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佛国外交的传世经典——玄奘西行求法系列之三 西行求法 一桩千古难觅的壮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9:4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三教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玄奘在中国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应该是功高盖天。

  用“中国的释迦牟尼”甚至“东北亚的释迦牟尼”来说玄奘,一点儿都不为过。《西游记》里的唐僧善恶不分,糊涂迂腐,而历史中的玄奘,按照专家的说法,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佛教唯心主义理论家、不畏艰险的旅行家、卓越的翻译大师、舍生求法的典型,名副其实的中印友好的化身。

  他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中国人的“脊梁”。他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和主持曲女城佛教辩论大会等故事,在印度广为流传。印度的教科书里有“玄奘”一课,印度的博物馆里陈列了他负笈求经的图像,把他当作“圣人”。印度重要学术著作《印度和中国》等书中都众口一词地称赞:“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之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

  但这些赞誉,似乎还远远不够。

  一种极具生命张力的开拓精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性格的展现,一种让世界敬仰的中国精神,玄奘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踩着尸骨和鸵粪,玄奘从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走向印度河,走向克什米尔,走向恒河流域,走向那烂陀寺——这个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的佛教中心,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候,已经有宝彩、宝海、宝洋三大藏书殿。玄奘在这里披阅了寺内各类经论,通晓了经论真义。然后辞别恩师戒贤法师,在印度五国云游,六年后又回到那烂陀寺,被戒贤法师聘为客座教授,给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当时有一外道和尚,自认为才学无人可敌,写出40条教义贴在那烂陀寺门口,向寺内八大大德高僧叫板:“如果有人能驳倒我的观点,我情愿割下自己的头颅!”八个高僧不敢接招,这时,玄奘站了出来,他派人撕掉了“战书”,请戒贤法师作证,与那个外道和尚辩论。不到半天工夫,那个外道和尚被辩倒了,遂低头认输,并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就做我的净人吧。”

  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本就敬佩三分。到玄奘随口旁征博引辩倒外道和尚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振。

  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大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当时印度的许多寺庙里都画有玄奘所穿的麻鞋,并以彩云烘托,在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印一样敬重了。

  这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征服,这是一种中国骄傲。英雄表现在尸骨与死亡之海上舞蹈

  石槃陀把刀举起来的时候,玄奘正盘腿而坐,默默诵经。

  遭此意外变故,要说玄奘一点儿不惊慌,那是假话,但玄奘是谁啊?已经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佛陀,是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德高僧。

  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生死的概念,他就永远所向无敌。

  智者与莽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智者是用心说话,而莽汉用的是手;智者过招用心计,而莽汉用的是蛮力。

  刀子就要落下的时候,玄奘依然不动声色地端坐不动,只把两眼直视石槃陀,直视着他的所作所为。

  佛法无边。

  只在一瞬间,石槃陀崩溃了,他一下丢掉了刀,痛哭流涕地拜倒在玄奘脚边说:“师父,西行路途险恶,又无水草,此一去凶多吉少,恐是性命难保,我们不若就此打道回府。”

  “徒儿休得胡言乱语,为师既然决意西行,断无回头之理,你若反悔,为师放你回去便是!”

  但石槃陀并不走,又恳求说:“师父西行,免不了被官府捉拿的可能,若供出了我,王法森严,我家中还有妻儿老小啊!”

  玄奘微微叹了口气,遂发誓决不连累他人,并让石槃陀速速离去。

  玄奘单人独马,进入烽火台防区,两次趁天黑在烽火台附近取水时都被守军发现,差点箭下丧生。幸有一烽火台戍守校尉,钦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勇气和胆识,赠与饮水和干粮。从此,玄奘一人进入荒无人烟的八百里大沙漠(今甘肃安西至新疆哈密的一段沙漠)。

  茫茫黄沙,一望无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接下来的路途,玄奘只凭一堆堆白骨和鸵鸟的粪便为路标,踏沙前行。也多亏了这些尸骨和鸟粪,才驱赶了生命最厉害的杀手——孤独。

  在人类社会里,尸骨是恐怖的死亡信息;在渺无人烟的荒漠,尸骨是人类灵魂的慰藉,即便是干巴巴的鸟粪,那也是生命的气息。

  玄奘打马紧赶,才走了50多公里就迷失了道路。在下马取皮囊饮水时,不料袋重失手,饮水全部洒了。但也有传说,他的皮囊是被烽火台的将军射穿的,眼看着前路生死难卜,边关将军想出一招,以为把皮囊射穿,没水了玄奘就会回头。

  哪知道玄奘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没水了,他仍然与老马相依为命,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行。沙漠气候变幻无常,白天太阳晒得人透不过气来,夜晚气温骤降,寒气刺骨,冻得人如刀割一般。玄奘就这样摸索着在沙漠中走了5天4夜。由于滴水未入,人马皆昏死在沙漠里,后半夜,刮了一阵西风,风里的水汽让马首先醒了过来,凭着动物的本能,马在距其身边不远处找到了一块绿洲和池塘,马在水边放声长嘶,然后把因失水难以动弹的玄奘拖到水边,救了他一命,最后到达伊吾国。

  玄奘在伊吾国住了10多天后,又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高昌王鞠文泰笃信佛教,对玄奘极为器重,用最热情的款待方式强留玄奘于高昌。玄奘在表示感谢的同时,说自己西去取经的意志不可动摇,高昌王眼见留不住玄奘,就施加压力说:“大师既然不肯留在这里,明天我就送大师东归回国。”玄奘毅然说:“我西行是为了求法,现在虽然被大王所困,我的尸骨可以留下,但意志和精神是留不住的。”高昌王执意留人,玄奘滞留难行,只得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抗争。5天后,鞠文泰被玄奘的决心感动,向玄奘赔礼谢罪并结为异姓兄弟,为他准备了足够旅途20年所用的东西,并派数十名夫役随行护送。此外,还写了24封书信给沿途各国国王,请他们对玄奘予以关照。玄奘非常感动,写了一篇《谢高昌国王启》以表达对鞠文泰的深切谢意。

  玄奘一行从高昌出发,经阿耆尼国(新疆焉耆)、屈支国(新疆库车)、跋禄迦国(新疆拜城、阿克苏一带),到了葱岭北隅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这是一座陡峻崎岖、终年冰冻、气候特寒的雪山。熬过七天七夜,玄奘一行才翻过此山,高昌王派遣的护送人员已死亡十分之三四,驮运东西的牲畜冻死就更多。

  出山后,在大原始森林中,又遇到歹徒抢劫,在与歹徒搏斗时,玄奘从马上跌入水中,幸免于难,其他同伴全部被杀。后来,玄奘沿热海(今独联体境内)西北行数百里,在碎叶城(今独联体境内托克马附近)遇见了正在围猎的西突厥叶护可汗。在他的帮助下,玄奘较顺利地通过了羯霜那国(独联体境内)、吐火罗(阿富汗境内)等中亚各国,于公元628年夏末进入北印度国境,长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7000多公里。

  印度在当时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称“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入印后,从公元628年夏末至631年10月,3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及各国游学。他沿恒河流域跋涉,瞻仰了释迦牟尼诞生地古迦毗罗卫城,参观了释迦牟尼在世时长住说法的地方——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祗树孤独园,礼拜了释迦牟尼苦修成道的菩提树以及逝世之地婆罗林。在小乘佛教发源地之一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佛教史上著名的“第四结集”留下了大批的经论典籍。玄奘在这里如饥似渴,含英咀华,刻苦学习了两年,将30万页、960万言的佛教经论全部通达后,才开始新的旅程。

  3年多的时间中,他翻山越岭,穿沙漠过沼泽,历经种种艰险,足迹遍及北、中印度数十个国家,行程6000多公里。

  玄奘一面巡礼佛教胜迹,考察印度各地风土人情,一面求学问师,遍访高僧学者。凡是打听到学识渊博的僧人,他立即前往拜访,向他们虚心请教。他谦虚好学的品格,赢得了印度友人的尊敬。

  征服印度留一份中国骄傲到永远

  公元631年,玄奘到达了他到印度求法的主要目的地——那烂陀寺。

  在五印度数以千计的寺院中,那烂陀寺的规模和声望均居第一。它占地面积1200余亩,是当时五印度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其佛学代表古代印度文化最高水平。主持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当时他已经100多岁了,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玄奘拜戒贤为师,戒贤对玄奘寄予厚望,特意为他开讲《瑜伽论》,先后达15个月之久。玄奘在寺里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都读了一遍,并随时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质疑问难,通晓了经论真义。但他并不满足,辞别戒贤法师后又到南印度去游学。他先到伊烂那钵多国(奥里萨),向高僧坦仑揭多鞠多学习。在中印度,研究因明学。在印度最西部的狼揭罗国(喀拉蚩一带)和北印度等地研究唯识论及天文、地理等。在离开那烂陀寺的5年时间里,玄奘走遍了五印度大小100余国。此后,他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让玄奘开办讲座,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

  玄奘求学印度期间,正是印度曷利沙帝国的强盛时期。帝国的统治者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动荡分裂的局势中重新统一了辽阔的北印度,以后又征服了除南部以外大部分地区,成为五印度各邦国的盟主。戒日王既是一个成功的君主,同时也是印度宗教学术的保护人。他笃信佛教,尤其信奉大乘教。为了从理论上征服小乘佛教,戒日王要求戒贤法师派出高僧同小乘派论战。戒贤就选派玄奘和子光、海慧、智光四大弟子前往应命。戒日王在进行完一场战争后,接待了当时在印度已经有名望的玄奘。

  玄奘向戒日王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以及唐太宗的圣武英明,引起了戒日王对中国的仰慕。接着,玄奘畅论大小乘佛教学派的得失,英姿勃发,妙语连珠,言论风采令戒日王及其大臣赞叹不已。戒日王阅读了玄奘用梵文写的批驳小乘派的论文《制恶见论》1600页,折服万分,当着众人的面,对在场的20余位小乘高僧说道:“我听说只要目光一出,萤烛之光立刻黯然失明;天空中雷霆震响,锥凿之声马上哑然无音。你们认为至善的宗派,已经被他一一击破,不信,你们不妨试着来救救看。”20余位小乘僧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人敢出来和玄奘对论。

  为了表示对玄奘的敬重以及对他宣讲的大乘佛法的弘扬,戒日王决定在首都曲女城专门为玄奘举行一次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参加曲女城盛会的除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外,五印度计有18位国王、大小乘僧侣3000余人、婆罗门教及其他宗教教徒2000余人、那烂陀寺1000多名僧人。与会之人,都是博通经义、富有辩才的各派学术精英。这是印度学术史上空前规模的盛会,也是五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会。公元642年初春,大会开始。释迦牟尼全身铸像由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左右侍卫,被一队华丽的象群护送进入会场。接着,18国国王及各国高僧依次乘象而入,场面蔚为壮观。42岁的玄奘被推为大会论主,由戒日王恭请升上七宝论坛高座。一连18天,玄奘独踞论主高坛,写出论题内容公开挂入会场,声明“论说中如有一宗没有道理而被驳倒者,当斩首以谢”。但大会连续18天,始终没有一人敢出场和他辩论。各派学者被他精辟的议论折服,无一表示异议。大会圆满结束,戒日王按印度规矩请辩论胜者玄奘骑象绕场游行一周,前呼后拥的僧众手牵他的袈裟,大呼:“中国大师宣讲佛法,没人敢反驳,大家应该知道啊!”戒日王当即授予玄奘“摩河耶提婆”(即大乘天)荣誉称号,玄奘声震遐迩,誉满天竺。各派各宗,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各行各界,没有人不知晓他。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