、亚洲纸业、宝新特钢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百亿项目”,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及后续产业;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扶持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主动退出没有竞争优势和失去竞争能力的产业,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目前,我市有在建、待建的特大型项目28个,总投资约3360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的16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达31%,重工业比重达到59.2%,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重型化趋势日益显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争取到2008年,基本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的“510”产业结构,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优化园区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以园区为基本载体,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努力提高工业入园率和园区产出率。目前,全市已有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近150个。同时,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实行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区、鼓励老企业进园区、特定产业进特定园区,不断做优做精工业园区。去年,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致力于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效率,认真做好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清理整顿工作。全市开发区(园区)从97个减少到14个,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聚区、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和1个城市工业区块的工业布局,园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市场份额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制造业中心,争取到2008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5%以上。

  三、优化技术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要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本质内涵,主要就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上。这几年来,我们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开展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和大院大所的全面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挂职和创业,积极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落户。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市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宁波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的作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申请发明专利,支持发明专利产品的开发,完善优势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0家;去年开发新产品1536项、授权专利3559件,新产品产值率达55.5%;全市有244个产品产销量在全国排名前十、114个产品居第一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一批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努力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争取到2008年,建成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研发机构,年专利授权量6000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四、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发展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积极营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从乡镇企业起步,及时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激发蕴藏在千家万户的创业激情,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1999年开始,我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4000多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两项制度”改革,近30万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实现了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释放了发展活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对经济总量贡献率达82%,涌现了以雅戈尔、杉杉、波导、奥克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改革不停步,加大垄断性、公用性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08年,形成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100家、超亿元企业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0家的“十百千万”企业梯队;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00个,其中中国名牌40个、省名牌150个。

  五、优化生产方式,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优化生产方式,是新形势新阶段对发展工业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宁波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难以为继。因此,优化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市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淘汰取缔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产业、产品和企业,把好产业和项目准入关;另一方面,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荣获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市的决策,组织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决定全社会投资500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着力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一些突出问题。同时,委托清华大学开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及环境保护对策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摸清资源环境的“家底”,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当前,我们正从产业、企业、园区三个层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发展一批节能型产业、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一批生态化工业园区,努力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力争到2008年,全市培育100家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60%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基本建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及6个配套政策,加大领导和引导力度,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完善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深化细化空间布局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把企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区域规划结合起来,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好发展战略,引导他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调整完善工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设置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加大对各级各部门的考核督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设立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优势行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改善服务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培育中介组织,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以港口为龙头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加强对生产要素的科学调度与管理,在挖潜增效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四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既重视“白领”队伍建设,又注重“蓝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级熟练的技工队伍。

  (原载于4月22日《经济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