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能实现美军“全球到达”的梦想吗?(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14:55 新华网 | ||
张劲松 美国为什么要开发“海象”? 五角大楼对借道土耳其受阻一事至今仍耿耿于怀。还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由于土耳其方面拒绝美军借道土伊边界从北部进攻伊拉克的要求,致使美军南北夹击伊军的计划没能实现。已经运抵土耳其的美陆军第4步兵师等部队被迫重新选择战斗投入路线,乘船绕远走海路奔向伊拉克。突然的大规模兵力调整延误了最初的战争进程。美军高层在恼恨土耳其的同时,也想到了寻求新的空中高速路兵力投送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个能够及时、大量、方便运送作战部队的代号为“海象”的飞艇项目进入了五角大楼的视线。 其实近些年来,美五角大楼在推行称霸全球军事战略的过程中已强烈感受到美军现有运输能力不适应美军“全球精确打击”的需求,由此引发了美军兵力运输方式变革。新的运输平台和运输方式要能满足美军“全球到达”和“全球精确打击”的需要。于是,“海象”还未出世便成了受宠的明星。“海象”既结合了空运的快捷,又兼顾了海运的大载重量,尤其是它的起降对跑道需求很低,特别符合美军“全球到达”战略的需要。超强的运载功能使“海象”成为美三军都有浓烈兴趣的高技术兵器。 “海象”计划旨在验证大型混合飞艇将陆军作战单位及其装备从驻防区运送至战区的可行性。它最终将发展成为一种人员装备输送飞艇,可横跨大陆进行洲际飞行并能够在未制备的场地以及水上着陆,能够在3~4天内运送1800名士兵或500多吨武器装备,到达世界上任何地点,行程超过1.1万公里。一旦研制成功,其运输能力将远远超过美军现役C-130“大力士”的22吨运输量,运输速度也大大超过海运船只,而且不需要机场、港口等任何基础设施。美国防部官员曾兴奋地向媒体介绍,如果装备了“海象”,只需几架就可以将第82空降师的兵力和装备很快投送到“对美国利益有严重威胁”的地区,不必像现在这样动用那么多的运输机,也不必为它们起降寻找合适的前沿机场。 “海象”是一种新概念运输工具 飞艇作为一种老式飞行器,早在1911年就开始用于军事,一战前后达到发展高潮。欧美几国共造了466艘飞艇。可那时使用的氢气易燃,20世纪30年代中期又连续发生重大事故,军用飞艇发展遭遇巨大挫折,一蹶不振。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交互进步,还有氦气作为安全浮升气体的有效利用经验,为飞艇东山再起提供了基本条件和机会。 然而,“海象”飞艇的技术研发与早期飞艇已不可同日而语。“海象”是一种新概念运输工具,一种注入了高新技术的混合动力飞行器。它综合利用最新科技进步成果,采用当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其中包括新颖的结构设计、独特的升力与操纵方式、先进的综合推进系统和操纵系统等。它艇内压力较低,红外信号也弱,所以它不易从空中坠落,也不易成为红外导弹的靶子。它的研制主要依赖于两种最新实验技术的突破。一是真空和空气浮力补偿技术,主要利用真空和空气浮力补偿原理来制造升力。当前正在研制不使用燃料而利用万有引力推动的新型重力飞机就采用这种技术。二是大气离子静态推进技术,主要根据离子推进技术原理研制喷气式离子发动机。目前这项技术仅在航天器推进系统中研制应用。 DARPA将按计划把“海象”开发成以运输为主的多功能飞行器。它既能运输人员和装备,还可遂行情报侦察、空中巡逻、战场监视、战场支持和战场再供给等任务。DARPA还考虑它的非军事应用能力,计划广泛用于商业目的。“海象”市场价值数十亿美元,但投资巨大。对承包商来说,“海象”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大蛋糕。他们争相表达自己支持的坚定。不过,也有些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海象”体积过于庞大,在飞行途中容易遭到攻击,一旦遭到不测,其损失要远远大于一架载重量仅20吨的C-130运输机。他们对耗巨资开发技术十分复杂的“海象”的必要性、成功率也提出了质疑。五角大楼却正在兴头上。(来源:中国国防报) | ||